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浮生半日书

作者: 周缶工2021年09月10日随笔美文

烈日如火,和众人驱车远赴大围山下参与一个论坛,到地头才得知现场设在一个老书院内。东门古镇,围山书院,初次涉足很是陌生,却又莫名感到熟稔。

普普通通的乡间院落,白墙烟瓦、麻石青苔、四方天井、五间三进,若不是挂在门口的牌匾提示,会觉得这只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居,和我老家北盛过去的祖屋并无两样。进得门来,天井里入眼两棵树干虬劲、枝叶繁茂的桂花树,那长势和身姿高洁静谧,让人顿感此处非同一般。踏足向前,青砖铺地,日光透过树影照得斑驳陆离,青苔在暴晒下仍旧绿意盎然。再往后,是书院的建筑主体,格局开放,顶层通透,数根木柱高耸入栋,上面的横梁、匾额、悬皮、烟瓦,无不显示出饱经岁月风霜的模样。尤为特殊的是,书院左右双侧又别有洞天地构建出两个小天井,各自栽种一棵罗汉松,直插天际。也许是受书声熏陶之故,这院落里桂花树和罗汉松的风姿都别具一格。庭院当中的一双桂花树,如着长裙轻舞的女子,姿态曼妙;左右相对的两棵罗汉松,则似穿长衫站立的男子,身形高拔。

看墙上的资料介绍,围山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由当地乡贤涂启先创办,为东门古镇所在的“上东一境”唯一书院。涂启先系浏阳名儒,是维新志士谭嗣同的授业恩师,书院内悬挂有其所著《围山书院记》。在此云淡风轻的午后,对着粉墙黑字,将这篇古人写就的文字细细念出声来,全身心沉浸在一种奇特的气氛中。仿若时光倒流,自己是一介寒门学子,正端坐这学堂之中,听老先生讲习课文,和同窗一起摇头诵读。我若真是那学子,定会早到晚归,只想在这书院中多停留些光阴。授课时偶尔也会开小差,抬头看屋顶红黄两色油漆绘就的八卦图,阴阳鱼儿在彼此咬合;入夏听知了在罗汉松上叫得正欢,寻思该用弹弓协助先生将其赶跑;桂花开花时节,心里总念想着有蝴蝶或蜻蜓停留枝头,翅膀一颤一颤。

论坛开始前,听主持人讲解,说书院曾经办有一所高中,后来改为一所小学,他在此求学任教,离开后总对书院魂牵梦绕,尤为挂念那两棵罗汉松,生怕有人会将其变卖。我能想象到那些场景,年少时他只能有事没事透过书院的侧门往里张望,长大后来此就读,总在庭院当中流连忘返。据记载,书院中的罗汉松和桂花树俱为创办者涂启先手植,当年只是小小幼苗,两甲子时光过去,都已长成参天大树,盖过天井,高过屋檐。古人早已不在,几十年前的少儿也已到中年,新一辈的孩童仍在此求学。听近旁去到城里的一位幼师说,她读小学时最喜欢来书院里,将淡黄的桂花夹在书本中,闻那书香和花香混合的清新味道。另一名男生言,当年他常在罗汉松下打弹子,总弄得一身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求学者换了一茬又一茬,这树和书院却始终还在那里。想来,涂启先老先生一百多年前创办书院的时候,并未作此展望。

论坛开始,主办方为降低气温,用容器盛冰块放在讲学现场。主讲人坐而论道,听讲者微笑倾听,冰块在渐渐消融,一下午就这么轻巧地过去了。正是,因过老院逢佳话,又读浮生半日书。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