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的声音在

作者: 冯杰2020年07月16日心情随笔

诗人余光中去世了。89岁,按中国虚岁传统90岁。

余光中先生是我少年时代最早知道的台湾诗人之一。流沙河先生编一册《台湾诗人十二家》,余光中先生的诗入选最多。流沙河说俩人都姓余,还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与余光中的《蟋蟀吟》唱和。我学诗时正逢港台文学热潮,我敬佩的其他诗人还有痖弦、周梦蝶,洛夫、管管、罗门等。后来都一一因诗结缘。

最早见余光中先生是在2009年,我第一次去台湾,参加“梁实秋散文奖”颁奖仪式。那次像做梦一样到台北,一人摸索到开会地点。余先生来了,张晓风女士也来了。余先生儒雅博学、风趣智慧,见面第一句对我说“冯杰,你不要把台湾的文学奖都得完,得给我们留点儿”。玩笑里应该有认可与鼓励吧。

余光中先生享誉当代华文文坛,诗、散文、翻译,三管齐下,又加上评论,他说自己是艺术的“四度空间”。在中国台湾,他被称为“诗坛祭酒”,报纸登他的诗作,都是刊登手稿原样,除了余先生没有第二人享受此等待遇。他的《乡愁》一诗更是内地朗诵会上的保留节目,出场必有那一张“邮票”穿梭,上至庙堂下至乡野,几乎家喻户晓,成了一个时代的诗歌符号。

四项全能里,我认为余先生诗艺成就最大,铿锵典雅,和痖弦诗之醇厚,洛夫诗之语变,周梦蝶诗之简约相映生辉。他一直为中华诗歌的美学而践行。

他曾在2014年夏天和夫人范我存来河南,作一次他唯一的中原行,先后到了开封、洛阳、巩义、郑州等地。来前余先生让助理发信,约我在开封见。

他对中原文化评价很高,说到诗圣杜甫,学着不太标准的河南话朗诵杜甫的诗。他饱有一颗诗人童心,“不解”世事。在开封晚宴上我对他讲到鱼头酒的来历。乘船夜游汴河时,在旅游的花船上,他问我:“两边的石头上怎不见青苔?”我只能笑着解释,房地产商还不能马上造出青苔。

那次在他下榻的宾馆,赠送余先生一幅我画的《丹竹图》,他和夫人都喜欢。他对我谈到了苏东坡最早画红竹。两天后,在省文联办公楼相约部分中原诗人为余先生举行一次座谈会,交流诗艺。余先生竟重点谈了文人画,说到吴冠中,闲谈中还说我是诗人中画得最好的。我想先生只是在鼓励我。

余先生一直笔耕不辍,属于活到老写到老的那类。

以后,余光中不在了,但他的诗歌在,那一方小小的邮票在,一方飘摇的诗舟在,那里才是河流与乡愁的延续。

山谷松枝断了,落雪的声音在。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