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贵办店

作者: 白志民2021年10月03日生活随笔

看到天宝超市每日人来人往,生意日渐红火,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想起他的大伯三四十年前白手起家经商办店的事。村里人说,没有他大伯双贵,哪有他今日红红火火的大超市。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村小教书,双贵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是单身一人。他小时患小儿麻痹,腿脚不灵便,走路颠颠簸簸。父母离世后,他和二弟在一起生活。由于不方便参加队里农活,就在村子附近捡拾破烂,一天卖出去的破烂赚一两块的分分毛毛钱。一天,他看到街上来了卖棒棒糖的人,两人相识,他便来了兴趣,将自己当天捡拾的破烂,第二天拿去那人指定的地方,换回一蛇皮袋子的棒棒糖,走村串户又卖了两三块的分分毛毛钱,高兴地回到家里,嘴里哼哼唧唧,不知道都唱点啥。

双贵虽长相有点傻,但心里一点不傻,用隔壁二叔的话说,搭眼看去这娃“木木”的,实际吹去“利利”的。他每天出门的时候,胳膊窝里总是夹着几个空蛇皮袋子,回来时两个肩头一前一后搭着四个装满棒棒糖的蛇皮袋子。一进村口,一群碎猴娃围轰着上来喊:“吃棒棒糖了,吃棒棒糖了!”双贵手不停地摇摆说:“去去去,回去问你妈要钱去!”但不管娃们咋闹火,他的买卖总不会吃亏,灵得跟猴一样。当时一个棒棒糖批发时只有二分钱,他卖三分,有的娃给他二分钱,他取出一个后连忙掰上一截放进蛇皮袋子,娃一把抓过棒棒糖,边跑边喊:“双贵大啬皮,大啬皮双贵!”

渐渐地,双贵把生意瞅准了上学的小学生,在学校门前摆起了地摊。他背回来的蛇皮袋子里除了棒棒糖外,还增加了生字本、低算本、铅笔、橡皮头等。闲时,冬天靠墙晒暖暖、夏天在树下乘凉,一天三晌坐在自己那三个腿的小板凳上,睁大眼睛瞅着学校大门,只等学生放学或下课。每当下课十分钟的铃声一响,当一群缺笔少本子的学生发疯似的跑出校门外,双贵的脸就像深秋时绽开的菊花。他还把买主盯住了我们几位爱抽烟的男老师。那时,我们常买他进回的九分钱一盒的羊群烟或一角八分的宝成烟来抽。

双贵是个有心眼的人。他看到学校的看门老汉年纪大了,患了一场大病来不了学校。一天,他早早收拾了货摊,找到校长说:“狗娃他大看校门,一天村上给八分工,我一分工不要咋样?只要让我住在门房,一边看门一边卖我的货就行了。”校长正在熬煎“门卫”还没找下,心想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就满口答应了。从此,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学校门前“守株待兔”了,每天装到腰包里的钱能顶外面两三天的收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县教育局搞“普六”工作(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学校搞基建辞退了双贵。

双贵尝到了做买卖的甜头,经商的心不死。他看到村西十字路口旁有一个废弃的涝池,便打起了主意。一天,他包了一手帕鸡蛋,拿着一条自己卖的“宝成烟”,来到队长家里,说是想把涝池填平给自己盖一间小卖部。队长说:“我咋能接你的东西,快提回去!”队长开社员会,大家都很支持他做生意。双贵雇了一辆拖拉机,在南塬上拉了一天一夜的土,把涝池填平了。他又叫人打了500页胡基,砍了三十几个向日葵杆,拉了两架子车麦草,和了一大锅泥,凑合着盖起了一间小卖铺。

双贵自从开起了小卖部,就扔掉了脏兮兮、满是窟窿眼的蛇皮袋子。他看到家里后院放了辆架子车,那是二弟给生产队拉粪土拉坏了的,便找了几小块旧木板,拿来斧头、锯子、钉子,为车厢加固了一圈木板,并用积攒的钱买了两幅内外新带换上。从此,架子车就成了他进货路上的唯一“伴侣”。

此后,双贵的小卖部里,在他自己临时凑合的那几个大小不等、极不规整的货架上,摆放的货物不只是娃们的学习用具和吃嘴零食,还增加了油盐酱醋茶及一些日常小杂货。每天村里来小卖部买东西的老老少少络绎不绝,他的日收入也由毛毛钱变成了块块钱。每到晚上清账时,摸摸身上内外口袋里塞得鼓囊囊的五元十元二十元人民币,他高兴得合不拢嘴。有了钱的双贵大方多了,村里张爷王婆、李叔赵婶,买了货结账时,他都会退去剩下的零毛毛钱。

邻村有个叫翠英的女人,和他年龄不差上下,长相一般,人倒聪明。丈夫因车祸丧命,她曾在县城商店打工,了解双贵的为人和做买卖的艰难,那天亲自找上门来愿和双贵合作办店。于是,双贵管业务代售货,翠英跑外交兼进货,二人的合作搭档让小卖部的销售营业额日渐增加,村里人刮目相看。不久,两人就成了一家子。有人和双贵开玩笑说:“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双贵不冷不热地回应道:“鲜花往我牛粪上插,说明我这牛粪香着哩!”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双贵的那间临时凑合的小卖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不少村民跑到外村购货。他和翠英商量,在涝池旁再扩大二间门店。经村里上报乡上,为了支持残疾人办店,及时为他办理了土地审批手续。双贵请来两个匠工、三个土工,加上他和翠英和灰、运砖和打杂,没要10天时间门店就盖好了。椽和檩是买村里刘老四拆下大房一丝到头的“蚂蚁松”,瓦也是去灞桥拉回的“红机瓦”,墙是一砖到顶的青砖白缝。新的店铺盖起来以后面积比原来大了两三倍,进货时电话一打,有人就把货物送上了门。生意兴隆了,钱往布袋里流。双贵的商店当时在我们县北惹眼极了,店的名字也取了他和媳妇名字中的各一个字,叫“双翠商店”。

进入二十一世纪,双贵和翠英年纪一天天大了,把商店交给了自己高中毕业的侄儿天宝,他和翠英成了“顾问”。天宝聪明、脑子转速快,能下苦,比村里一般娃执事早。以前周末回家常帮大伯卖货,不只看到了大伯靠薄利多销的小生意发了家,还学会了诚信经商、不进假售假的营业之道,更记住了大伯常讲的那两句话:做生意不亏人,有了钱不乱花。为了扩大经营、适应市场经济,天宝和妻子用三年的收入新盖了三间两层房,上面住人、下面卖货,墙面贴了白亮亮的瓷片,安装了卷闸门和玻璃窗,将商店的名字改为“天宝乐无边超市”,成为渭北农村中规模数一数二的大超市。

今年夏季的一天,我和老伴回农村老家,来到“天宝乐无边”超市,抬头望去,镶嵌在门楣上的几块金色牌匾上印有“便民超市”“诚信商店”“村民信得过门店”的字样,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进了店里,头顶的大吊扇和迎面立体式空调吹来丝丝凉风。宽敞豁亮的三间平房里,每一个货架上都摆满了各类商品,柜台上还放着肉食、半成品面食、干菜、鲜菜瓜果,在西墙角里,还隔开堆放着农药、化肥和种子,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老伴看傻了眼,连连夸赞:“一点也不比城里大超市差啊!”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