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下光阴

作者: 海鹏2022年06月21日生活感悟

瓦的籍贯是乡村,无论青瓦还是红瓦,无论拱形的、半圆筒形的还是平的,它们都是乡村的标志,是乡村老屋的“凉帽”和“空调”。“瓦”字与“娲”字同音,据传华夏始祖女娲最初补天的神话内核就是其烧瓦覆盖屋顶的故事,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故事渐渐把烧瓦演变成为炼五色石、把覆盖屋顶演变为了补天。

瓦几乎与人类同生,它是黄河的水和着黄河岸边的土,被我们智慧的先民用温暖十指揉捏、脱模成胚、窑火煅烧而成,然后一片一片如暗玉似的相枕相依、俯仰相承地覆盖在屋顶上,齐整如鱼鳞,默默庇护着人类,延续了千年岁月,承载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有了瓦,房屋就戴上了凉帽、装上了空调,一片一片薄薄的瓦撑起了一个一个安宁的日子,阴雨连绵时挡雨水,炎阳似火时挡烈日,风雪满天时挡寒冷。在上瓦与下瓦之间、沟瓦与扣瓦之间,那些细若丝线的缝隙里,清风任意穿梭,朗月肆意流淌。住在瓦屋里的人们,也无风雨也无晴,心定气闲、夏凉冬暖。

瓦是雨的琴键,它们是心心相印、永世不忘的情人。晴日里彼此牵挂却默默无语,一旦风携雨至,千丝万线便摇曳成一根一根琴弦,音乐也随之奏响。春雨温柔,仿佛春蚕咀嚼桑叶,仿佛怀春少女在花前呢喃,仿佛孩子在梦中甜甜呓语;夏雨急骤,雨点敲打在瓦上的琴声激越慷慨、气势恢宏,如一曲命运交响乐。如果有风,雨珠便像顽皮小儿在瓦面上东西飘荡、南北嬉戏,跳跃着无限的生命活力。秋雨缠绵,是惆怅着“欲说还休,天凉好个秋”的无限落寞与感慨。但无论何时的雨声,都是最易叩响中年情怀的门环。人不到一定年龄是很难静下心的,仰看瓦和雨合写的独特诗行,倾听它们无与伦比的合唱,便有了某种沧桑感喟,瓦屋雨声也因此成了许多游子想念乡村家园的精神皈依。

常常会有好事的风随意携带少许尘土洒在瓦的缝隙里,之后又捎来几粒草籽,于是瓦间草就在屋顶栉风沐雨、生根发芽。它们先是泛出点点绿意、若有若无,接着就是一蓬或是两丛,成为一道特有风景。那些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居高临下眺望着院落里嬉闹的麻雀、阅读着身旁晨昏升起的袅袅炊烟,随着季节枯荣。瓦间草是平常岁月的印戳,是乡间老屋的点缀,天长日久地积累着那些光阴里的小小故事。

最田园最温馨的风景便是瓦上燕了。都说“呢喃燕子语梁间”,其实它们更喜欢在瓦间细语。燕子是最愿意亲近人类的鸟儿,它和人类一样喜欢住在泥与水组合而成的房子里,把巢精心地筑在瓦檐下繁衍生息。黄昏,燕子归巢前总会把由瓦铺成的屋顶当做偌大而又安宁的休闲广场;入夜,燕子和刚刚会飞的儿女们软语呢喃、谈心唱歌,交流一天的收获或者聊聊明天的计划,然后才会伴随着主人的鼾声安然入睡。屋里是人的家,屋檐是燕的家,千百年来共呼吸同命运。而令人惋惜的是,现在乡下的燕子比我们小时候少多了。

瓦下光阴岁月长,自古以来,屋瓦之上、屋瓦之下都是芸芸的生命,在四季更替下来来往往,在乡村炊烟里生生不息。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乡村,而人类创造了城市,可也是人类让古朴村庄在一天一天污染、消失。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村庄,那些穿着花衣的小燕子,春天将去往哪里呢?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