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征文

2021年04月19日好文章

清明节

文/dingdeshengg

又到了清明节了,之前的愚人节已经让人有些受不了。除了被忽悠之前,大家提的最多的就是那个纵身一跃的张国荣哥哥,他的事迹到今天,仍依然拿出来被人津津乐道。

的确,喜欢哥哥的人的确太多了,爱他的帅气,歌声,坦城和多才多艺。虽然时隔八年,但是他留下的无数经典歌声和电影,早已深入人心,伴随了几代人,走出成长的迷惑。但他,自己却迷惑了。不得不承认,他的内心是脆弱的,犹如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

夜深难眠的时候,打开哥哥的声音,《沉默是金》、《风继续吹》、从《共同度过》到《有谁共鸣》,那深沉的带着穿透力的嗓音,赶走了我们所有的寂寞… 他是成功的,因为那么多人记得他,怀念他。他同时又是失败的,因为他来的匆忙,走的太快,犹如流星,就让我们记住他的永恒吧。 好在愚人节终于闪过,在我们想念哥哥的同时,我又想起了亲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时候的记忆依然铭心刻骨,奈何时光无情,在帮我成长的同时,也带走了我的亲人,想念思念,尤其是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 以前他们在的时候,我总是不懂事,调皮捣蛋,更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作为孙辈,我万分惭愧。唯一能做的,就是称着清明放假,能回家在他们坟前敬上一柱香,送点纸钱,希望他们泉下过的好,保佑后辈吉祥安康,万事顺利…

回家的车,颠簸着,颠的是我的记忆和伤感,希望天下有心的人,都能和谐美满…

清明游龟山有感

文/lanche

青山有幸埋忠骨;苍松伫立伴英魂。

长江江边,无数英雄豪杰能人异士随长江水淹没在滚滚历史长河;

龟山山头,多少不屈灵魂一身傲骨同龟山土埋葬于巍巍青山之巅。

我辈立于龟山头青松下,站在向警予同志的墓前。没有了一路的言笑声,只有轻声的鸟鸣诉说着那时岁月峥嵘。

生在新旧时代交流碰撞的年代,没有被当时的腐朽社会风气所侵蚀,同无数志同道合的人们一同探寻救国图存的真理,成为共产党唯一的女性创始人。人世间走一遭,当同向警予同志一样,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作为毕生的追求目标。她的理想信念,就是用革新、用教育,拯救水火中的国家。为追求真理和自由,向一切阻拦的势力宣战,纵使身陷囹圄,甚至会面临生死的考验。生,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向理想追逐;死,也能劝勉后人有青山相伴。决定了,就不再回头。

斯人已去,青山常在,我辈祭之,当勉吾身。

纵观历史,青史留名的大多是活的伟大死的壮烈,而极少记载活的很久走的安详。人的一生,如果不是为了目标理想而活,浑浑噩噩过完几十年,就算死了,也是轻于鸿毛;若是为了国家社会民族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死,即便只有短暂的时光,也是重于泰山。纵使当今社会已经岁月静好,没有了灰色天空和血雨腥风,但复兴的路程依然很远,图强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歇。我们更应该用前辈的英雄史诗勉励自己,在图强复兴的路上奋勇向前。在这条路上,有先烈们用血肉筑起的路基,我辈岂有回头的道理?

清明的雨

文/蝶恋花.杏花雨

灰暗的天空,沉闷的心情,荒芜的坟头,久别的哀思。凄凉伴着忧伤,雨水伴着泪水,缅怀逝去的亲人,拾起久违的记忆。泪,总是为孤单倾注;雨,总是为思念滑落。

那年的清明前,我带着幼小的儿子去康乐县胭脂镇马集村老家塔山穆斯林坟地看望逝去的奶奶和太祖母。那日的天空,灰暗中夹杂着阴沉,雷声中夹杂烦闷,萧瑟的野草,荒芜的坟头,垂头的松柏,一切对我来说都太过熟悉,熟悉地有些麻木了。自从奶奶和太祖母相继走后,我再不怕坟墓了,不惧死亡了,独自在无人的坟地旁行走,在陌生的坟墓边小憩。因为她们的离去,夺走了对我所有的疼爱,撕碎了我孤单柔弱的心灵。

泪眼模糊,悲痛欲绝。悔恨、自责、思念中,我的思绪早已飞进了奶奶和太祖母疼爱、呵护着我度过的童年、少年、青年的点滴。那时,虽然贫穷,但精神富有;虽然任性,但享受独爱。在她们慈母般的疼爱下,我发奋学习、参军入伍,懂得了勤劳吃苦、坚强自立,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感恩。

看到我泪流满面的样子,儿子也跟着抽泣起来。山风吹起,鸟儿惊飞,隐隐的闷雷将灰色的天空撕开了一个口子。雨珠便从天空中连绵而至,整个世界瞬间灰暗朦胧,雨珠连线。如泣的声音,沉闷的心情,将斑斑的泪痕洒满了坟头、树木。

风雨中,我眼前浮现出太祖母携家带口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投亲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胭脂镇的凄惨和拉扯儿孙的艰辛,浮现出奶奶独守老宅被病痛折磨的无奈和孤苦,历历在目、撕心裂肺。于是,悔恨和自责随之而来,时时折磨着我。唉,一切的一切如过眼云烟,灰飞烟灭、曲散人终、悔之晚矣。雨在山头就这样倾泻着,发泻着心底的哀伤和无助。或长或短,或高或低,往事在雨缝里浮现,记忆在脑海中清晰。我突然很想家,想父母、想儿女,很想!夜里,躺在炕上,听着大雨敲打窗棂的声音,看到柳枝雨中颤抖的无助,记忆的闸门如电影一幕幕徐徐闪过。

历经烟雨的洗礼,走出上坟的哀思,心中总有一丝说不出的酸楚,夜里望着窗外的大雨轻轻地吟咏着《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年的清明,我尝透了生离死别的苦涩,遭受了骨肉分离的伤痛,承受了失去亲情的孤苦。(马晓春)

清明时节的乡愁

文/王引娣

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领我们到学校附近的野外去写生。那天正好是雨过天晴(路面还没全干),真可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菜籽花开遍地黄。老师告诉我们:刚刚结束的这场雨是春雨。紧接着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春雨的小故事:“在一个小镇上,有一条繁华的街道贯穿镇子南北,生意人在街道两旁的店铺做着各自的小买卖。这一天天上下着细雨,地上道路很滑,行人稀少。就在此刻,有一位文人在雨中从北向南而行,当经过街中心时,他一不留神就摔倒了。此时街道两旁的人们感到很好笑,于是就哄笑不止。文人摔了跤本来心里就很恼火,经人们这么毫无礼貌的取笑于他,他便恼羞成怒,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大声说到:”春雨贵如油,滑倒了我,笑死了路旁的牛。“这时哄笑的人们很尴尬的收住了笑容,各做己事去了。

光阴似箭,转眼我已长大。便要怀揣梦想,远离温暖的家、亲爱的家人去外地求学。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每到清明时节,我就格外地思念故人与故乡。”清明“二字,对我来说刻骨铭心。1996年4月4日清明节这天,亲爱的母亲匆匆离我而去。这就是说在我的世界里,不再有母亲的叮咛与殷殷期盼,我将从此永远的失去母亲的关爱、失去慈爱的目光。任泪飞如雨,也还是表达不尽对母亲深深地依恋与思念之情。

母亲的坟墓在家乡的半山坡,寥落的田埂地头,曾留下过她太多勤劳的足迹。清明时节,微风吹过山坡,坡上油菜的波浪此起彼伏,点头俯身,仿佛是母亲温柔的手抚摸过我的脸颊。此情此景,让人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母亲的一切,将是孩子永远的牵挂,永远的乡愁。

记得小时候曾诵读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当时我对”断魂“二字有些不太理解并感到纳闷,心想哪有什么断魂之说呢?然而,当你历经痛失亲人之痛后,清明上坟在你心中就会更显得凝重与悲怆。还真有欲断魂而不及之的彻骨之痛,也有买断黄泉换浮生的切肤之思,更有抽刀断水、借酒浇愁的哀怨之情。这位伟大的诗人真正道出了人间离别之痛,真正说出了离去亲人之后人们在清明上坟时的真实感受。把盏杏花酒,何处安顿思念泪?

2016年4月4日清明节,是母亲故去二十周年的纪念日。近二十年来,也就是在这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对她老人家的思念是与日俱增。我相信母亲的匆匆离去,是化作天上北斗七星中最亮的那颗,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亲爱的母亲就闪烁地遥望着人间,慈爱地微笑着关顾她的孩子的每时每刻,使孩子感到母亲永远和自己在一起。母亲年轻时很贤淑,孝敬公婆,团结邻里。她做事认真,做人善良,勤俭持家。她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惜衣的有衣穿,惜饭的有饭吃。一家人的衣食起居,饥渴寒暖都在她的每时每刻中。家是什么?对晚辈来说,家就是母亲。母亲虽然已故去,但她永远地留在了家乡的半山坡。对身在异乡的人来说,家始终是一生的守候,母亲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不会随时间而变淡,而是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永恒不变。

清明踏青 吐故纳新

文/郑其

在中国的古代,近游成为国人特别是下层群众旅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风俗。此外,由于交通不便,近游成了人们走出深宅大院出外改换环境一吐郁气的最佳方式。这既不违背安土重迁的观念,又能得到游乐的快感。清明踏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大堤曲》中曾描述了人们踏青的风俗,谓:“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宋代词人张先对吴兴寒食节时的清明踏青景象及风俗作了描绘,在《木兰花》一词中写道:“芳洲捡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柳永在《西平乐》一词中写道:“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烟光澹荡,妆点平芜远树。”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风俗记》中记述了洛阳的春游风俗:“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他还在《阮郎归》一词中描述了他在春游时的见闻:“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壁双燕栖。”宋代词人张炎有一首词:《庆春宫·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边花外,多丽环集,各以柳圈祓楔而去,亦京洛旧事也》,细致地写出了洛阳清明踏青的盛况:“波荡兰觞,邻分杏酪,昼辉冉冉烘晴。绳索飞仙,戏船移景,薄游也自喜人。短桥虚市,听隔柳,谁家卖饧?月题争系,油壁相连,笑语逢迎。”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是这样描写村民的踏青情形的:“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樵鼓过清明。”元代诗人马祖常有一首《杨花宛转曲》:“清明艳阳三月天,帝里烟花匝酒船。石桥横直人家好,小海白鱼跳碧藻。”写出了平头百姓虽无“烟花匝酒船”的奢华财力,也自有“白鱼跳碧藻”的生活情趣。

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的下层百姓,喜欢在清明日到西山和什刹海春游和踏青。在男权社会,妇女出游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在清明、元宵这些传统节日有“松禁”的例俗。广西太平府的左州,壮族瑶族妇女“婚嫁唱歌踏青为媒”,使踏青更增添了一种民俗意蕴,清代便有一首《浣溪纱·踏青》,专门描写当时的妇女是“春深闺阁弄妆迟,弓鞋罗袜踏青时。”

总而言之,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在清明都乐踏青而不疲。尤其是对于无钱作远距离长游的普通农民和市民,踏青确是他们开春之后走出冬天紧闭的家门、吐故纳新、舒畅心情的极好机会。

潮汕的清明节俗

文/田佳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是历代推行儒家的孝道思想、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一个节日。如今,清明属于国家规定的公假日。

潮汕人过清明,大体与全国各地的汉族居民的习俗相同。也有一些新异之处。

清明节祭祀先人,源于古代寒食节。按历法计算,寒食应在清明节前两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晋朝陆棚的《邺中记》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得介之推辅佐,才得以回国掌权。介之推回国后不愿当官,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宁愿抱木而死也不愿出来。重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难之日(农历3月5日)禁烟寒食以纪念他。后来,人们纪念自己的祖先也在这一天进行。

宋代诗人黄庭坚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潮州古城北门外的“木坑公祠”,祭祀的就是这位“士甘焚死不公候”的介子推。其实,寒食是上古遗风,原与介之推没有关系。早在《周礼·司帽氏》便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制度。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潮汕人扫墓的仪轨,基本遵循中原古礼。在潮汕,人们将扫墓称为“过纸”;其实是“挂纸”的代称。扫墓者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尽,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用红、绿色油漆填上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亡人的姓用绿色油漆填写,名字用红色油填写;墓碑上有名字但人尚健在的则姓名全用绿色油漆填写),接着用纸条放遍坟头,压上小土块——这叫做“挂纸条‘(亡人墓地用白色和黄色纸条,健在之人墓地用红色纸条);这一程序做完成了,就是“挂过纸”,这才有了“过纸”这一简称。潮人这一种习俗,与中原古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从该诗可以看出,因为纸钱没烧成灰,才有“风吹旷野纸钱飞”的景象。可见按当时的礼制,扫墓不准许焚纸钱,此风有可能源于寒食禁烟的古俗。这种做法,也隐含着古代相互的环保观念。

坟头挂了纸之后,紧接着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满,再上香致意,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再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纸钱,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拜祭一番,通常是行三跪三叩头之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家还将烫熟的蚶作为祭品,祭完则参拜者将蚶食掉,蚶壳则撒于坟头,意谓子孙发财的吉兆。礼毕,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与时俱进,也有在先人墓前上一束鲜花以示祭念的。更有互联网时代的E一族(多为高学历的中青年人),在网上开设“网上祭祖”的网页,供亲族人士缅怀先人。这也算是时代在清明节俗上的一种折射吧?

清明节

文/王吴军

清明节又来到了。

“一笠戴春雨,愁来不可遮。清明思上塚,昨夜梦还家。归兴随流水,伤心对落花。晋原松下泪,沾洒楚天涯。”默默念着这首诗,我的心里情不自禁地潮湿起来。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面朝乡下老家的方向,我想起了父亲的坟墓,我心中一酸,想跪下。

清明节是农历的一个节日,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却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要追根溯源,城市人其实都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只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许多人就把农历淡忘了,连纪念自己那些去世的先人的清明节,也被许多城市人忘记了,也许不是要故意忘记的。如今,大多的城市总是记得圣诞节和情人节,却不记得清明节。

但是,我却忘不了清明节,忘不了传统的农历,也许我的身上还没有失去乡村的泥土气息。

我去世的父亲在清明节这天魂归故里时,看到老家寂寞的院落,会不会伤心。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生日的情景,在外面玩得兴高采烈,母亲使劲把我拽回家,桌子上是让人一下子开心而笑的香喷喷的鸡蛋面。我大口吃着,母亲笑着问,慢点吃,锅里还有。我问,妈,今天啥日子,为啥吃面?母亲笑着说,今天你的生日呀,你整天就知道玩,啥也不记得了。父亲在一旁抽着劣质的纸烟,笑呵呵地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面,说,真是个傻小子,连纪念日也忘记了。

我后来明白了,不论什么时候,父母也不会忘记孩子的生日,那是孩子的出生纪念日。

对于去世的父亲来说,清明节就是他的纪念日。虽说我比较忙,我也应该抽出时间给九泉之下的他问个好。最起码,我不能忘记。

想起小时候的清明节,父亲总是带着我和哥哥去坟地里给先祖烧纸钱、扫墓,还要摆一些供品,敬三杯老酒。看着坟地里热闹的景象,我就觉得亲情的味道在四处弥漫,心里热乎乎的。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那些冷冷清清的坟地,不禁想,去世之后,有后人记得纪念和祝福真是温暖的事情。父亲经常说,不论到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先人,没有先人栽树,哪有后人乘凉?做一个人,饮水别忘记思源。

这个清明节到来时,我心中伤感。回望故乡,我默默流泪了。

其实,清明节是一个谁也不能忘记的纪念日。

清明节,我思念我的父亲。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