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地摊

作者: 陈吉林2022年01月30日生活随笔

地摊生意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我不知道,但在如今六七十岁老人的记忆中,上一次地摊生意的兴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那时,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他城市的人到这些地方以低廉的价格购进服装、电器等日常用品,再在各自城市的一些街道、公园,铺上一大块布,在布上摊开购进的衣服、鞋帽或电器,扯起嗓门吆喝:“来来来,时尚的女装,便宜的电子表,快来买啊!姑娘,你长得真好看,穿上这件衣服好像女明星哦。”“是啊是啊,穿上试试嘛。”旁边的合伙人附和道。姑娘穿上后,“哟,太好看了,太像张曼玉了。”“对、对,从侧面看,还有些像林青霞呢。”姑娘听到这样的夸赞,脸上乐开了花。同行的好姐妹也鼓动说:“好看,买到起。”这一倒手,摊主一件从广州进的服装就赚了20元。那时的20元可是当年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摊生意是各个城市的一大景观,夜市地摊更是人们晚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碰到合适的东西,顺带捎回家,既散了步,又增添了家中所需的物件,且价廉物美。后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建设的发展,地摊生意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今年,地摊生意重回大众的视野,甚至成为了一种“新潮流”。一天上午,我到公园散步。老远处人头攒动,走近一看,是不少男男女女在逛地摊。在五六十个地摊上,摆放着一些小型家用电器、五金工具、碗筷、蒸笼、衣服鞋帽等生活用品。可以说,地摊上的小商品五花八门。在一处卖衣服鞋子的地摊前,我和一位50多岁的女摊主攀谈起来:“生意怎么样?”“还可以吧。”摊主笑着回答。“刚才那个小伙子买了你一条裤子,多少钱?”“10元。”“这么便宜?”“赚5元很不错了。”“看你生意不错啊!”“谢你吉言,有时一天赚几十上百元,有时候能赚100多元。”说着这些,摊主心中充满难以抑制的喜悦。在不远处,我看见有敲腿捶背、掏耳朵的。四五个摊位上坐了不少人。一位30多岁的女士正为一个躺在躺椅上的老人捏着肩,老人微闭双眼,悠闲自得地享受着。我问女摊主多钱一次,“敲腿捶背揉肩一共20元,一次30分钟。”“效果不错,我的肩膀有些酸痛,来做了3次感觉轻松多了,价格便宜。”大爷接上话茬满意地说。“以前没有看见你们呢?”“以前摆过,但是后来没地方摆摊就没干了。现在给我们划了区域,我们就又开始做这项业务了。”

在公园的地摊上,交易顺畅、热闹有序、各取所需。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增加了百姓收入,也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活力。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