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昆明的机器水

作者: 赵计春2021年09月24日生活随笔

以前,昆明人把自来水叫做“机器水”,烧水、煮饭、做菜、烧汤,甚至是直接饮用,都用这种水,而洗衣服、洗菜就只能用井水。机器水要去很远的地方买了挑回来,所以是弥足珍贵的资源。

那时,距我家三四百米的河畔,有一个公用的机器水龙头。水管外围用一根直径15厘米的钢管包裹着,高度在1米左右。一根横接出的管子加一个弯头便成了出水口,开关水的阀门就装在水管的顶端。在钢管的顶端,还配有一个加锁的盖子。别看这个小小的水龙头,周围不下200户人的饮水问题都得靠它。

父母当时忙于生计,早出晚归,下班回到家守水人也已回家了,所以挑水的重任不得不交给孩子来完成。那时的我不过十一二岁,哥哥姐姐各有各的事情,挑水的任务自然落到我肩上。

守水人至少有七十岁了,人人叫她“李大妈”。每天下午四点多,她都会准时地从西坝河的桥上过来,手里总是拿着一把竹编的小靠椅、一个保温壶,壶盖是用来装水费的。这边的人早已在等水了,十多只桶紧紧地排着。李大妈过来,一开锁,一拧阀门,粗粗的水流便哗哗流进每个桶里。

记得当时的水费是一分钱三桶水,但挑两桶水比较方便,所以每人一般一次买两桶。那时候的人都比较节省水,挑一次可以管三四天。水费的计算虽然复杂,但难不住记忆力惊人的李大妈,即便过去两三天她还是可以算得一清二楚。

差不多到傍晚七点时,挑水者陆续没有了,李大妈也就回家吃饭了。有些时候,还会有人跑到她家去,她也会不厌其烦地过来给别人开锁。

刚开始挑水的时候,我就算挑两个半桶,也会觉得肩膀被扁担压得生疼,走上几十米就得休息一阵子。等慢慢习惯以后,感觉就好多了,可以盛满水桶,不再那么吃力。有一次,在挑水回家途中,钩水桶的铁链忽然脱落,一只桶立马坠地翻倒,另一只桶也跟着倒翻下来,我的裤子和鞋子都被弄湿了。就像老话说的,扁担挑水两头塌。不过没办法,为了大家的用水,我只好回家修修桶,再去挑一次。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很多单位和院坝都开始引入自来水,排队挑水自然也成了历史,机器水这个词汇成为了旧谈。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