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公园的前世今生

作者: 刘敬堂2021年09月16日生活随笔

在青岛的汇泉湾旁边,有一座颇为独特的公园,叫鲁迅公园。说她独特,因为她的名字——鲁迅公园。鲁迅先生没有真正游览过青岛,更未到过这个公园,为什么命名为鲁迅公园呢?

我曾在青岛金口二路住过一段时间,周围大多是一些欧式洋房。沿着一条石阶砌成的窄巷向下走去,尽头就是鲁迅公园。

公园坐落在狭长的海岸上,东西长约两公里,宽度不足百米,最窄处仅有十多米!它北面是车水马龙的莱阳路,南面就是碧波荡漾的大海,峥嵘的礁石和溅起的浪花成了她的天然屏障。

我曾陪着友人来过这里,更多的是独自在习习海风中漫步,伴声声波涛眺望海湾中的帆影,便会有一种难以言传的体验。园中游人不多,但能看到摄影家们选择镜头的忙碌身影;也有画家支起画架,专心致志地画着水彩画;还能看到站在褐色的礁石上、手持鱼竿、将鱼钩抛向波涛的钓客……

在公园的进门处,有一座石坊,上面题写着“鲁迅公园”四个楷书大字。

当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在这里栽植了一些黑松,作为坡岸的防风沙林带,并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水浴场,成了外国人前来避暑的乐园。日本侵占青岛后,将这里改建成“曙滨公园”。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时任青岛市长的胡若愚主持进行了修建,故公园进门牌坊的正面写着“若愚公园”四个字,背面题为“蓬壶胜览”。园中修建了具有民族古典风格的一座阁楼,这就是我国第一座陈列海洋生物的青岛水族馆。

1931年底,公园更名为“海滨公园”。

青岛解放后,为纪念鲁迅先生,经各界人民代表同意,于1950年更名为今天的园名——“鲁迅公园”,将木制的牌坊和底座改为了石质,并对公园进行了修整,又在2001年新建了“鲁迅自传碑”“鲁迅诗廊”和“呐喊亭”等景点,以寄托人们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仰之情。

鲁迅虽然没到过青岛,但在他的心目中,对青岛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在南京学习地质矿业毕业后,又去了东京的弘文学院进修,后来在日本的仙台学医,最终弃医从文。在此之前,他曾以“索子”为笔名,在《浙江潮》杂志上发表《中国地质略论》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的“那双侵略者的眼睛,到底何时盯上了胶州(青岛)”?他的结论是“盖自利氏(即李希霍芬)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自此以后,鲁迅就非常关心青岛了。

当时与青岛有关的许多文化人士如王统照、杨振声、沈从文、老舍、臧克家、王亚平、冯沅君、汪静之、华岗等人,都和鲁迅有书信交往。当年萧军与萧红从大连来到青岛后,曾给鲁迅写过一封信,鲁迅很快就给他们寄来了回信,二人非常激动。他们面临危险时,被迫连夜乘船逃往上海,见到了鲁迅。在鲁迅的关心和支持下,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在“奴隶社”正式出版了,鲁迅还亲自写了序,自此之后,二萧便在中国文坛上有了立足之地。

青岛是著名的避暑胜地,许多朋友建议鲁迅到青岛避暑疗养,但都被拒绝了,究其原因,是梁实秋在青岛。

蔡元培筹备成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时,校长杨振声聘请梁实秋为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长达八年之久,可谓是口诛笔伐,旷日持久,产生了40多万言100多篇文稿,内容涉及教育、文学、翻译、批评、政论等诸多方面,史称“梁鲁论战”。

鲁迅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抛出《鲁迅与牛》进行回击……

鲁迅曾说过:“青岛是梁实秋布道的天下,我连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可见梁实秋在青岛的影响力了,这也是鲁迅不肯来青岛的根本原因。

台静农是鲁迅的好友兼学生,他在青岛大学任教时,得知鲁迅患病,认为青岛的气候宜人、景观秀美,适合养病,便写信邀请他来疗养。鲁迅还在回信中说了自己的病情。谁知台静农收到回信不久,鲁迅因病情突然恶化而猝然病逝了。

鲁迅去世后,青岛大学的师生们为他举行了追悼活动。他和梁实秋的恩恩怨怨也就划上了句号。

不过,“梁鲁论战”,却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