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里钟声亮

作者: 陈宝林2022年07月19日随笔美文

我的老家在缩蒲荡。每次回老家探访,我总要去母校“缩蒲荡中学”看看。

其实,母校早已“物是人非”。红红的墙砖斑剥离离,门窗锈蚀不堪,学校四周杂草丛生,教室成了发家致富的养鸡场。每当看到如此景象,我的心里总是酸酸的,有种难以言状的隐痛。

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苍苍茫茫的芦苇荡。水泊众多,芦花飘飞,野鸭、飞鸟嬉戏,白云在青青的芦荡之上悠然徘徊。姑娘划一叶轻舟,唱着动人的歌谣;老翁头顶草帽,迎着朝阳抛洒渔网,捕获一家人的希望。

忽然有一天,这里插满了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开垦的机器轰隆作响。很快,缩蒲荡变成了全县知名的棉花粮种场和鱼种养殖场。

没过多久,这里又建起了一座中学,名叫 “缩蒲荡中学”(原名五七中学)。学校的建筑是简陋的,一排红墙砖瓦的房子。学校的东边是钮扣厂,南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西边是县五七干校校部所在地和家属区,北边是一条贯穿东西的大河,它与蟒蛇河在缩蒲荡交汇相融。日夜流淌的清清河水,默默地哺育着两岸数万人民,滋润着万顷良田。

学校建得虽说简陋了点,但所有的课桌都是最新的,所有的黑板都是最好的,所有的图书都是最新的,所有的老师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这些老师,就像哥哥姐姐一样呵护着我们,又像慈爱的父母一样爱护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以无微不至的关照。

这里没有汽车,没有柏油马路,通往学校的路泥泞不堪、尘土飞扬,但同学们走在这泥泞的路上,脚步更稳,歌声更亮。

这里没有名花佳木,没有玉阶亭榭,有的只有稻花香飘,布谷声声,小草青青,野菊沁香,还有学校那清脆、嘹亮的上课铃声。

这里没有集镇的喧闹与城市的繁华,没有迷人的体育场所,有的只是芦苇之幽、棉花之白、鱼儿之跃,但学校的红旗更加鲜艳、更加耀眼、更加迷人,同学们玩得更欢,生活得更舒心。

在这里,我们曾沉浸在浓郁的书香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默默地将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深深地烙在心里。

在这里,我们曾沐浴着阳光,从不懂事到懂事,并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会了感恩。

在这里,我们收获过成功,也曾碰过失败;有过喜悦,也流下过悲伤的泪水。

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由于诸多原因,“缩蒲荡中学”没能长期生存下去,她就像一朵野菊花,有过繁花似锦的芳华,有着透骨沁香的品质,有了斗风傲霜的精神。她又像一颗飞逝的流星,虽然时间极短,却能划破长空,燃烧自己,光耀人间。

人生如梦,岁月无垠。多少声音已在红尘中消亡,唯有这学校里上课的铃声,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它穿越时空、穿越岁月、穿越红尘,激荡在蒲荡儿女的精神原乡,激励着一双双穿越风雨的翅膀,引领着一叶叶跨越急流的风帆,砥砺着我们一次次继往开来地跋涉。

如今,我的家乡缩蒲荡已成了“桃花盛开”的地方。每年桃花芬芳的时节,就会吸引无数人前来游玩、观赏,家乡变得更美更靓了。

那曾经响彻蒲荡的清脆铃声还有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信,你可以去看、去听、去悟,它依然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嘀嘀嗒嗒地响着。

你听,那芦花荡里的阵阵脆响,正是我们学校清脆的上课铃声,她永恒地响彻在我们的记忆云天。

你看,那芦花荡里轻轻摇曳的身姿,正是学生们读书、歌笑的倩影。

你想,那芦花荡里的青青芦叶,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多少稚嫩的梦想啊,如今理想之帆仍在朝着有诗的地方扬帆远航。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