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的回声

作者: 乐久2022年07月20日心情随笔

那位以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改进和研制工具、机器40多种,提出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200多条的“万能小刘”走了,那位“包钢1号高炉荣誉炉长”走了,那位引领包钢一个时代的全国劳模走了,那位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的中国工人、普通劳动者,走了……

在他去世前几日直至去世前一天,听着女儿刘颖为他朗读《我们像双翼神马》这本书中关于他的故事,感动了,流泪了,满足了,欣慰了。就这样,老人安详地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这本书,第一作者就是我呀!

那天,刘颖打来电话说,得知这本书已出版,父亲想先睹为快。我便送他一本存念。

那天,刘颖又打来电话说,她父亲催她一定一定对我说一声感谢的话,因为父亲对于书中的叙写真是太感动了。连日来,刘颖每天都给父亲朗读关于父亲的章节,93岁的老人听着听着就哽咽了。她父亲说,这些文字写出了他的心声、他的情感,写出了他们这些包钢创业者、劳动者迸射的精神火花和一生的奉献。在电话中,我也听到了刘颖姐姐的哽咽……

那天,刘颖再次打来电话,竟传来一个噩耗:刘老去世了!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我非常能理解,她之所以犹豫,是因为我们仅仅是作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仅仅是因为写这本书相识,微信联系几次而已。而她又决定通知我,便是缘于她父亲以及全家人对于这本书的感动,她父亲临终前的最后感动!

我呆呆地坐了许久,为刘老的离世而悲伤,为他们一家对我的信任而感动。

在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像双翼神马》的过程中,我多次使用感动这个词,在感动中采访,在感动中写作,在感动中接受教育。采访初期,包钢人都说,包钢是一座富矿。而它富在哪里?当时,我似乎还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走进包钢从在戈壁荒滩上矗立起伟岸的身姿到实现营收千亿元的辉煌历程,走进包钢从一炉铁到百种钢的壮丽画面,走进包钢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以包钢振兴为己任、矢志不渝去拼搏的闪光心灵,每一次每一次的采访,都让我有一种无法平静的感动啊!

《我们像双翼神马》是包头市委宣传部主抓的文艺精品工程,也是向建党百年献礼的作品。全书30余万字,是一部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钢铁工业在内蒙古草原上从诞生、崛起到发展壮大的60余年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是一部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出发的历史起点,浓情表达包钢人始终不忘“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初心,坚决扛起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重任,贯彻新发展理念,续写更加辉煌的新包钢的文学作品。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指示“齐心协力建包钢”为主题,通过回溯历史,再现“全国为包钢、包钢为全国”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动场景,再讲各民族群众心手相连、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暖心佳话,再奏包钢人发扬包钢精神,忠诚、担当、创业、创新,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建立起一座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大工业丰碑的雄浑凝重的壮美华章。通过包钢人的齐心协力、接续奋斗和红色传承,彰显钢铁、稀土这匹双翼神马腾飞的姿态。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坚强保障;体现包钢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奋斗的快乐;体现民族团结在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枝繁叶茂;体现内蒙古钢铁企业勇担社会责任和使命的形象、力量和作用;体现包钢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的科技引领、生态优先、强企报国的重大贡献。

在这样波澜壮阔的大背景中,如何能够让数十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人物跃然纸上,并准确把握他们鲜活而热烈的生命脉动?我们几位作者在创作形式上尝试了创新,开篇设引子,各个部分分设小引,每个部分附一首小诗。书中人物和故事多以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形式呈现,以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突出现实意义。最后一个部分以独篇文章形成结束语,力求实现“豹尾”的力量感。

于是,我们打开思路,把包钢两位鲐背之年的科技人才典型代表和工人阶级典型代表设计在引子和小引中,通过他们在包钢建设初期的贡献和对今天发展的感叹与欣慰,巧妙地贯通主线,完美地呼应了60余年的过往。这位科技人才典型代表是著名炼焦专家、中国第一代女炉长、第一位女炼焦车间主任、全国劳模、“国务院金质奖章”获得者唐嗣孝,而工人阶级典型代表,就是刘志祥老人。

我们从刘志祥老人起笔,用“引子”和“小引”把刘志祥与唐嗣孝老人的故事讲出来,把全书的主题串起来。

刘志祥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怀抱里的人。“日本人好险没把我打死,国民党好险没把我饿死。是中国共产党让咱有了做人的尊严,咱有啥理由不好好报答党、报答国家呢?”他认准一个理儿,要想改天换地,就得拿出全部的力量去建设好社会主义的国家。他放弃组织上让他去清华大学深造的机会,选择来到包钢,成为包头筚路蓝缕的创业者。他被评为全国劳模等各级各类劳模先进40多次,他带领“共产主义协作队”成员攻克1号高炉“三口”难关,就连当时的市委书记都在《包头日报》上发表文章,号召大家向刘志祥学习。当时,刘志祥就是一面旗帜。各类报刊杂志不断刊登刘志祥的先进事迹,包钢、包头市都掀起了向刘志祥学习的高潮。“学、赶、超刘志祥”是一个时代非常响亮的口号。

他多次受到过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招待会上和周恩来总理举杯相碰。他曾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他和王进喜、时传祥共同出席“全国群英会”,他的事迹被许多著名艺术家所歌颂……

时光进入21世纪,刘志祥以92岁的坚实步伐追赶着,追赶着,终于如愿以偿地奔跑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这一刻,刘志祥的眼睛再度湿润。

我们通过刘志祥老人的故事打开了包钢热火朝天的窗口,数万余名包钢人用他们澎湃的灵魂、深沉的情感和顽强的精神支撑起一个大包钢,支撑起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冲天气势,也支撑着包钢人对包钢那种柔情似水、恒远绵长的感恩和眷恋……

钢铁有灵魂吗?如果有,钢铁的灵魂是什么?

“我不会唱歌,一唱歌就跑调儿。可是我要唱‘我们像双翼的神马’,这是俺们包钢的厂歌。这是不是咱包钢人的灵魂,钢铁的灵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离休后的刘志祥几乎每天都不由自主地沿着钢铁大街慢慢西行散步,然后魂牵梦绕地向昆都仑河中桥走去,驻足于河畔,长久地向西凝望。他眷恋包钢就像眷恋母亲那样,要时时刻刻感受生命里母亲那最具温情的心跳。他要天天与林立的高炉、高大的厂房为伴,他要用他那跑调的歌声高唱“我们像双翼的神马”,然后倾听钢铁的回声……

这匹双翼神马诞生于内蒙古工业长子的钢铁怀抱里;这匹双翼神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背负起钢铁和稀土的重量和使命,一路驰骋,矫健多姿,扬蹄奋进;这匹双翼神马奔腾着呼啸着嘶鸣着,在“一带一路”机遇中,在新发展理念推动下,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挺起祖国北疆的钢铁脊梁,谱写了包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齐心协力、红色传承、科技发展、生态建设、社会担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不朽篇章,这首歌也成为老一辈包钢人,包钢的拓荒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

当“包克图”的诗意故事让那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名句诠释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时,当第一批建设者们挥锹动土,喊着号子搭建起仅能容身的帐篷时,当他们以“嘉宾”的身份来到这片蛮荒之地后,一座现代化城市就在这些创业者手中悄然崛起。

我们的书就这样拉开大幕,在几位作者的奋笔疾书中问世了。

本书以包头地区几千年雄浑与壮美的历史做铺垫,衬托出这座城市真正的生命与活力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火朝天的大工业所唤醒,由此叙写包头的崛起。书中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用以描述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彰显中国人民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写作组成员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落笔于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高大伟岸、科研人员呕心沥血的创造奉献、国企员工爱厂报国的高尚情怀和人民群众对“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的热切向往;以无法平静的感动,注解了大型国有企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用钢铁脊梁撑起钢铁畅想,用钢铁意志建设现代化新包钢的新诗章。

刘志祥老人对于包钢,贡献是巨大的;对于我们这本书,也是一位闪光的主人公。记得去年6月在采访的日子里,92岁的刘志祥老人还是健朗的,健谈的,精神矍铄,刚刚从北京接受其他媒体采访归来。在建党百年这一年,老人接受了众多媒体的采访,他的故事就是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生动的红色资源,生动的包钢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缩影。他的故事是弥足珍贵的一笔财富,对后人是多么大的鼓舞和激励

也许,老人累了,想歇息歇息;也许,老人完成了全部心愿……

刘志祥老人在女儿的声声诵读中,在对自己人生的回放、回味中,永远地睡着了……

我以白菊、黄菊花束寄托哀思,那沁出的清香萦绕在灵堂,托举起一个高尚的灵魂。我的挽联这样写道:万能小刘为包钢尽丹心,劳模老人给后代传精神。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