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房子才叫个家

作者: 韩振远2022年12月07日感悟生活

来小城二十多年,早就把这座买来的宅院当作自己的家。女儿却总不能适应,多次对她妈说从来都没有将这里当家。问她哪里才算是自己的家,回答:老家。女儿说的老家,是指我家祖宅,在一个叫韩家场的小村,距小城二十公里,是我和我的祖先世代居住的地方。女儿在老宅里生活过十多年,上大学才离开,如今,已在遥远的都市有了自己的住宅。但老家在她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一说起家,指向很明确,就是老家的那座宅院。

一个家寒酸也罢,富裕也罢,都必须装在一幢房子里。豪华精致的房子不一定算个家,简陋破败的房子也不一定就不是个家。我有位当老板的朋友,在国内外有几处住宅,每年都随季节选择住处,把自己弄得像只候鸟般飞来飞去。问他到底将哪里看作自己的家,说:当然是老家!其他的都只是产业,不定哪天就易主了。

被称为家的房子有鲜明的个性。我曾经在这座小城里寻寻觅觅,试图再重新为自己找个家,有段时间,天天在小城和相邻的城市找房源,看房,先在售楼部看过积木般的模型,再由售楼小姐领着,走进在建或已建成的小区,望着式样、户型几乎相同的住宅,心想,那里面是一个个家吗?工业化手段可以快速制造出一座座高楼,莫非也能制造出一个家?我担心,某一天,我如果醉眼蒙眬,会走错家门。

家是神圣温馨的,房屋不过是一个家购买的大宗商品,既然是花钱买来的,就具备了商品属性,住进去没几天,位置、户型、采光、环境不满意,可以卖了再作选择。我周围的几位朋友,十几年间,已经换过两三次房子。过去,庄稼汉劳碌一辈子,能为后代建起一座房子就算功德圆满。现在,城里人也是这样,不过,他们的房子不是建,而是花钱买。过去,建房子的是工匠,有大工、小工、泥瓦匠、木匠。现在建房子是工业化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一样,制造者都叫工人,分工更细,砖瓦工、抹灰工、混凝土工、电焊工、电工、钢筋工、打桩工等等几百个工种。每天入夜,我散步路过的那条大街上,水泥罐车排成队,隆隆作响,将搅拌好的水泥通过管道输送到在建的高楼上。一天不见,楼房会长高许多。不敢想象,这种工业化的产物,几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每一辈人身上都深深烙着这个家的印记,有足以讲给后人听的逸闻往事,筹建时的艰辛,建筑时的忙碌,土方石灰,砖瓦木料,花了多少钱,托了多少人,一样样都记得很清楚,连建房时的工匠、帮工的村人也能勾连出一份亲情,更重要的是居住其中的那份温馨,火炉、灶台、大炕,都无法替代。以后,即使很久不住了,某个角落有个洞,某面墙上有道缝,窗棂的月色,门楣的阳光,都刻在脑子里。明知道这样的乡村图景不属于这个时代,一说起房子,还是一往情深,侃侃而谈。

现代社会中,一个家的形成,往往从买房子开始。掂量着千辛万苦攒下的那点钱,不知跑过多少新开发的小区,看过多少种户型。房子买回来,装修收拾好,还不能叫家,有时候,人都住进去了,也不能叫家。叫家的房子,不光有和谐的一家人,有实用的家具,更重要的是要有烟火气,有家的温馨和家的味道。我们这里搬家,家具搬完后,还必须做两件事,一是自己没住进去之前,先将祖先请进去,摆上祖先的遗像或牌位,恭恭敬敬上香叩首,礼毕,这个新家就算延续了祖先香火,等于告知祖先,后人已搬过家,以后逢年过节,祖先回来不至于连门也摸不着。第二件事是将灶火搬进来。过去,是搬火炉、砌灶台,现在用燃气灶替代,灶具搬进去了,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开了火,有了正常的生活,这座房子才算是自己的家。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