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西庄

作者: 郑建华2021年08月27日生活随笔

中华大地上散落的古村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往往选址在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之中,亲历之,仿佛进入曾经的时空。我的故乡就有这样一个村落,是古人追求山水风光、恬静田园和耕读环境的至真至善至美之地——双池镇西庄。

西庄位于山西省交口县城东南向的双池镇西2.5公里处,距我的祖籍地长史庄也就7.5公里。在形局上完全符合传统风水中讲究的“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模式。西庄古村落的建设始于明代,历经明清两代的建设扩展,形成今天所能够看到的规模。明嘉靖年间至清同治十一年(1522—1872),是西庄的大发展时期,众多族人在外经营赚钱后,纷纷回家乡广置田产,修造豪宅、祠堂和庙宇,建造了规模恢弘、富丽堂皇的“一塔一楼一庄一园一祠一庙七坊和十堂”的庞大建筑群。一塔指文笔塔,一楼指魁星楼,一庄指避暑山庄(在交口县桃红坡镇永远庄),一园指吴家花园,一祠指吴氏宗祠,一庙指关帝庙,七坊指七座牌坊,十堂指麟厚堂、守约堂、回音堂、清源堂、宁善堂、积德堂、裕德堂、五福堂、树德堂和怀德堂。共有主体建筑16座,房屋700余间,面积3万余平方米。

回到西庄,我分明感受到他周身弥漫着的晋西风韵。就连西庄的天空,也如此缠绵,像早晨袅袅升起的炊烟,漾着缕缕的诗意。

在西庄的民居群落中,麟厚堂承载起几多愁绪,几多乡韵。该堂建于清同治间,150年来一直屹立于此。院主人吴文炳,字彪如,清增贡生,诰封奉直大夫,光禄寺署正。据民国版《灵石县志》载:清光绪三年(1877)山西大灾时,“吴文炳捐千金首倡义举,河汾间赖以全活者甚众,当事以‘惠溥枌乡’四字表其闾”。一甲子后的1936年3月17日,毛泽东率领抗日红军路经西庄,住进麟厚堂,打开了吴家的“万兴当”当铺和“福庆长”盐铺,将所当钱物放还百姓,并组织红军在西庄村东小河沟挖成“幸福泉”润泽当地百姓;红军21日离开西庄,前后历时5天。

站在麟厚堂上凭栏远眺,神岭碧绿,河水似带。西庄吴家诚可谓“十堂麟厚福积久,一姓宽仁德泽长”。西庄古村落地处黄土山区,建筑傍水靠山有序排列,主体民居前堂后寝,辅线分明,左右对称,相互串通。尤其是麟厚堂等主体建筑更是如此,并将“德厚清源、福寿安宁”的儒家文化思想融汇进去,以及无数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双池镇西庄的文化味道,蕴藏在星罗棋布的民居祠庙中,蕴藏在富有独特内涵的血脉传承里,蕴藏在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时路居的历史遗迹里。

今天,我们无法计算当年到底有多少黄金白银从西庄流过,但仍可以想象出西庄曾经的繁华富有,从明代中后期到民国年间,西庄吴家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不经意间,又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晋西特色民居。可以这样说,西庄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学、伦理学、美学的又一个历史缩影,是凝固于时间之河的多重性艺术;它见证了一个家族16代繁衍生息的兴衰荣辱,也记录下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双池镇的风雨沧桑,是明清晋西商人生活的缩影,也是当下中国乡土建筑音符中最为典型的一章。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