随手捡拾

作者: 王艾荟2019年11月01日随笔美文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戏,演过,也就罢了。

可虽说是戏,并非逢场作戏的虚伪,或是敷衍应付即可。而是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角色,着眼眼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十分投入才行。只有认真演好每场戏,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才是一个合格出彩的演员,才能持续稳扎稳打成就高质量精彩的人生。

有的人的聪明就像一根刺,竖在那,太过尖锐,搞得周围人都很不舒服。

而有些人的智慧,则像水,无声无息的存在,使人毫不察觉;像玉,温润却透着光芒;像敞开的宽厚的怀抱,能接纳所有人的一切,给你温暖信任和包容。

贪欲使有权有势者跌入罪恶的深渊;

贪欲使无权无势者陷入痛苦的泥淖。

这样美丽的月夜,有多少人错过欣赏

这城市的雾霾笼罩的太久了,逃无可逃。所幸的是,在这下过雪初晴后的夜晚,仿佛被谁擦洗过一样,天空显得格外澄澈明净,月亮显得分外明亮晃眼。这夜的月亮就像半边侧着的美丽姑娘的笑脸,有几缕薄如轻纱的云彩轻轻飘过她的身旁,不一会儿,便走远了。又唯剩下一张盈盈的笑脸挂在夜空中,周围有几颗星陪伴着她。而她似乎并不感到介意和孤独,带着那永恒不变的恬淡温柔,无语微笑着打量着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她在搜寻什么,期待什么呢?难道是千百年来,那些曾经默默注视着她,深情欣赏过她,为她写过热烈或含蓄的情诗的李白、杜甫、张九龄、苏轼们,那些古典的优雅的浪漫的心灵与情怀,那些情人和知音们,至今他们安在?

或许,如今这世间己无多少人懂得去注视她,欣赏她,而那轮亘古不变的月还是以那样绰约高洁的姿态,兀自明亮和美丽着。

大自然具有神奇的抚慰、解放、涤荡人身心的力量和功效。使人不设防地感到身心俱空,心旷神怡。

多亲近自然,胜过世间所有良药。

亦舒有本散文集名叫《只是比较喜欢写》,我喜欢。

在看似不经意的轻松平常淡然里,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骨子里透着的不顾一切,甚至一意孤行的执拗执着和热爱,欲罢不能。

坟墓里的人长久地沉默着,静静地等待着。

在每年每一个特殊的纪念日里,他们的亲戚故友便会如约来到坟前,在外面进行一番闹哄哄的表演,各式的繁文缛节,有板有眼,他们在尽心尽孝,而根本罔顾坟墓里的人的想法和感受(因为无论这些逝者生前怎样德高望重一言九鼎,这时都已完全永久地丧失了对活人世界的话语权)。等他们一厢情愿地闹完了演毕了,又扶老携幼欢天喜地心安理得地作鸟兽散去。坟墓又获得和恢复了它该有的冷清和孤寂。

坟墓外的人哭着同情怜悯坟墓里的人,坟墓里的人冷眼静观笑看坟墓外的人。这场活人心知肚明,活人演给活人看的戏,就这样在生与死之间永远地演下去。

《晏子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晏婴在危机四伏性命堪虞的紧急时刻,他的马车夫提心吊胆,立即要驾着马车狂奔,仓惶逃命,晏婴“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平常人在庸常生活里,更应懂得“徐之”,活得从容淡定一些。哪能外界一有风吹草动,内心便慌了阵脚,兵荒马乱。

每晚散步时,我都在想,人于这浩瀚无垠奥妙无穷的宇宙的所知,大概就如同这小区里的一只蚂蚁,对这偌大的小区的一点认知和了解吧?或许更夸张一点,相当于一只蚂蚁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凡事就怕想通,想通了一切都不是问题。”这是我年轻妹妹的人生哲言。

“人和人在一起,就是要学会人哄人,哄得你高兴我高兴大家都高兴,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这是我70岁睿智善良的婆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些都是普通人在心底为自己种下的屡试不爽十分灵验的,应对人生各种困难困境的,推己及人与人为善豁达通透的人生智慧与准则。

人人都追求幸福,可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义又是多么的不同!常常,那些在别人看来因为拥有某样事物理应感到无比幸福幸运的人,可他或许正在为这样事物而烦扰不堪。

所以,人生的关键不在于你遭遇或身处何样的境遇,而在于你对这境遇的认知与感受。

人在思想中总能得到新鲜的东西,火花四射,灵光乍现,不由感到兴奋、刺激和愉悦。就像在漫长乏味无聊的人生里,穿透迷雾,突然窥见一丝亮光。这要超越一切物质的享受,因为无论怎样奢侈豪华,总归有一天会使人感到厌烦、麻木。

人还是应多在自我的头脑中发掘、求索。

人在最大的禁锢里,获得最大的自由。看看囚徒就知道。这就是舍与得的道理。

甚喜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以我看来,世间浪漫之人,随性之举,君子之交,莫过于这平常月色里的东坡怀民耳。

倘怀一颗诗心,人间处处不诗意?

读书能安抚你的灵魂。不论你的身心有多么疲惫,或是如脱缰野马,放荡不羁,都能在文字里找到安宁,得到休憩。就像倦鸟归巢。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