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展厅

作者: 高志华2021年08月22日心情随笔

我不是要介绍世界上顶级的豪华展厅如凡尔赛宫之类,但确实是想推荐大家去欣赏在世界上最大展厅里举办的书法展览。一个气温38摄氏度的傍晚,我去小区散步,见树下长椅上坐一位白发老者,气定神闲,摇着写有毛笔字的折扇,忙凑过去坐下,冒昧地问:“老先生,让我看看你扇子上的字行不?”

“你是熟人嘛,爱书法的老师嘛,同道嘛!”

噢!一个月前的清晨,在小区的湖边,我看到他写地书(用特制笔蘸水在地上写字),便聊了几句,还用他的一米多长的地书笔写了“闲云野鹤”四字,老先生马上说:“飘逸!但用笔应根除浮滑!”

我一时惊诧:如今的书坛,很难听到这种初次见面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而且,只一句,就能从地书推知纸书,点到了我书作的命门穴上了;而且,书论也能用于地书?!

细聊才知道,他年逾八旬,退休前是市局一中层干部,四五岁就跟爷爷学写毛笔字,退休后带学生也十几年了,现在临帖仍是日课,平日求字者络绎不绝!

不想今晚碰见,又惊诧于他记忆力如此之好!

双手接过老先生的折扇,上书王维《山居秋暝》,颜楷骨架,又透魏碑风神,我连声说:“真佩服您!坚守传统又谋创新,愉悦自己又服务社会。您老给当今书坛不少启示啊!”

一说书坛,老先生问我看不看中央台书画频道,我说“看看看!”先生说“这就对了,咱们还得关注当下书法界的动向啊,不能埋头只是写,咱们不做井底之蛙!”

和老先生聊到十点多,回家的路上,就不断有地书作者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原户县某厂一工人师傅在小区门前广场上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是在背写。写完一段,他和我聊欧阳询:“有专家说临欧就把字临死了,怕是偏见吧!我赞同启功老的观点:‘临字结构最要紧,先搭好骨架!欧体可贵就是骨架!’不是讲究转益多师嘛,练好了欧,再二王,再苏黄米蔡……随个人性情和喜好,咋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他还有可贵的独立见解!我点头称是期间,他十几岁的孙子已写下比自己头还大的“珠璧交映,金碧相辉”,让爷爷指教……

原陕南某银行干部对地书工具还有发明创造——自制地书用笔。其笔头用塑料泡沫作心,裹以兔毛、麻丝。我一试,储水多,写起来还有笔锋乃至飞白!

我的一位老同学另有高招——将饮料桶储满水,挂在腰间,用细塑料管链接到笔头,可以写几个小时而不必蘸水。他兴奋地告诉我,一家媒体的记者打电话给他,怂恿他再完善某些细节,申报专利!

在深圳莲花山顶邓小平塑像北侧的空地上,一位陕西乡党书写毛主席诗词,竟引来不少老板帅男、街舞少女啧啧称赞。某晚,我架不住一位热情的地书者递过来的长笔,一时技痒,在灯光昏暗的地砖上写下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心旷神怡间,不料后退时被树根周围的方坑绊到,左前臂被树干蹭破出血,到家时哄家人,说因接电话不小心碰到树上了。

……

回到家躺在床上,我脑子里依然翻腾着书坛的一些提法和现象。

地书是书法吗?我基本赞同某教授对书法下的严格定义: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汉字。这就把书法与那些赤膊用头发在纸上乱甩、用笔在女性身上胡抹的杂耍严格区分开来了!但是否也应有广义的书法定义呢?在生活中和艺术实践中,事物的发展常常比概念复杂得多,而且总是走在概念的前面。古人刻碑前的书丹(用朱砂写在石碑上)、刻在竹片上的汉简,还有传说为曹操所书、刻在褒河山崖上的“衮雪”、刻在石窟的龙门二十品,都是公认的书法;颇有创新意识、三获兰亭奖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彪屡用朱液书写也得到书界的首肯,凡此种种都说明,为了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书法实践呼唤着一个广义的定义——或者,暂不急于有概念的理性思考,先在现实的书写实践面前,接纳地书为书法之一个品类!广场舞也是舞嘛,且上电视、有比赛,舞蹈家协会和全社会都对此表现出了豁达的胸襟!

目前,书坛有了一个颇具创新意识的提法:中国书法已进入了“展厅时代”(刘洪彪语)。然而,当代各级展厅的每次书展,也都展出有一尺左右的斗方和扇面。更何况,还有老百姓每天不断挂在客厅、书房及卧室的,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小尺幅的横批、条幅等等,显然,这个伟大的“展厅时代”已经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了挂在室内的小幅书作。倡大而不薄小,允朱液而许水写,这不正好能展示出百花齐放的大繁荣局面嘛!

小尺幅可蕴玲珑精致之神韵,大尺幅则能出雄浑壮阔、气吞山河的气势。大书法家的八尺或丈二的鸿篇巨制挂在几十米高、数百米长的大展厅,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心灵为之震撼!尺幅须大,是因为展厅大。然而,倘若气度大一点看,最大的展厅,还是地书作品“展览”的展厅。地书作者无意于展而天天在展,不卖门票、拍照随便;参观者每每成堆围圈,啧啧称赞。地书作者兼大与小、水与墨、临与创、学与教、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忘了过去的地位,不计天气的冷热,沐天风,接地气,不求叫好,环保而原生态……他们的书写状态和精神状态,真的离心手双畅、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在传承中创新的追求,有神似之处呢!

近年来,中国书协多次举办关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的高峰论坛。专家们旁征博引、高谈阔论,总能给书法界以“须抬头看路”的启迪。他们赴山寨、走雪原、下到学校和部队去采风,感人至深。专家们如也能深入到小区和公园,和地书作者们做些深入的交流,也许会得到关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不少启示哩!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