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高三娃

作者: 王栋生2021年08月31日生活随笔

任何有违教育常识的行为都会有不良影响,只不过后果未必即时显现。我常感到不解并忧虑的,是一些高三家长目前绞尽脑汁为子女做的,其实是在“埋定时炸弹”,制造恐慌。现时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家中就一个宝贝,读到高三不容易;全家以孩子为中心,围着转,从幼儿园算起,十几年下来了,临近高考,听信恐吓,以为这是“决定命运的一搏”,不免提心吊胆,做出种种荒唐事。

孩子面对高考,究竟什么最重要?不是考试,是身心健康,是平常心。学生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和学校,落后的教育观颠覆常识常理,给家庭形成更大的压力,往往做出违背常情的事,因此学生也就容易“失常”。

家长要保持正常心态,不要左顾右盼,动不动“你看人家的孩子”,总是在孩子面前唠叨,有害无益。说实话,相当一部分家长(也包括一部分教师)缺少正确的评价观念。违反孩子意愿,往往形成干扰,甚至纠纷。我二三十年前教过的学生,见面只叙友情,谁也没把当年的高考成绩当回事,经历了一些世事,更加明白:考试分数不说明问题,也不决定命运。当年学习拔尖的(现今唤作“学霸”的),事业上未必有明显优势;当年不显山水的,往往却很有境界。“排名”不代表学习能力,多考几分少考几分的结果绝对没那么耸人听闻,“明天比昨天更长久”,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

现今学校教育,不排除存在反常识反科学的成分,但总体而言,还是有规则纪律约束的。个别家长认识比较狭隘,不能客观评价教师教学,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情势下,教师和家长双方最好保持一些距离,适当调和,任何冲突都会干扰学生。家长有个人想法,要懂得克制,不要把自己的疑虑转移给子女。对孩子不能接受的事,不必强制或是夸大渲染,孩子在学校是学生,要给他们留点面子。比如,你不必把去寺庙烧香拜佛求签许愿的事说得活灵活现,更不能带着他参加迷信活动,有朝一日,他会觉得丢脸,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家长实在要嘱咐点什么,就多讲“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愉快第一”。为什么基础教育要强调“不提过高要求”?不是说小孩子学力不行,而是不能让他们过多承受压力,从而感到学习和生活无趣,认为生命无意义。

有老师给我看毕业生的来信,该生考了不错的分数,超过“重点本科线”二十分,很不错了,儿子自我评价“我这回发挥正常”,父亲却叹息“可惜你没能超常发挥”——谁听了都啼笑皆非:凭什么要求孩子“超常”?我们能否期望那个做父亲的总是能“超常”,百米跑进10秒,足球夺冠?两次得诺贝尔奖?在考试文化的喧闹中,一些家长心态扭曲了,思维失常,逻辑混乱,有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怪念头;生活在这样的父母身边,每天被训练“拼搏”“冲刺”,孩子怎么可能有幸福感!

高三有限的几个月复习备考,家长的心思,家庭活动的中心,一切都在高考。家长非常想为孩子做些什么,恨不得代替孩子受所有的苦,然而,你不可能代孩子去参加高考——说实话,你也没有那个能力,即使你参加过高考,但不大可能有“再考一次玩玩”的信心与勇气。

摆正家长的位置,不要过多地包办替代,让孩子保持正常状态,家长首先要正常一些。你不能如临大敌,慌慌张张,不就读个高三吗?又不是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登基大典,也不是外敌入侵,不必兴师动众,如临大敌。孩子读高三了,你每天忙碌异常,絮絮叨叨的,等于把读高三的孩子当低能儿童,你“失常”了,孩子就很难保持镇静;失了“常”,麻烦事特多,往往一桩接一桩。

你不必对孩子百般呵护,有求必应,过分照顾,会加大他的压力,让他感到不安,他可能会认为你是在“投绩优股”,而他无法回报,如果考不好,对不起你买的那些营养品。十几年前,有位母亲说,儿子每星期回家,她都要买一斤儿子爱吃的野生河虾,80元,逼儿子吃下去;可是儿子在学校说,“每次少考了几分,我第一反应就是想把吃下去的河虾全吐出来。”

的确,许多原本能轻松享受学习的同学,被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毁了,那些毁坏了子女学习趣味和自信的家长至今仍然没有觉醒,依旧怨天尤人,以为当年少用了一分劲。对医学上的“过度治疗”,人们已开始懂得拒绝,而对“高三过度用力”却没有引起警惕,这是很奇怪的。

如果你的孩子在读高三,寒假让他多睡点觉,行不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