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两款美食

作者: 邓明2019年11月25日生活随笔

河州肉酒

临夏旧称河州,那里有一种独特的小吃,名叫“河州肉酒”。黄酒用黄米酿制而成,其味醇厚浓郁,富含营养。羊肉以栈羊、山羊肉为佳,细嫩鲜香。用铜瓢烧黄酒,将要沸腾沸时,将切成薄片的羊肉投入,扑腾扑腾翻滚时,撒入葱花,即可起锅,舀入碗内,品酒吃肉,大快朵颐。

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日,我到木塔巷拜访张思温先生,请教一些问题。得到先生解答后,他说临夏亲戚送来一些羊肉和黄酒,让我尝尝河州肉酒,他便在火炉上搭小铝锅,倒入黄酒,酒滚时,投入肉薄片,待汆熟后,给我舀了一小碗,口感是嫩而不膻,淡而味长,与寻常所食手抓羊肉、羊肉泡馍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味道,这应该是羊肉的本来味道吧?

后来胡乱看了些闲书,方才知道,这“河州肉酒”大有来头。《水浒传》中记述了多种酒,有荤酒、素酒、透瓶香酒等十种酒。其中以“头脑酒”最为别致。《水浒传》第51回,说李小二带雷横进了勾栏,去听白秀英演唱,而“那李小二人丛里撇了雷横,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这里的“头脑”就是头脑酒。《金瓶梅词话》第76回说:“到次日,西门庆起早,约会何千户来到,吃了头脑酒,起身同往郊外送侯巡抚去了。”这里明确为“头脑酒”。但是《水浒》《金瓶梅词话》,均未曾说明这种酒的内容。着名学者、教授何心(陆澹安)所着《水浒研究》中,引用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的一则笔记,使我们知道了头脑酒的内容、制法及皇帝御赐臣下的情况:“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祖宗之体恤人情如此。想宫中进膳后出视朝,遍用之近侍,推己及人,无内外贵贱一也。景泰初年,以大官不充罢之,而百官及民间用之不改。”说明代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宫都有冬季吃头脑酒的习俗。皇上吃了,还向殿前寒风中站岗的御林军赏赐头脑酒。但是所说“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是什么肉?什么杂味?不得而知。

1957年《水浒研究》出版后,读者郭本堂致书何心,说太原市酒楼饭馆至今仍出售头脑酒。具体的做法是把羊肉数块和藕等放在大碗中,掺入黄酒。吃时,用烤饼佐餐,当地人称为“帽盒子”。初次品尝这种酒,难以下咽,吃的次数多了,则往往爱不释口。这种头脑酒也叫“八宝汤”,即由羊肉、生姜、煨面、曲块、长山药、酒糟、腌韭菜等八种食材及调料烹制而成。

这样看来,河州肉酒渊源有自,从明代的北京,到华北的太原,乃至西北的河州,都有吃头脑酒,也即吃肉酒的习俗。而临夏至今仍有吃肉酒的习惯。其食材主要有二:其一是黄酒,这里酿制黄酒历史悠久,用黄米加酒粬酿造而成,属于陈酿半干型黄酒。其二是羊肉。栈羊、山羊、羯羊,小羊。用铜锅煮,传热快,不变味。河州肉酒比起太原的头脑酒食材较少,这也是河州质朴民风的反映。

佛跳墙

西宁市闹市区立有广告,一个胖胖的厨师,戴着高高的帽子,竖起大拇指,吐出一句话:“砝码呗!”“砝码”是甘青地区方言,有厉害、了不起之意。这原来是一所烹饪培训班的招生广告,罗列一系列青海风味菜肴,意为培训班培养的厨师,厨艺了不起。其中有一款特食,名曰“狗浇尿”,名称甚为粗俗。进饭馆点了一客狗浇尿,一看原来是兰州一带的油胡旋,一名烫面油饼。将白面揉好,擀开,抹上清油,撒上苦豆面子,卷起来,擀成圆饼,在锅里放清油烙制而成。青海广种油菜,花时一片金黄,蔚为壮观。秋后其种籽可搾上好清油。青海人烙油胡旋时,用盛满清油的带小嘴有曲柄的小黑瓷壶,沿锅边四周浇适量清油,饼子翻身后,还要浇,其动作颇有几分狗翘腿撒尿的样子,故名狗浇尿。此名虽不雅驯,但显示了青海人的幽默感。当然狗浇尿甚为可口,酥而不腻,口齿生香,比兰州一带的油胡旋更有风味。

名字粗鄙的面食“狗浇尿”,品尝后余味不忘,于是想为它对个对子,前提必须是食品。一时无佳对。一天看到一款福州名菜——佛跳墙,乃是用绍兴酒坛装入鸡、鸭、羊肉、猪肚、鸽蛋、鱼翅、海参、香菇等煨制而成,有人吃后,有“启坛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之句,打开坛子香味四溢,引得隔壁寺院打禅的佛爷也都跳墙而来,不顾清规,也想尝一口鲜。“佛跳墙”名称甚雅,按词性来说是名词、动词、名词,按声律来说为仄仄平,刚好与由名词、动词、名词构成,为仄平仄的狗浇尿,配为一副对子。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