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西街

作者: 郑亚演2020年03月12日写景美文

夕阳刚下山,阳朔西街就醒来了。这条东西走向,宽8米,长800米的西街,被五彩的灯光渐次点亮,于是,便释放出一种异域风情,上演了一场场生活的精彩。

漓江洁净湿润的江风从街东徐徐地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云集这里,他们手挽手,肩并肩,东从滨江路走入,西从蟠桃路涌来,踏着这条大理石铺就的小街,目睹沿街两旁清代遗留下来的低矮而又古香古色的瓦房,神情悠闲而自得。街道两旁,货物琳琅满目,但很多人都没有购物欲望,他们来到这里,仿佛就是观赏,就是行走,人生的劳碌和烦恼被抛到九霄云外。他们边走边默默地分享着阳朔2000多年,西街1400多年的历史文明。

西街建于1674年,原街只有5米宽,200米长。农耕时代,这里是乡民聚居的地方,只有几间经营日杂的店铺。当年城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有四大商家,他们是:来自广东的万利祥、陈公兴、蒲同昌和元安。本地商业经济大家只有刘来兴。那时物质匮乏,西街主要经营一些日用品、土特产和西洋货。

“西街”历史悠久,自英、法、德、意、美、日、俄等国洋人进驻以后,那时走西街的人不多,西街到处溢着洋酒、咖啡浓浓的味儿。

民国时期,孙中山曾来到西街,他不是来这里享受阳朔和西街,他是传播“三民主义”思想,为救国图强而来;周总理等也曾漫步西街,他们是肩负着革命和建设重任来到这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祯是来这里举行外语演讲和授课的;那些文化名人,如柳亚子、郭沫若、茅盾、徐悲鸿、齐白石,还有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他们是带着一支能写会画的笔来到这里的。他们在这里留下许许多多珍贵的杰作,也培养了一批批笔下生花的弟子。当然,他们不但走西街,住西街,阳朔美丽的山水及其充满着异国风情的西街,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给他们的艺术灵感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年那些外国元首,为阳朔美丽的山水,更为异国风情的西街而来。那里青光油亮的地板,曾留下他们的足迹。自古西街就不是一方独享的异域,而是千人追逐,万人神往的精神家园。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曾有40多个国家元首,150多个国家政要来阳朔考察或旅游观光。西方人对古朴而又典雅的西街情有独钟,他们在这里旅行小住、经商、传授语言或成家立业,中西文化得以较好的交融,所谓“洋人街”、“地球村”、“外语角”,也因此而得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街更名为“东风路”,被涂上政治色彩。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恢复西街的称谓。

西街人受中外文化陶冶,既有城里人的文雅、潇洒,又有乡里人勤劳、淳朴的双重品格。西街人适用国语和外语的表达方式,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相得益彰。西街与桂花街结伴而行,形成阳朔城内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她直面东岭,旁靠碧莲峰,两山以巍峨的秀色,静静地守护着西街。人们在这里梦幻般地行走。街旁,三岁的小姑娘在低旋的音乐伴奏下,放声歌唱;店铺门口,年过八旬的老翁,抬起类似打夯的圆柱,一抬一放,有节奏的撞击声,与他们的助叫声,吸引着不少人的眼球。西街店铺上方的“丽人行”、“龙虾江湖”、“小肥羊”、“概念煮意”等一些标有中英文,并富有时代商业气息的名称,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西街从远古走来,肩负着历史的重托,彰显着时代的繁华。据阳朔县政府有关工作人员透露:2016年阳朔接待游客1439.76万人次,每年走西街的不少于150万人次。踏进西街,一些游客风趣地说:来阳朔不逛西街就等于白来阳朔;来到西街才真正感受得到什么叫生活。

今天的西街以她独特的风韵呈现于世人的面前。明城墙、碑刻、古亭、名人故居、纪念馆等保护完好,凸显出一种历史文明;“s”形的西街,既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商业街,更是一条令人神往的艺术长廊。在这里,人们可以选购心仪的洋货和古董,会被一种浓浓的艺术氛围所陶醉。人们慢慢地行走,默默地移步,从前方走来,又向对面涌去,用一位导游的话说:即使你不愿意向前走也得走,人流会像潮水一样推着你走。热闹的场景,不禁使人感慨万端:哦,人生不就是一个不断行走的过程,一个不断禅悟生活真谛的过程;来到这里,请抬起头,挺起胸,心伴脚走,脚随心行。

行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在西街,你或许每时每刻都被一种独特的魅力所感染,请你不妨放飞心灵的翅膀,让它在阳朔西街的上空,作一次自由自在的飞翔。亲临阳朔以及她的西街,我似乎感觉到每根小草,每朵鲜花,都饱含着一种深情,一种蜜意;每棵大树都呈现出一种热情和挺拔。西街是阳朔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西街窄,能容五湖四海;西街短,能走向世界……

一位同行的游客问我:阳朔美,美在何处?我说:阳朔美,美在神秘的西街,美在千山万水间。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