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

作者: 唐光程2021年12月31日生活随笔

自从看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又名《论教育》)之后,我一直有个观点:没有看过这本书的父母,不会成为好父母;没有看过这本书的教师,不会成为好教师。

天下父母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按理说,天下父母应该是幸福快乐的,但在现实中,很多父母发出的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为什么可怜?劳动就应该有收获,付出就应该有结果,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当父母付出很多,希望得到的是瓜,结果得到的却是豆,应该可喜还是应该可怜?

卢梭认为我们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应该说,三种教育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只不过我们平时只看到或重视人的教育而看不到或忽视自然和事物的教育。

自然和事物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人的教育则主要由人的意志及倾向决定,被教育者往往难以自由选择,因此:“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不过,我们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通通都管得到呢?”既然不能通通管住,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管与不管、成功与失败的矛盾中波浪式地前进。

我自认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失败多余或大于成功,以前什么都不懂,等到稍微有点认识,孩子已经长大,已经无能为力。因此,我的心里一直有个结,父母对我们教育的失败或欠缺,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难道这样的失败或欠缺还要在孩子的身上继续下去吗?

失败是成功之母,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一书前引用塞涅卡《忿怒》中的那句话想表达的,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能得到自然的帮助。”

昨天的悲剧不应该在今天重演,昨天的喜剧应该在今天赋予新的内涵得到延续。

如此,父母之幸,子女之幸,天下之幸。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