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令话清明

作者: 小不点儿[文集]2022年03月10日心情随笔

清明,这个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的一个普通节气,几千年来,被涂抹上了一层神秘及神话的色彩。从老祖宗那里算起,代代相传,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已经成了一个大家共同默守的扫墓祭祀之日。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也写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千古名句。看来,清明这个节令它特有的内容和习俗,亘古至今,千年未变。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传承了下来。至今还能抚摸到它的存在和温度。

其实,清明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一年之际在于春,清明是一个指导农耕的节令,是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一个产物。“清明”二字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说的简单一点,它就是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北斗七星的斗柄循环往复做圆周运动所经过的一个个节点。在这个节点上人们给它赋予了无限的遐想和寄托,以及形成了各地五彩纷呈的习俗和二十四个节令。它同时也是古代"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的生动体现和解释。

以上可能是“清明”二字在大自然的环宇天象里的科学解释了吧。但怎么又与扫墓祭祀挂上勾了,把它变成了一个 “清明节”呢?历史上有两说,一个是诸葛亮之说,一个是介子推之说。先看介子推之说吧。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重耳好心却办成了傻事。后悔莫及。成了一个千古的哀伤憾事,被人记忆和传诵。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成了“寒食节”的来源。也可能是晋文公的忏悔弥补吧。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一个多么深沉的历史说明和清明节挂上了勾。晋文公和介子推这一对君臣的佳话成了清明节的起源。影响了历朝历代,经久不衰,绵延至今。至于诸葛亮之说在此不谈了。

唐代,寒食扫墓得到皇家首肯。宋代后扫墓移到清明,寒食反而被遗忘了。但在先秦时,扫墓时间并不固定,大约在南北朝时成型。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于是清明扫墓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盛行一时,也成了清明节扫墓的历史渊源。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遗骨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原来,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茔,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于是经常闷闷不乐。

有个他家乡来的太监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于是献了一条妙计。朱元璋听后大喜,下令清明节这天,国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扫墓。暗地里却偷偷地派侍卫去窥探,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坟荒草茂盛,无人扫墓,于是朱元璋便了却了一桩心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节的复兴与朱元璋传说有关吧。

以上这些故事和传说有多少的可信度呢?

在文献记载中,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并且,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事情已经过去了近1000多年了。如果属实的话,1000多年里怎么竟没有史学家记载呢?更何况晋文公史称“春秋五霸”之一,这么显赫的人物没有提及此事。恐怕难以解释。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的来源牵强附会而来。只能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美丽的需无罢了。据考,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之前已经确定。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且在唐代以及宋代里的一些诗文里都有所反映。我们不免去找来慢慢的品读一番。就能发现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墓祭风俗就已经盛行了。同时不难理解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牵强附会成一个传说作为"起源"的历史说法。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一个人们臆断的一个美丽的话题。至于朱元璋的那个传说则带了更多的感情色彩,更是人们后来杜撰出来的美言和佳话。

不管怎样,可以看出,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留或遗产,上下几千年,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里传承和发展从来没有间断过,直至今天还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民生冷暖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不能摒弃而理应继承,其实,后来的历史轨迹都是约定俗成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2022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3日至4月5日。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是踏青扫墓的最好季节。清明,既然先人们把它传承了下来,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愿我们在扫墓祭奠逝者的同时,哀伤过后,也别忘了宋朝诗人吴惟信所描述的诗画世界:“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往前走莫回头,噙住浸含的泪水,珍惜及活好当下的人生,走在万木葱茏鲜花盛开的春天里,去陪伴梨花俏枝、桃花含苞、樱花妩媚的美景。折一束柳枝,听着黄鹂在树上唱歌,踏着松软的青草,赏着美景,顺着唐代诗人李牧所指的方向,“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不去体验诗人李牧旅途中凄苦的风雨气氛,不如找一处盛景,赏着花喝着酒,去品尝一下"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的美食,(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或者带着儿孙遵循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抬头望着天上的风筝,在清风的吹拂下,就像看见天堂里的亲人,也可以亲人们坐在一起诉诉衷肠,亲情温馨无限。带着这份亲情和诚意去告慰九泉之下安睡的亲人。

2022/3/9

作者小不点儿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