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变迁

作者: 杨结宝2022年10月27日心情随笔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非常幸运的是,因与文字有缘,写作的经历见证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享受着其中的美好。

上世纪90年代,电脑可以说算是奢侈品,我也赶上时髦,在校学的是当时比较热门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学习之余喜欢写点文章,在旁人眼里多少有些“跑偏”,而我却乐此不疲。文思来潮,先打个草稿,然后一笔一划地誊写于方格信纸,生怕抄错一个字,甚至标点符号。心理学上有个“墨菲定律”,说的是,越小心翼翼越容易出错,这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有时快要完工了,却写错了字,为了不影响“印象分”,只好重抄一遍。不过我有精神胜利法,“好事多磨!好事好磨!”,这么一想心情渐渐变得舒畅了。写好后,又纠结了。投稿是寄平信还是挂号信呢?挂号信快一点且不易丢失,但邮费相对要贵一些。权衡之下,咬一咬牙,还是寄了挂号信。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顿时觉得那些辛苦都不算什么。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2002年,我刚考进机关单位上班,那时的工资还不高。但是,为了便于写作,我硬是勒紧裤腰带买了台组装电脑,当时高兴极了,一宿没睡着。稍有空闲,我就打开电脑,手指轻轻敲击键盘,和着“噼里啪啦”的美妙之音,一篇稿子跃然“屏”上,既方便,又快捷。要是那里需要修改,选中内容按下删除键就“OK”啦!定稿后,打印出来。然后,通过传真机发给新闻媒体,接下来就是幸福地等待了。记得有一次,我苦思冥想,耗时一上午写了一篇长篇通讯,下午便用传真机发到本地的党报,没想到第二天就见诸报端,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2005年,我家电脑接上了互联网,从此便“e网情深”。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共享、传播快捷等优势,给我写作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写稿时,有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下“度娘”。稿子写好后,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新闻媒体。这样,不用打印,省下了纸张,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传真没发好,编辑收不到稿子。而且发稿时间也大大缩短了,今天传稿明天发稿,是常有的事。不仅如此,现在的报纸刊物都有自己的网站,稿子刊发与否,上网浏览一下就知道了,发过的稿子还可以下载或者截图保存下来。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悄然而至。我也不甘落后,于2010年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当起了“自媒体人”,随时随地发个时事评论、谈下生活感悟,不论网友是点赞也好,拍砖也罢,总能感受到思想交流的那种豁然开朗,那种酣畅淋漓。

科技让写作更美好。写稿:从用笔写字到电脑打字;投稿:从邮寄到传真再到邮件,这些都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沐浴着科技发展的荣光,我的作品发表于更多的新闻媒体,并多次获得表彰和奖励。谁又知道未来科技创新会给我们写作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不管怎样,我都会与祖国一起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用手中的笔继续为幸福人生加油、为伟大时代喝彩!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