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屋到楼房

作者: 江筱非2022年01月25日生活随笔

小时候,农村人家住的都是土墙草屋,家家都住得逼仄和拥挤,只有进城才能见到砖墙瓦顶的房子。我家兄弟姐妹四个,姐姐、我和两个弟弟,七八岁了还和父母挤在一起睡。而六口之家才有三间草房,又低又矮,整个房子里面黑乎乎一片,家里也没有什么家具,吃饭的桌子和坐的板凳也又破又旧。厨房当客厅。堂屋里堆满了农具和粮草。若是再养些牲畜,房里更是又脏又乱。

我八岁那年,两个弟弟还没有读书,父母要上工,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他们就自己玩。玩火、挖坑、爬树、上墙……一天,他们抱一堆柴火到屋檐底下,烧火烤米爆吃,雪白的米爆在火苗里噼噼啪啪地跳舞,两个弟弟为了米爆抢得正欢,完全不知道火上了草屋,房子被付之一炬,家变得更穷。

后来,父亲买了毛竹,打了灰巴,把草房子重新搭了起来。被火烧过的房间墙面显得更黑。上梁那天,父亲还摆了一桌宴席,桌上只有几碗青菜、豆腐、花生米和陈年腌萝卜,最奢侈的菜,是一碟炒鸡蛋和一碗肥肉。帮忙干活的邻居,喝着八角钱一斤的芋干酒,咬着咸萝卜。肥肉那时只是个摆设,根本舍不得吃。

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给农民自己耕种,农家收成一年比一年好,生活也渐渐好转,虽然还不富裕,但是农民的意识渐渐高起来,舍得在吃住上投资了。1986年,父亲主持建起了六间大瓦房,墙脚是石头垒的,用水泥灌了缝。瓦房外围全是红砖砌成,内墙用石灰粉刷,屋顶是用杉木做的桁条,又用芦席、毛毡打底,上面盖了青瓦,瓦房很是气派。父亲还特意请木工打了一组家具:一张床,一个三门橱,一个高低橱,一张条桌,几个骨牌凳,油漆一新,家像个家的样子。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通电了,瓦房被电灯照得通明。用父亲的话说,完成了他一生的使命,也了却了孩子们的愿望。

有了电,房间里摆着大喇叭,听歌听戏听新闻,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夏天热的时候,不用在外面饱受蚊叮虫咬了,可以在家里扇起电风扇,特别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家买了电视,精神生活更是上了一个台阶。至于吃肉和喝酒,更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随着改革深入,国家不断推出富民政策,鼓励农民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由单一的粮食种植,转换成经济种植和种养结合,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2000年后,农民种田不交农业税还有补贴,生病也有了医保,种田种地遭遇自然灾害还有农保。农民手里的余钱多了起来,一般农家年收入也超过万元。2008年,我家建成一幢三上三下的小楼,实现了住楼房的梦想。

楼房是框架结构的,还有防震功能,结实得很。每一个房间都很宽敞,卧室和客厅分开,厨房和卧室隔离。2012年,孩子上了大学,我们夫妻不用陪读,有的是时间,就把房子装修一新,用琉璃瓦盖了顶,外墙用彩砖镶了边,走廊和阳台贴了洁白的瓷砖,又用铝合金做了防尘保护。门前新栽了樟树和桂花,绿树掩映,花香远扬,房子跟城里的别墅似的,光看着就养眼,更不要说住在里面有多舒心。

房间里面墙面刷得洁白干净,吊了顶还贴了地板砖,亮堂、安静,不比城里的商品房差。为了让房间布局更漂亮,每个卧室一台大彩电,装上空调,我还请本土书画家给我画了不少画,装裱一新,挂在墙上,家里顿时就有了书香气息。

近几年,“村村通”通村入户,很多家庭都添置了轿车,出门不沾泥,出行也方便。农村还配有保洁员,就连厕所也做了无污染处理,日子一点不比城里差,城里人下乡也赞不绝口说:这样一幢小楼,在城里怕是要值好几百万!

这些年,咱农村人也跟着城里人比起来了,不光讲究吃好、穿好,重视生活的品质,最主要的是,农民也爱生活品位,舍得做精神投资,把家园和田园打扮得跟花园似的,种田也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光鲜职业。

过去,乡下人喜欢进城,城里繁华热闹;现在,城里人喜欢下乡,乡下安静干净。乡村大道车马闹,农家小楼酒肉香。咱农民的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啦。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