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荷花玉兰

作者: 汪晓卫2022年01月08日情感短文

2019年10月1日,两个母亲同一天生日,一位是我的母亲王淑尘,另一位是我们的母亲——中华人民共和国。

母亲年满83岁这天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典,一个难遇的巧合!四姐弟合计送给母亲一个生日礼物:陪同父母回到郴州,寻访她在桂阳的飞仙、太和及北湖的鲁塘石墨矿执教和生活的地方,重温她作为园丁和母亲耕耘30年的那些辛勤岁月。

母亲的生日那天是在桂阳县城度过的,非常感谢弟弟晓兵的同学锦娥,为我们精心安排住行和联系昔日太和的同学。感谢母亲的学生们为母亲和我们全家送来美好记忆,为母亲的生日增添了欢声笑语和祝福。

同学相聚,冬梅、长煌向我倾述着从儿时到少年共同成长中的快乐,离别后的失落和思念。男同学建军、土法说起当时送给弟弟的红鸡蛋和红薯干让我感动,因为那时物质匮乏,男生更嘴馋哪!水玉竟说那时不敢与我交流让我既吃惊又自责。看着大家竞相翻出少年时代趣事开怀大笑,张张不年轻的面容带着神往和惊喜而青春焕发,那种质朴纯真的情谊拨动着我心底那根许久未弹过的心弦!我从来没有像这般将记忆的闸门完全打开,思绪伴随后续的探访乃至于今天常常流连在太和的那个时代……

次日上午,我们全家来到太和镇,见到二梅并在太和完小拍照留念,然后到达太和一中。

学校的建筑全变了,国庆长假,除遇到几个不认识的家属外,校园空荡冷清。漫步校园不见昔日场景心中难免失落叹惜!终于,眼前两株雄伟的木兰树让我们停下了脚步。我们与它们默默对视着,然后围着曾经长在我们家门前的那株木兰,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合影、拥抱、抚摸,倾述着离别的思念。它的树干还是那样笔直,撑着一树油绿厚叶。记得春天时开着洁白芳香的花,花体大如饭钵,我们儿时喜欢捡落在地上像汤匙的花瓣把玩。有了这两棵树的定位,我们就可以想象那两层楼的四合院、天井、一家人住过的房子、同学们的宿舍、乘凉的后院、排练表演过的礼堂,日日玩耍的球场及周围绑扎竹竿的大树和菜园……站在昔日球场的位置远眺,熟悉的山峦和田野告诉我:母校,故乡,回来了,回来了啊!

母亲在太和一中执教十年。依稀记得1969年的一天我们姐弟三人和母亲坐着一辆马车来到太和一中,直到1978年高一下学期转学到鲁塘五中,我在太和一中生活九年,度过了一生中宝贵的童年到少年成长期。

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烤红薯,是那时候容易得到的最香甜的零食,她们一周的下饭菜辣椒火培鱼、禾花鱼常常被我馋食,至今,美味的小鱼还是我的最爱,只要闻到烤红薯的香味,就会产生浓浓的乡情。

与同学们在田埂上扯猪草、野菜,上山扯野笋,小溪赶鱼捞小虾是儿时的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初春田野里草籽花开时置身于花海中那种快乐至今难以言表,尽管每次都会因脏兮兮回家遭到母亲的打骂,但总是屡教不改。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报纸,如果哪天学校或附近公社有电影、演出,我们就像过节一样,欢喜又满足。太和供销社展出为数不多的小说如《金光大道》《艳阳天》等花光了我的零花钱,同学们偷偷传阅的、妈妈和同事们上课时收缴的各类小说和书刊成了我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如《归国》《红日》等。毛主席语录、教科书、老师和长辈的谆谆教导构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革命理想,也点燃着我们的家国情怀和对文化艺术的渴求!

太和一中的日子,终日有同学为伴,没有被逼完成的作业,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没有对未来的担忧,没有世俗的纷争,自然、简单又带着幼稚的憧憬,四姐弟在妈妈的庇护下快乐地成长着。可我们哪知道,那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期和后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背着出身不好的包袱,既要拥护张铁生式的学生交白卷和黄帅式的学生大字报,又要维护良知和使命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理念,妈妈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有多重啊!

感谢太和,感谢太和一中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我母亲的尊重和厚爱,给了我们一家足够关爱和帮助,给了我一生中最美好时光!感谢木兰树默默坚守着、见证着、等待着我们和数届学子的成长!感谢我的母亲,您对我们的爱,对您的学生们的爱就像两棵木兰树一样在我们心中永远高大和长青!

我太珍惜这两棵木兰树了,经多方打听和查证,原来它属木兰科植物,她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荷花玉兰。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