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谚语

作者: 张先军2023年03月15日散文欣赏

“白露路不白”,这是陕南乡下的谚语,意思是说“白露”过后,山路还没晒白就又要下雨了。有谚语说得更好:“晴天不在屋里坐,雨天不在地里和”,提醒农民,秋淋季节到了,要趁着好天气,抓紧收种,不误农时。

雨多湿度大,雾气就大。早晨的雾水如小雨般飘落。在山路上行走或劳作于田间,浓浓的雾雨浸湿了全身,用手在头顶一抹,像小狗淋雨后抖动身子一般,水珠四溅;树叶上布满雾水,点落在石头上、草丛里,滴答作声;人们的肩头已被雾雨飘湿,潮沾沾、腻歪歪,贴在肩背上,极不舒服。好在温度适宜,不冷不热,心情愉悦。

山下的雾气渐渐松了,闪开几绺缝隙。俯瞰汉江,水面薄雾缭绕,像一股股一堆堆白烟在水面游走,如一绢绢白纱巾轻盈缥缈;仰视山头,浓雾紧锁,山的上半截和整个天际无缝接壤,混沌一般,无一丝儿别的颜色,一色的白;红日被浓雾牢牢地罩着,天上像倒叩了一口大锅,把人压抑得有些窒息,在吸进鼻口里雾气里,能嗅到呛人的味道来。陕南的民间用“秋半天”这个俗语,把这种气候形容得非常简洁又十分形象。

陕南秋天的谚语很多,说得也很准确、明白:“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或“立了秋,把扇丢”,这些话真的不假。想起刚刚过去的高温,大地处处冒火,农民还得在田间劳作,酷热难耐。好在今年“立秋”这天落了场透墒雨,大地顿时凉爽起来。

也有谚语这样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这个节气也有早晚之分。

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是用阳历计算日子的,“上半年6~21,下半年8~23”。阳历一年是365天,各节气相隔时间比较固定。而我们农民多是用阴历计算日子的,一年354天,这样二者容易混淆。为了便于记忆,我们聪明的祖先用闰月进行了矫正,每年立秋的时间在阴历上也仅只有几天的差别。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阴历六月立秋就是“早立秋”、七月立秋就是“晚立秋”的规律。今年立秋的时间是六月二十九,属于早立秋,所以今年的秋天就不是很热。

陕南秋天的气温并不均衡,忽高忽低。早晨不冷不热,到了中午太阳一出来,照样烧人,仍会出现强烈对流,天气突变,甚至还带来雷声。而立秋后的雷声却不是好兆头。有谚语说:“九月雷公发,干旱一百八。”意思是说秋后打雷,往往会带来秋冬的干旱。而这个谚语在现时代似乎有些失真。随着气候变化,温度升高,秋后打雷已不稀奇,甚至在冬月里,陕南也会有雷声出现。但有句俗语,却十分应验:“立秋不顺秋,有二十四个秋老虎。”意思是说,“立秋”这一天若不下雨,也就是“不顺秋”,秋后就会有二十多天的高温、干旱。俗称“秋老虎”。而今年“立秋”这天就下了场透墒雨, 所以今年秋天阴雨连绵,局部暴雨成灾。

有关“秋老虎”的俗语,农民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公秋爽,母秋凶”。意思是“秋老虎”有公母之分,公老虎温度凉爽,而母老虎气候炎热。关于秋老虎的公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立秋当天下雨,就是公老虎,若是晴天就是母老虎,这主要是受海洋气候及副高压控制,有雨天气就不会太热;二是说立秋的日子是单数为公,双数为母,易学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今年立秋是阴历六月二十九,是单数,属公老虎,所以今年立秋后雨水偏多,就不热。尽管这些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但人们深信,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总结,肯定有它的道理和规律。

“秋老虎”这是一个非常唬人也十分难受的谚语,它包含秋后的干旱和高温。而另一个俗语叫“秋后热”,秋后热主要指秋后的高温,不一定有旱灾。两个俗语有它的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秋后热和伏天的热有些不同,常年在田里干活的农民最怕的是秋后热。因为早晨凉快,中午气温骤升,温差大,人的身体本能难以适应,就会感觉特别的热。加之湿度大,热得很不舒服。特别讨厌的是“秋痱子”,若热得出了秋痱子,像一堆麦芒在背上戳似的,痛苦难耐。

今年的秋天明显的不会热了,这也正应了俗语“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的总结。今年立秋是在8月7日,末伏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虽然今年是“秋包伏”,但仅只有三天,“三伏带秋”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今年秋天就不是很热了。

“中秋节,雁门开,小燕去,大雁来”。从小就晓得的季节,到老也摸不透它的秉性。无论是“秋旱”还是“秋涝”;无论是福祉还是灾难,都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要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充分合理地利用大自然,把大自然带来的灾难降到最低。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