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由的故事

2023年03月24日优秀文章

关于自由的故事(必读4篇)

自由女神像

文/王鹤

自由女神是美国的象征,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但是能说出这座纪念碑设计者名字的人恐怕不会太多。

1870年正是美法两国的"蜜月"时期,在南北战争中,法国坚定地和美国联邦政府站在一起,帮助美国实现了统一。因此法国和平主义者拉布莱倡议,在美国独立一百周年之际,由法国筹款建造一尊可以纪念两国友谊的雕像。这一使命落到了拉布莱的好友——雕塑家巴托尔迪身上。

巴托尔迪一直对"雾月政变"中亲眼所见的一幕记忆犹新,一名女郎在巷战中勇敢地呼唤人们前进。正当他为表现"自由"的主题苦苦求索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给予他深深的震撼,画面正中高举旗帜奋勇前进的女性,竟和他日夜冥思苦想的形象如此吻合,创作一座自由女神的念头从此挥之不去。

为了实现这一夙愿,巴托尔迪四处奔走、游说、筹款,最终于1875年开始创作小稿,以自己的母亲为模型塑造了女神雍容端庄的面庞,又以妻子为模型塑造了如希腊女神一般的身躯,衣袍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典雅。

制作如此巨大的雕像,必须考虑到防震、防风的问题,当时有人建议将雕像下半身用沙土填实。然而崭露头角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为雕像设计了结构合理的框架,这一框架运用了19世纪末的最新科技成果,承重性好、抗震性强,是自由女神能长久屹立的保证,也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攀登到雕像顶部的可能性。

由于自由女神要用雕塑的技法,达到建筑的体量,因此为了保证比例和结构的准确性,巴托尔迪不厌其烦地做了多个小稿,将作品由20厘米逐渐放大到1.25米、2.85米、11.4米。直到确定了一切细节,并充分考虑了放大至46米后可能遇到的比例问题,雕像才正式动工。

自由女神像运用了拥有悠久历史的锻造法,分为三百个部件,全部由熟练的锻造工人用铜板手工锻造出来。雕像共有三百多个主要测量点和一千二百多个次要点,这些点事关放大后的准确性,因此共进行了近万次的测算。铜像用了30万个铆钉联结,最后装船由法国运往美国安装。

完工后的自由女神连底座近百米高,关于她高举火炬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此处不再赘述。通过对其创作与施工过程的介绍可以体会到,这里没有一蹴而就的豪迈,数以十计的小稿、数以百计的部件、数以千计的测量点和数十万计的铆钉更多地在讲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精神。

享受最自由的清风

渐渐地,生活开始规律起来了。

每天早上,伴随着阳光起床,伴随着西班牙语的发音开始一天美好的生活。然后,上班,工作,遇到问题,想解决办法,然后解决问题。晚上,整理好自己一天的思绪,在一小时的瑜伽中宁静自己的心情,然后,翻十几页书。看到精彩之处圈圈点点,乏味之处直接把书放下,冥想。

这,似乎就是现在每一天的生活。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学习知识。有点像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没个时间段,该干什么干什么,没有负担,没有杂念。在目标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完成着每天的任务。

有时候,看到某些文字或者说看到某些场景,还是会无意识地想起昨天,想起已经成为回忆的那个人说的一些话,回忆里我们曾经一起的计划。刚开始的时候,自己拼命努力地不去想起,不去回忆。但是现在,我不会逃避。想起就想起,回忆起就回忆起来,这对我的生活不会产生丝毫的影响。因为一切都已经是昨天。只是偶尔想起,时刻提醒自己,哪怕骄傲到孤独,也绝不迁就。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永远也回不到从前了。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过好你现在每一天的生活。

从离开家,离开父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你所遇到的任何困难,你所遇到的任何快乐伤悲,都是要自己一个人去承担,去分解的。姐姐说,一个女人的智慧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过得很精彩。是的。现在的我,渴望一段独特而又平凡的爱情。但是,爱情这种东西,谁都知道是可与而不可求的。经常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就是,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好过好当下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其实,道理说一次,似乎谁都能懂,但是,实际生活中又是否会如此呢?我觉得,人生总是有目标的,不论大小,只有在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当中,你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通过社会这个熔炉把自己磨练成各方面素质均优秀的人。所以,我总结,不论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也不用去猜测,只需要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把每一天的生活都用你的小目标细化,这样,不论你是忙碌还是悠闲的时候,内心都不会觉得空虚。因为,每一天,你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着,正体会着生活。所以,只有精彩,没有遗憾和漏洞。

现在的我,除了工作和学习,每个星期跟家人打打电话,抱着学习的态度,每天试着去认识更多的陌生人,每一年试着去体验更多的不同的生活,透过自己的眼睛,透过别人的眼睛,去看看外面我所不知道的世界。这样,就足够了。

这些,是我所能掌握和把控的现在。对与我所不能掌握的明天和意外,我只能是做好准备。

一个人的清晨,一个人的休闲,一个人的阅读,一个人的孤独,从来都不乏精彩。

一个人,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失落。

自律的人生才自由

文/杨熹文

女友辞去工作三个月后,我敲响她家的门。

一声,两声,三声,本期待着一个快活的灵魂,却看见从门缝里探出这样一个人,蓬头垢面,衣着邋遢,两眼求救般地看着我,"我想去上班……"

朋友辞职前是公司前台,每天需七点起床,精心打扮,亦要在工作中的任何时刻摆出微笑的表情,这一切在她看起来皆是束缚。辞职后的她终于脱离诸多限制,颇有兴致地列出一张清单,写满自己一直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比如读书,健身,学韩语……

可是三个月后的我走进她的房间,却看到这样一派景象:脏衣服堆满了墙角,被子团在床中央,茶几上摆满未洗的咖啡杯,吃空的饼干盒和咬了一半的巧克力散在地毯上……无需多问就知道这几个月的日子她怎样过,也自然可想像那些辞职最初的美好计划是否落了空。她一身睡衣睡裤地看着我,言语绝望,"我已经胖了五公斤。"

我忽然想起那句值得深思的话,"自律者方得自由".

今年年初辞职后,我的生活除了工作内容发生改变,其余并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我依旧早上六点半起床,叠好被子,收拾好房间,去跑至少五公里。回来时换上漂亮衣服,化好妆,坐在书桌前写至中午,下午时搜集材料,构思文章,回复读者,晚间小酌几杯,读书或会友。生活里一切均有秩序,在形势上和做一份平常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自己也从这份自律中得益,保持身材,生活充实,事业稳定,能够感受自己正掌舵着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

偶尔来做客的朋友会把我当作奇葩看待,"那些出门买菜都要化妆的女孩就够令人费解了,你为什么在家也要化妆?"

和取悦别人和取悦自己都不同,我深以为这也是一种"自律".在一天之初穿上漂亮衣服化好妆,整个人干净体面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面对这一天的态度,也应该是如此郑重而严肃的,绝不容有半点懈怠和马虎。

记得很久前看过康德的一句话,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而现在的我更加坚信,自律是一个人在年轻时可以培养的,最有益的习惯。

自由的心

文/枫林主人

眼下,如果有个人问我:是否对过去的事,抱有些许的悔意?我应当老实承认,的确是有。在以往的某件事上,我曾设想过,假如当时是那样做,而不是这样做,我大概会走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虽然,我对现在的生活颇多微词,但整体上离我所想的样子,相去不远,否则,我不可能一路走到今天。这其中,某些关键处或者有待商榷,可据我想,当时之我想必亦是深思熟虑过,我之所以能那样决定,一定是出于本愿,尽管现在想来,那些决定多数不通得很。

人生原本就是一次没有经验的实习,看在时光宝贵的面子上,它无论如何,都应当受到尊敬。即使这些已发生,有可能失于偏颇,但那终究是我自己的事,其甘苦应该无怨领受。我只是希望,这其中的不好,都让我一个人承担,千万不要牵连到其他的人,不管他们是多么亲近,否则,我亦有负罪之感。今天若要套用一句那位白脸奸雄的话,我应当说:宁人负我,毋我负人。

然而,我的天性中,却有着明哲保身的狭隘,与人之间,不喜欢交接甚密,认为若即若离才是良态,我虽不希求别人不必不欠我,但我决不愿欠了别人。在我看来,渲染太过的友情,不仅是美化,更是一种夸大,它根本到不了名副其实的程度。虽然它和亲情分属别类,但就其浓淡来说,根本不可能超越亲情。若果然真的超越了,那么其浓烈便不合理。所以,即使有一天,我也会为朋友两肋插刀,但肯定不是出于我的本意。我想,我对父母的情感,永远要超过朋友。

我从小就很怕别人对我好,尤其是过份的好,因为总惦着还清,心里便要不安。于是,如我这般的人,热情和冰冷都有限,无论哪一个,总做不到十足的彻底,爱与恨,更做不到理想的刻骨。与其说,我不喜欢热闹的靠近,不如说我更喜欢独处的安静,尤不如说,我真正喜欢一份独来独往的自由。往好了说我,是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往坏了说,其实是油盐不进,雷打不动。若这时,有个巨眼人士跳出来一语道破:"你,不过是爱自己罢了。"我会立刻声明:对。我正是这样的人。

现在,如果有人接着问我:你是否对将来的事,仍抱有美好的期盼?我亦点头称然。因为这是我的现世,我一直都想着,要把它们过好。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