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镇记

作者: 高阳酒徒[文集]2022年01月08日游记散文

有亲戚是云镇人,以前老是听他家小孩说,“云镇如何如何……”我朦朦胧胧得感觉就是,这是秦岭大山里的一个偏僻落后却又山清水秀的小村落。这样的村落山里有很多,没什么值得宣扬的。

辛丑年隆冬,应亲戚之邀,去给他家在云镇的新家安装灯具。有幸一睹云镇的芳容。

自航天上高速,一会儿就到了南五台服务区。回望来路,阴云惨淡一派水瘦山寒。城市的高楼隐约在灰色的雾霾中(谁会想到几天后的新冠大爆发)。前面的秦岭如墙似壁,云遮雾绕。好在未下雪,路途畅通。

车辆在不同的隧道中穿行。我们感叹这些年基础建设的巨大变化。昔年人们视为畏途的秦岭,现在早已天堑变通途。这里有穿越秦岭主脊的亚洲最长隧道,“秦岭一号隧道”,足足有十七八公里长。据说,西安到十堰穿越秦岭的高铁已在建设之中。这是前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当年的“南山客”们,人背肩挑要走近半个月的古道,现在的人只要短短的两个小时。

到镇安县城大概是早上十点多。整个县城小巧玲珑,像块晶莹剔透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褶皱之中。据说一到夏天,满街都是外边来避暑的人,所以此处虽偏僻,但街上的人一个比一个赶时髦。

我们沿城西的公路,又西北行了不远,就到了云镇。这一路山重水复,满眼都是寂静的山林,枯黄的野草。下得车来,感觉空气是那么的清新。不觉让人精神一振。就像到了世外桃源一般。

亲戚的新居在镇外的安置楼里。政府化了大力气,把深山里分散居住的山民搬下了山,使他们的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做生意 ,都在辛勤地编织属于自己的梦想。

吃过午饭。我和亲戚到镇上买点东西,顺道逛逛。

云镇是云盖寺镇的简称 ,因云盖寺而得名。两边崇山峻岭,中有一溪。据说镇外河边的古道,是当年秦岭古栈道的一部分。当年的人们可以顺着古道北上经柞水,翻越秦岭主脊至关中;也可以顺古道东南行,经乾佑河、洵河河谷至汉水沿岸。别看云镇小,想当年那也是交通要道繁华之地。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不光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带来了信息和思想。山里的土货、皮毛、药材大量的外销 ,让小镇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小镇的先人们可是见过大场面的呦!随着近代铁路公路的兴起,云镇落寂了,像个被人遗弃的人老珠黄的美女。一度寖沉在历史的故纸堆里自怨自艾。好在新兴的旅游业,让古镇又一次的焕发了青春。

行走于云镇的大街上。小镇明显的经过重新规划修整。整齐划一而又错落有致的门面房古色古香,一水的青石板路一尘不染却又光滑可鉴,这一切似乎在向人昭示小镇悠远的历史。

镇子尽头就是云盖寺。据说建于武周时期,大概和武则天、《大云经》有点关系吧。我不是历史学家,没考据过。

寺不大,前后两个院落。前院的正殿和一般的寺院一样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及诸菩萨,其间也加杂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之类的。神明太多,地方稍微有点紧凑,就像个联合办公室。这样也好,大家共处一室,其乐融融,有啥大事儿,还可以商量着办。这也间接方便了老百姓,可以少跑几步路,少磕几个头。不知道现在的各类行政服务大厅是不是受此启发而来。

大殿的后面有门,走过去就是第二进院子。这里是僧人的生活区,还是不要打搅的好。院内种了一些花卉绿植,还有一个阳光下睡懒觉的猫,给这个聊赖的冬季增加了一些生气。正中一个四角凉亭。亭里一个中年人带了几个小孩在拍抖音短视频。内容是介绍云镇的风情及土特产 ,这算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把。

回转身,见一重院子两边的厢房被改造成了名俗博物馆。可是大门紧锁。我只能透过“云镇人的生活风俗”、“云镇的历史遗迹”这样的牌子想象了。

除了云盖寺,镇上还有财神庙,土地庙,关帝庙、戏台这样的建筑,可是我初来乍到,路径不熟,转了一圈也没找到。

逛完了前街逛后街。以为是条背街小巷,没想到比前街更有看头。前街是新修的仿古建筑,后街是正儿八经的老房子,只不过做了一些必要的修缮。

街中间有条水渠,潺潺流水冲激着青石板,就像血管,老街一下子有了灵性。两边的店铺酒旗招展、匾额乌亮。漫步于街上,还真有一种穿越回古代的感觉。

后街是美食一条街。经营的基本是本地的土产及吃食,比如腊肉、核桃、干木耳、神仙豆腐、苞谷酒……好多吃食,一般人别说吃了,估计都没听说过。比如:神仙豆腐就是用一种叫做“六道木”的植物叶子加碱水做成,绿绿的滑嫩可口,吃起来像凉粉。橡子凉粉,用橡子面做成,吃起来有股子木头味儿。浆粑粑,就是用嫩玉米打成浆,加了酵面,裹上桐叶蒸成。吃起来甜丝丝的,有股子淡淡的酸味儿。血粑粑,就是猪血加了粹肉碎豆腐,及各种调理熏制而成。这东西,下酒最好。还有一种苞谷渣,做法是:先将苞谷磨成米粒大的渣儿,用锅炒热。加入差不多等量的切好的尖辣椒,一同炒熟。辣椒最好是越辣越好。做好后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作为调味品,想吃的时候,加一点。人们对它的评价两级分化,爱吃辣的,爱的要死,不爱吃辣的,恨得要死。魔芋豆腐嘛,最适合用酸菜炒。魔芋豆腐就黄酒,那是一绝。豆豉嘛,用黄豆霉化晒制而成。做法类似于豆瓣酱,其味却大不同。豆豉炒腊肉,最是美味。洋芋搅团,把洋芋去皮蒸熟,打成泥。用漏勺漏成鱼鱼儿。或调辣子红油,或调麻酱醋水。配了黄瓜丝丝儿,黄豆芽芽儿,这是女娃娃儿的最爱。可惜的是,现在不是旅游季节,各店铺均门可罗雀。

说到这儿了,咱就说说山里人的特点。山里人好吃喝是出了名的。咱不说现在,咱说过去。以前粮食不够吃的年代,关中的农民要拿家里仅有的细粮换粗娘,要不家里就会断顿。一年四季都吃不上几两肉。山里人不管那些 ,就算穷的露屁股也要吃好喝好。砍一担柴,跑个几十里卖掉,就是为了吃一口猪头肉。外地人要用大米白面换他们的苞谷、红苕。他们不换,用苞谷、红苕烤酒。不光粮食可以烤酒,就像山里的柿子、马桑柺、猕猴桃这样的野果也可以烤酒。实在没有了,就连包谷杆,谷壳、谷糠也可以。大山里粮食是不多,但绝对饿不死人。抬抬手动动腿,咋着也能弄来吃的。做人嘛,第一就是不能亏待了自己。那年过年,谁家不杀头猪,吃半边,熏半边腊肉?这样的习俗,以至于好多嫁到山外的女子,三天两头和男人吵架,嫌男人小气抠门,不大方。男人说它们大手大脚不会过日子。

山里人爱喝酒。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随随便便也能整个半斤八两,男人嘛,更不用说了。会喝的,随身带个酒壶, 干活的时候,干几下咕嘟几口,干几下咕嘟几口 ,全当是解渴了。饭前咕嘟几口,那是开胃,睡前咕嘟几口,那是安神。看似一回喝的不多,架不住细水长流哦。

平常时节,男人和女人,干活累了。男人在山头上迎着风,撩开了嗓门:“一爱姐呀好人才,十人见了九人爱。姐呀,哑巴见了也把口开。二爱姐呀好头发,梳子梳来篦子刮。姐呀,梳个盘龙插金花。三爱姐呀好嫩脸,白粉搽来胭脂点。姐呀,不点胭脂也好看……”歌声未停,就有女人在另一个山头回:“郎在对面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山歌唱的姐心痒呦,那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的这样好。唱的奴家,脚粑手软,手软脚粑,踩不得云板丟不得梭,梭罗不织听山歌……”若真是一时没把持住,有了男女那点事儿。山里人没那么多迂腐要命的臭规矩。管他娃是谁的种呢?只要把咱叫爹就行。该吃吃,该喝喝,爱咋咋得!

两天后,要离开云镇了。我又一次的走在了云镇的大街上。看着眼前起伏的山峦,整洁的街道,悠闲而自在人们。我发觉我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它用一种迥异于都市里钢筋水泥森林里冷冰冰的生活模式,强烈的吸引着我。希望来年春暖花开时节,故地重游。

作者高阳酒徒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