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大冈的三种点心

作者: 任崇海 施东明2021年07月13日生活随笔

我们的家乡在盐都大冈,从家乡外出到城里工作有几十年了,但家乡的三种点心令人难忘:这就是米团、脆饼、擦酥饼。

想起几十年前,时常要跟大人到大冈街上玩。大人不肯带,总是哄一句:家来(回来的意思)带个米团把你。”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谈起到大冈,也都少不了这一句:“我请你们吃米团!”米团,是我们那时多么渴望能吃到的美味糕点。的确,那时大冈的米团在四乡八里十分有名气,街上有十几家米团店,尤以祖传几代的朱氏米团店最出名。米团是由70%的糯米和30%的籼米掺和磨粉,做成肉圆大的样子,以猪油、豆沙加糖或猪油、芝麻加糖作馅心。上笼蒸时,外面滚上一层浸透了的糯米,每个米团上再撒上三四粒红米。蒸熟后一出笼,一个个米团圆滚滚、亮晶晶、香喷喷,上嘴咬一口,香甜俱佳,绵软爽口,油而不腻,十分诱人。20世纪70年代,大冈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前来考察的各级领导、参加现场会的干部和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人员,大冈都用米团作早点招待客人,客人们都赞不绝口。

在那缺油少糖的年代里,人们对这种高油高糖点心的青睐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们一年也吃不上几回。现在条件好了,只要回到家乡,总要买几个尝尝,回味米团那种特有的味道。虽说如今提倡低油低糖,米团在制作上也减少了油和糖的用量,但依然保持了米团的特色,香、甜、绵、软,让人回味难忘。

大冈脆饼,是盐城的特色名点,香、甜、脆、酥,风味独特,与伍佑糖麻花齐名于淮扬大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过去,大冈人走亲戚,往往带上两盒脆饼。装脆饼的盒子,是用芦柴篾子编成带有六角形方眼的半圆形容器,半径约15厘米左右,两个往起一合,中间放上头二十个脆饼,上面还放上一小块红纸,用红线绳扎起来,拎在手里晃晃悠悠的,既方便又客气。脆饼的加工过程很讲究,主料是面粉,配料有芝麻、植物油、糖和少量橘皮等。先是发酵,其次擦酥,再次做坯。做坯较繁,将发好的面按每个脆饼的分量分成小块,包上馅心,擀薄叠成三层,再擀薄后叠三层,上下达九层成6×8厘米大小的长方形饼坯,湿水后撒上芝麻。最后贴进无釉砂缸做成的炉子,用文火烤八九个小时,呈嫩黄色即可出炉,达到不白、不糊、不焦,里外一色,存放一两个月不会变质,干吃香酥爽口,不觉干燥;水泡易于消化。那时,不少大冈人家总要买上十个八个放在家中,以防亲戚来了没东西招待。而作为孩子的我们,有时总要跟父母弄半个或一角尝尝。三尝两尝,家中那几个脆饼就尝没了。

说到擦酥饼,大多大冈走出去的人回到大冈,不管早上或是下午,都要到街南头一家中年夫妻开的烧饼店里吃擦酥饼。那刚出炉的擦酥饼,黄霜霜的,一股葱花香扑鼻而来,让你馋涎欲滴。吃在嘴里透酥,绵香不粘牙;一个不过瘾,还要再来一个。临走再买上十来个带走,有的还买上二三十个,带到外地如上海、南京等。我有一次同学聚会,一个女同学就从大冈带了20多个擦酥饼,解了大家几个月没吃擦酥饼的馋,那次酒也喝得透亮。大冈人为什么如此钟情擦酥饼呢?这要说到一二百年前,在大冈街上做生意的老板的生活。一般早上起来后,这些老板来到店里,泡上一壶茶,切上一小盘酱生姜,买两个擦酥饼,就算早饭了;到了傍晚,又来两个擦酥饼,中间夹着几块猪头肉,吃得舒舒服服,再到浴室泡澡。就这样,擦酥饼给他们带来了惬意的日子,他们也离不开擦酥饼,流传下来成了今天当地居民喜欢的点心。擦酥饼的加工比较讲究:先是发面,选用优质面粉,用七成热水兑三成冷水和面,用几十年套用下来的老酵头让其自行发酵,不用现代发酵剂;接着擦酥与拌馅。擦酥就是将面粉加猪油揉匀,加进发好的面里做饼坯;馅心分咸甜两种,主要配料是萝卜丝、猪油渣、葱、姜、盐、糖等拌和;而后做饼坯,将加进酥的面搓成长条,按每个饼的分量,分成一个个小团,压扁包进馅心,擀成薄薄的长圆形,涂上糖料,撒上芝麻;最后贴进炉子烤熟。这里十分讲究火功。贴饼时火不能大,待炉子贴满时加大火苗,等到饼坯渐渐鼓起,饼面开始焦黄,炉内散放出芝麻葱花香味时,就要压火开始铲饼出炉,香喷喷的擦酥饼就成为你嘴上的美食。

米团、脆饼、擦酥饼,是大冈人舌尖上的享受和最爱,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和乡愁,让人难以忘怀。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