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远而近的那片海

作者: 刘华2019年11月07日唯美文章

一、指间滑落的不是午后的阳光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对大海的最初向往,来自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大三暑假的某一天,18岁的我怀揣着50元钱,怀揣着一个中文系大男孩特有的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只身一人踏上南下的火车,从高原贵阳去了沿海湛江。

想象着比天空更蓝更纯的海水,弯曲柔软而泛着金光的沙滩,一排排椰树在海风吹拂下婀娜摇曳,还有欢快拍打着赤足的层层浪花,心里就澎湃不已,以致刚下火车还没放下行李(其实根本就没有行李,只有一个黄色的学生书包)就朝海边一路狂奔。

真实的大海就在眼前——圆梦后的巨大惊喜,让我双手颤抖捧起海水,与此同时,一滴和海水一样咸咸的分不清是汗还是泪的液体,随午后的阳光,在指缝间无声滑落……

在狭长、荒凉而杂乱的滩涂上瞎逛数小时后,50块钱的羞涩让我不敢留宿,当夜便坐上火车硬座匆匆返筑,来不及去更远的岸边观看海的壮阔,来不及以习诗者的角度去体会海的浪漫,我与海的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仅仅限于捧起海水时的一个简单手势,一个诸如“到此一游”之类的抽象符号,或者说更像是瞬间那一份青春的悸动与生命的热望。

二、婴儿般甜蜜混沌的笑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见大海,已是二十五年之后——“麦地诗人”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一次点燃了我对大海的激情。

这期间,我与芸芸众生并无二致,结婚生子,养家糊口,在大山厚实的怀抱里过得平凡而琐碎,对大海的印象始终停留在1985年模糊而遥远的记忆上。

也许是因了骨子里挥之不去的大海情结,18岁的女儿2010年参加高考,我帮她参考的几个志愿,就选在天津、广州、青岛、宁波等滨海城市,而她最终也如愿去了天津。

当年八月底,我与妻子送女儿去津城读大学。安顿好女儿后,我们两口决定去大连游玩,最先计划从天津新港坐船直达。一打听,海轮因渤海风大暂时停运。改乘飞机,半小时即到。

站在大连老虎滩高耸的礁石极目远眺,阔大浩淼的海面宛如一块巨镜,铺天盖地让你无处藏身,几米高的惊涛呼啸而来,一波一波,绵延不绝,煞是震撼!待亲自登船畅游,在大海母亲般博大而温暖的怀抱中,思绪随身体一齐左颠右簸,上翩下飞,脸上不禁露出婴儿般甜蜜而混沌的笑容。

三、灵魂之烛照我独行

“喜欢一个人,就带她去厦门吧;爱一个人,就带她去鼓浪屿吧!”福建女诗人舒婷的一句话,将我带到东南沿海城市厦门,带到有着“万国建筑博览”、“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等等美誉的鼓浪屿。

这是2010年金秋十月一个薄雨纷飞的日子,我作为成员之一,有幸参加了由遵义市委组织部安排的第九批专家赴厦门等地的考察休假活动。飞机莅临时特意绕岛盘旋一周,好让大家在空中一睹厦门的芳容。此时天已放晴,悠悠白云下的大海,就像一叶硕大的蓝色的肺,镶嵌在同样葱郁的土地上,千里之外的潮汐翻滚而来,一张一闭一呼一吸之间,顿时天地澄明,万物茁壮!

试想,若从更遥远浩淼的银河注目凝望,地球在大海的映衬下或许更像一叶深蓝色的肺,在宇宙间自由呼吸,快乐游荡!万物皆睡,万相俱空,唯精神的光芒照我独行……

吃完晚饭乘轮渡,五分钟后踏上鼓浪屿。夜色苍茫中阵阵海涛轰鸣。日光岩、菽庄花园、环岛路、鼓浪石、博物馆、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滨浴场等等,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景点,在岛、礁、岩、寺、花、木的相互映衬中,尤显神秘高贵,生动有趣。在那首熟悉的《鼓浪屿之波》的优美旋律以及若有似无的钢琴声陪伴下,我们徜徉其间,不觉已入化境。

四、由远而近,更像是我们身上的某个器官

之后,从南到北,从北到东,从东再到东南,每到一处,大海给我的感觉都不尽相同。在青岛老人滩漫步,感觉大海像一张嘴,仿佛叙述着一个忧伤而美丽的古老传说;一双慧眼,时开时合,洞察着人间烟火;在北海银滩游泳,感觉大海像一双手,时而纤细,轻抚我身体的创伤;时而有力,托着我奋勇前行;在涠洲岛随渔民出海打渔,感觉大海像哲人的头脑,睿智冷静,品味孤独,网罗人生;从胶州湾蓬莱长岛坐船到烟台,感觉大海则像一根时而模糊时而透明的血管,令我在生命的母体,在无限的诗情画意中纵横穿越;在泉州“莲岛”崇武古城附近看抗倭英雄戚继光石雕,感觉大海更像一颗跳跃的心脏,奔腾着一个民族的骄傲;甚至,它本身就是一个另类的特立独行的人,由远而近的那一位亲人,融山的挺拔与海的宽广于一体,光明磊落,千秋留芳……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