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里的阳光

作者: 张亦斌 2015年03月23日散文随笔

与稽古书院相遇 ,纯属偶然。那天是春日里绝好的晴天 ,阳光灿烂。傅丽华部长下乡 ,到流泽镇新陶村调研。路边的一所学校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因为校门的上方赫然写 着“稽古书院”四个大字。

傅丽华部长调研完村里的情况后 ,专程到稽古书院走访。让我感到无比惊讶的是 ,部长居然知道稽古书院是邵东三大书院之一。其时 ,她刚从外地调邵东任宣传部长一职才不久。

稽古书院建于咸丰四年(1854年),由赵德祥、刘文煌等捐款 、附近的士绅和殷实户集资 ,建于牛客祖桃斯村凤形山仙峰寺 ,院门配有“做工非专门为我 ,读书是预备作人”的精致竹刻对联。据说凤形山常年苍松修竹 ,春时青翠簇拥 ,杜鹃花红 ,秋来枫叶尽染 ,丹霞吐艳。稽古书院创立之时 ,曾得到曾国藩的大力支持 ,稽古书院”的匾额 ,就是由他亲笔题写的。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 、读书 、教书 、讲书 、校书 、着书 、刻书等各种活动 ,进行文化积累 、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据考证,书院最初产生于唐代 ,由唐而历宋 、元 、明 、清 ,经千余年的发展 ,得以遍布除今西藏之外的全国所有省区的城镇与乡村。古代书院对我国的教育 、学术 、文化 、出版 、藏书等事业的发展 ,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 、伦常观念的养成都作出了重大贡献。1901年 ,光绪皇帝的一纸诏书 ,将全国书院改为大 、中 、小三级学堂 ,使书院由古代迈向近代 、现代 ,得以贯通中国教育的血脉。

邵东最早的书院是资东书院。资东书院始建于1827年清道光七年 ,由黑田巡检司沈登伍倡建 ,因其位于资水以东而命名 ,至今绵延了一百八十余年。翻开资东书院厚重的历史 ,一批出类拔萃、名垂青史的人物缓缓向我们走来:匡互生 、谢伯俞、贺金声 、谢俊藩 、刘惊涛 、肖金城……他们在这里读书 ,从小就接受新思想 ,品诗作文 ,指点江山。他们的爱国热情与书院文化的教育密不可分。

资东书院与稽古书院不同 ,虽然几度易址 ,但火尽薪传 ,至今未灭。杨塘书院亦是如此 ,虽历尽百年风霜 ,但仍然书声琅琅 ,听之振奋。杨塘书院坐落于杨桥镇书院村,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流传千年的科举制度废除了 ,读书人突然迷茫起来 ,一下子找不到安放理想的地方。在上海道担任道台的水东江人曾炳熙捐银2万块 ,在杨塘铺建书院 ,供曾氏族内子弟读书。光绪三十一年 ,书院建成 ,整体结构 成“田”字形 ,有大小房舍56间 ,取名杨塘书院。此后 ,书院由族学变为公学 ,由私塾变为学堂,附近农家子弟均可入学。杨塘书院虽然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变革 ,却从未改变过教书育人的衷肠。

从稽古书院出来 ,和煦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也将我脑海里无边的惆怅一一照亮。这阳光穿透我的胸膛 ,填满我的心室 ,将我心头巨大的落寞驱赶。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