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闹不元宵

2021年07月04日生活随笔

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点出了元宵节的神髓。换而言之,元宵佳节必然是热闹的,而它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印象似乎也正是如此。

元宵,也叫元夕,宵也好,夕也好,在字典里都有夜的意思,所以元宵便是上元节的夜。汉语是很有意思的,从字与字的搭配里通常能看出一个节日的与众不同,而元宵的言外之意似乎是说,这个节日的神韵只有在黄昏傍晚以后才能深刻领会。

作为传统节日,元宵节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汉初名将周勃曾于正月十五平定诸吕之乱,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为纪念这个日子,每逢正月十五之夜,必定出宫与民同欢。凡此良宵,西都长安,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久而久之,“闹元宵”的习俗便保存了下来。

到了后来,元宵节的热闹愈来愈甚,以隋朝为例,“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擫管以上,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隋书·音乐志》里的这段记载,为我们再现了旧时的元宵盛况。透过文字,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个壮观的画面:一根根火把将黑夜照得亮如白昼,数万名舞者沿着十里长街翩翩起舞,从昏达旦,令人羡叹。现如今,万人同舞的画面多半已很难见着,但元宵节唱戏文的习俗在许多农村地区仍旧完好地保留着。元宵前后,或由企业家出资,或由村民集资,从远方请来草台班子,锣鼓喧天,要一连闹上好几日。

可以说,“闹”是元宵节最大的特点。正月十五非闹不成元宵,不独孩子闹,大人也闹。大街上,舞龙灯,踩高跷,各种活动应有尽有;裹元宵,包汤团,各种美食也是一样不缺。要是细说起来,元宵节最离不得的是灯谜。谜语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猜,但元宵的谜语显得别有意趣。当人们不约而同地将这些谜语写于彩灯之上,在古镇古村的街头巷尾张挂起来,供往来游人寻猜把玩。这样的活动孩子大人都可参与,没有年龄的限制,于是,节日的喜庆意味更浓了,气氛也变得愈发活泼。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古代,元宵节不只是全民的狂欢节,还是有情男女的情人节。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互诉衷肠,这样的场景在唐代传奇以及宋明话本里随处可见。

元宵佳节还有一闹,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元宵、吃汤团,把酒闲话。每一场相聚都是别离的开始,正月到了元宵,便是相聚到了分离之时,农村里唱戏的,戏文结束后,又该奔去远方了,从城市回归农村过年的人,过了元宵,也该继续为生计和理想而忙碌了。没有一场戏可以唱一辈子,亦没有一场筵席可以绵亘不散。于是,唯有借元宵佳节的这一“闹”表达我们对故乡、对亲人的爱与不舍。

欢闹中,明明春意未满,忽感身心温暖——因为元宵年年都有,今年离去了,明年还会再回来,只要家还在,只要情不改,这份闹,这份欢喜就永远都在。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