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见点滴

作者: 轻风流水程维[文集]2023年05月29日心情随笔

  到休宁县中医医院去看病,挂号“看潘医师”者众矣。“潘医师”即安徽省名中医潘宏图医师。
暮春时节,颈椎病时常来袭,搅得我不得安宁。依据以往经验,我便在谷雨刚过的某日下午,由妻子和女儿陪同来到休宁县中医医院“看潘医师”,吃点中药调理一下。慢性病,总是这样对付。
来到潘医师诊室门口,只见外边走廊两侧座椅上坐满了人,里面那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忙着诊疗病人:望闻问切心细如发,不厌其烦。一番又一番的诊疗过后,依旧以他那惯常的“嘻嘻哈哈”、“没事没事”的轻松宽慰,送走一位又一位不停道谢的病人。如此场景,两年前就令我颇有感触了。
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幼子来看病,看完了要孩子“跟公公再见”——我真是忍不住要笑。这位潘医师,论年龄的确已是临近退休;但看上去,哪有半点“公公”的影子呢?——从内里到外形,透出来的尽是年轻与帅气:中等偏高一点的个头,腰板笔直,体型适中。一头偏短的黑发自然披向右侧,蓬松齐整,简洁干练。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灵气,充满智慧。一张白白净净的书生脸不见一丝皱纹,轮廓分明,英气逼人;那脸上时常泛着微笑,让病家感到和蔼可亲。一身白大褂整整齐齐,干净利落,使病家觉得可以信赖。
等了将近半个小时,终于轮到我了。
“潘医师好,一年多没见了!”
“哈哈!怎么样啊?”
彼此招呼过后,我就陈述开了:“这一年多还算可以。伴着呕吐、腹泻的头晕不算多,去年秋天转凉时犯过一次;再就是最近犯过两次,天气忽热忽冷,昼夜温差很大,似乎身体的适应跟不上天气的变化。这样的头晕,需要躺在床上两个小时才能平息恢复。至于比较单纯的头晕,有过几次,但也不算多。犯病的原因,多是颈部受凉,或者做事劳累。这种头晕,静躺一个小时之后,也就过去了。去年冬天过得好——屋里有地暖;羽绒衫和大衣都是带衣领帽的,所以基本没犯病。开春之后也还可以;只是3月初家里关了地暖之后,就渐渐感觉不太舒服了。尤其到了这暮春时节,时常觉得浑身有着说不出的不舒畅,身体重心不稳,说话都有点吃力。再就是在太阳底下也不太好受,而在背阴地方就好受些。所以想到你这里来看一下,调理一下。”
我啰里啰嗦一大堆,而潘医师则一直听得全神贯注,很有耐心。弹脉、察舌之后,他又帮我量了血压——标准的正常值。于是他一面敲键盘开药方,一面跟我说,“你这颈椎病,还算不得厉害的——真正厉害的,一个急刹车,或者是打个喷嚏,都会头昏。”
“我这病是不算太严重,但平时就是缺少安全感。不管在屯溪还是在休宁,平时散步都不敢走远;老单位退协活动极少参加;老同学、老同事邀约小聚,也不大敢去……以后真不晓得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如实陈说。
“先前从我这里出去的那个拄着棍子走路勉勉强强的老人家,你看见了吧?他那个颈椎变形才真叫严重——曾经头昏得不能起床不能动的;来我这里吃了几个疗程的中药——调理过后,现在能拄根棍子走路了……你才这么点年纪,不要心理负担太重,没有什么事的。哈哈哈哈。”听了潘医师这一番安慰开导,我的忧心疑惧一下子消减了不少。
“你退休在家里,平常做些什么事呢?”病看得差不多了就聊几句闲天——潘医师总是这样;然而这正是病家乐意的看病风格。
“上上电脑看看书呗。”我答道。一旁的我妻子替我补了一句:“他还写点文章呢。”“嘢,你还有这一好的啊,哈哈哈哈!”潘医师笑道。
我解释说,“我的确就是好这个,没有别的好。又不会打牌,只有靠写文章来健健脑,延缓痴呆……”
取药时发现,这次开的中药,与我以前吃的不同——以前都是冲剂,而这次则是一大包一大包“原汁原味”的草药。
第一剂中药吃完后,去复诊。
“你怎么来的啊?”潘医生见面问道。“女儿开车送我来的。”他听了没说什么。
“这自己煎的‘原汁原味’的中药,是不是药力要重一些啊?”我问。“那当然啦,浓嘛!感觉如何呢?”潘医师微笑着答问。“调理了一下,就舒畅了好多。不过,几乎每天两个时段——早晨和傍晚,还是有点不太舒服,还是有点重心不稳的感觉……”听了我的汇报,潘医师又开了第二剂“原汁原味”的中草药。
这第二剂药吃完后,再去复诊。
“我今天是自己骑电动车来的。”见到潘医师,我赶忙报告。
“好!”潘医师给了一句很响亮的点赞。
“今天风真大,我都有点怕。好在衣服穿得到位,有高领的,我就大着胆子一路慢慢地骑过来了。”我接着汇报。
“对的!风大的天气,是要特别注意,颈背一定不能受凉。”潘医师又给了一句肯定。
我不由得又啰嗦开了:“是哦,我这日子过得真是小心翼翼,穿衣服‘不冷’都不够,要‘偏暖’才到位,丝毫不敢受凉。衣服稍微穿少了一点,就会浑身有着说不出的难受。白酒是一点也不敢喝了……”
“这跟喝酒有关系吗?”潘医师微笑着反问了一句,又接着说,“你就是需要喝点酒,活血嘛!”他一边说还一边耸一耸两肩,以示“活血”。“当然不能喝多。”他伸出左手,曲起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拇指和食指,构成横着的“U”字:“就喝这么一点点。”这话当然中听。
“现在感觉如何?”潘医师又问。
“还可以,早晨和傍晚的不舒服感觉已经不是很明显了,不过还没有完全消失。我——心理暗示也确实有。”我话音刚落,潘医师立马接过话头点拨道:“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总给自己心理暗示——不能总是担心头昏。”
敲过键盘开过药,潘医师似乎突然想到了我那“一好”,交代了一句:“你写文章,可以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做一做颈部操。”他边说边伸缩手臂、低仰转头作示范。
看完病告别时,潘医师还不忘叮嘱:“你骑车要注意,要骑到路边的非机动车道上去;一路慢慢地骑——这样风就小一点。”
这第三剂中药,目前尚在服用之中。消除残存的不舒畅,当指日可待——我感觉得到。
求医幸遇良医。医者仁心,既见诸医术精湛,又见诸人文关怀。很多出色的医生,都会在治病的过程中,从精神层面上给予病人以最精致的关怀,这就是人文关怀。潘医师无疑位于其列。
病人无论男女老幼,也无论城里人乡下人,一坐到潘医师跟前,他那和蔼微笑的问诊首先就能让你的忧惧与不适消减了一大半。他总是侧耳听取病家陈述,敲着键盘开出药方;回答咨询字斟句酌,神情始终轻松平静;医嘱言语不失诙谐,减轻病家心理负担。记得两年前我初次到他这里看病时,他开罢药方,抬起头来朝我妻子来了一句医嘱:“买只老母鸡炖个汤——不要太大,不能太油”。我们都忍不住笑出声来。他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总是让病家在他“嘻嘻哈哈”、“没事没事”的轻松氛围之中,如释重负地向他道谢,满怀感激地跟他“再见”。无数次这样谈笑间病痛疑惧灰飞烟灭的场景,使得他的诊室里“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妙手回春”之类获赠锦旗挂满墙壁。
医学自古被称为“仁术”,医生也从来被誉为“仁爱之士”。《黄帝内经》有阐述:医生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知人事”便是对病人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性格、气质、职业、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爱丁堡宣言》也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
一个医生,能够用爱心、耐心给病人创造良好的倾诉病情的环境,能够全方位地了解病人,能够向病人传递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量,那么他的精湛医术,也就无疑拥有了一份无形而强有力的佐助。潘医师的“没事没事”、嘻嘻哈哈、轻轻松松,其价值也正在此处。
医者仁心,常常在于望闻问切的点点滴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