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东镇门

作者: 蒋忠民2020年06月15日生活随笔

一道尚存古朴气息的城门,不宽,不深。门内,是一条全然没有了当年气派的街巷,不长,也就两百多米样子,一侧被灰白的围墙歪歪斜斜围着,连同当年李济深旧居也围圈在里面;一侧,是有着明显现代建筑特征的楼房,有几分旧,然而不破。门外,古老的青石城墙下,是一段铺着青石板的路,不宽,可以过小车而已,不过不允许小车通行,经过的多为引车卖浆者,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之类。青石板路旁边,古树稀疏,漓江平缓地流过。江畔偶有貌似散乱其实根子里相连的青石,或蹲或踞或伏,江中亦是。

这就是东镇门。

岁月的痕迹斑驳地刻印在城门两侧的古城墙上,石缝里生长出来的杂草野树顽强地伸向天空。有些青石已经看不出原先的颜色,这道宋代修筑起来的城墙,见证了桂林城千年历史沧桑,默默地注视着城墙下青石板路上过往的普通百姓,记忆着发生在城墙内外的风风雨雨。

作为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门,东镇门显得低调而内敛,不显山不露水,就像生活在城墙周边的普通市井人家一样,从不张扬,很少人关注。同为迄今保留相对完好的古城门,榕湖边的古南门知名度就高了许多,不仅市民经常到那里拍照,外地游客也有不少在导游带领下,到古南门前走走看看。而有多少游客知道东镇门并且到过东镇门呢?尽管每天都有游览两江四湖的游船从东镇门不远处的木龙湖与漓江相连的船闸穿梭经过,可是没有人知道他们与一座见证桂林城市历史变迁的古城门擦肩而过,更没有人知道这座古城门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丝毫不逊正阳门、古南门。

其实,东镇门很厚重,东镇门有历史有故事。在古代桂林,东镇门城墙用其厚实的臂膀,与其他几个方向的城墙一起,护卫着万家灯火一城繁华。东镇门为宋末广西经略使胡颖于咸淳四至八年(1268—1272年)所建的静江府城门之一。砖石结构,拱券及墙垣外砌料石,内填夯土,地面铺宽薄条形砖,南北城垣分别与今叠彩山、铁封山连接。胡颖同时在今铁封山与鹦鹉山之间修有北月城,以作护城之用。史载,南宋马将军及其部将娄铃辖曾在这城墙上抗击元军,接着马将军率敢死队与敌巷战,臂伤被俘,就义时“杀之断其首,犹握拳奋起,立逾时始仆”。自从有桂林城以来、漓江上尚无桥梁之前,东镇门与其附件的木龙古渡一起,成为桂林城的交通要冲,南来北外的商贾行旅和市民,进城几乎都要经过这里。

东镇门内的东镇路在清代时称东镇门街,民国年间改称东镇路,为桂林要人的住宅区,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要人均在此建有公馆。李济深于1940年至1944年居住在东镇门内的东镇路。李济深在桂任职期间,在督战西南各战区的同时,支持我党及进步力量的抗日宣传活动,营救过胡志明等越盟盟员,皖南事变后保护过叶挺、廖承志,协助李克农、夏衍安全离桂。1944年10月底,日军进攻桂林市区,11月10日,桂林全城沦陷。东镇路的一间间豪宅被侵略者尽情享用一番后付之一炬,昔日繁华的东镇路疮痍满目。唯有古老的东镇门默默立于漓江边,记录了这段悲怆的历史。

不止一次从东镇门走过,这不算宽敞不算深邃的东镇门,总是给我心头一种沉重的感觉。一个冬日下午,天气晴好,经过东镇门时,刚好一位年轻母亲牵着刚从幼儿园接回来的女儿的手穿过东镇门。明亮的阳光将东镇门内外照射出一种强烈的光影反差。这对母女传过去时,立刻成为一幅质感特强的立体剪影。

这画面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消失。沉默不语低调内敛的东镇门,给我们带来的,远不止这样一幅剪影。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