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荆棘,一路伤痕,义无反顾的走来

作者: 小不点儿[文集]2022年03月14日心情随笔

——谈东汉末年的大温疫

前言

2020年,鼠末牛初,荆州大地新冠温疫流行,至今,全国人民经历了两年的苦苦煎熬,不时还有多地的散点爆发,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疫情之中,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近2000年前的东汉末年的那次瘟疫。不觉心里一惊,撰文谨在此作一探讨,只当做历史的问题在此研究,和今天的新冠疫情没有可比性。更没有相互的联系以至于评判喻今之意。把它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历史现象而已。希望读者看到此文,勿产生借古抨今之嫌。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大规模记载在史书上的疾病是发生于东汉时期的大瘟疫,从史书上的各种记载来看,东汉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没有之一。

根据历史的记载,中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瘟疫有700多次。许多种类的瘟疫,如天花、鼠疫、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流行病都曾袭击过中国这片土地。不过古人限于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常把这类瘟疫通称为“疫”或“疫疠”。而出现于东汉末年的瘟疫来势凶猛,为祸剧烈,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兼诗人曹操(准确的说,曹操是东汉之人)曾伤感地写到:“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惨景。东汉末年的大瘟疫,当时人们统称“伤寒”。据有关史料记载,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为:由动物(马、牛、羊等)作为病毒宿主传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病急、来势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常常会因高热而气喘,最后导致死亡;有些患者身上还出现血斑淤块,望之生畏。

面对可怕瘟疫,绝望的人们只能束手待毙。后世历史学家经统计,公元119年-217年这近100年间,曾发生几十次大瘟疫。而东汉末年这场大瘟疫连绵数十年不断,死亡人数根本无从统计。在瘟疫流行期间,家破人亡,十室九空,十分悲惨。曾经繁华的中原地区,一度凋敝。著名诗人曹植《说疫气》称当时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当时著名医家张仲景亲历了这场大瘟疫,他在著《伤寒论》时回忆道:他的家族人口多达200余人,但在不到10年的瘟疫流行期间,竟有2/3的人口死去,而死于伤寒的有七成之多。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有一半人的生命被瘟疫无情夺走。

文学上,著名的“建安七子”,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中原地区大瘟疫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他们是徐干、陈琳、应玚、刘桢,死时都很年轻。死于同一年的还有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是死于217年,司马朗是在军营为士兵治病因而染病去世,这是明确记载死于瘟疫的。以至于曹丕后来沉痛地回忆说:“一时俱逝,痛可言邪!……零落略尽,言之伤心。”这是一场弥漫上下阶层的大恐怖。

根据古代较为权威的官方记载,东汉在公元157年曾经进行过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是5600多万人,离瘟疫开始发生的公元171年,不过14年时间,人口变化应该不会太大,就算公元171年有5600多万人口,到公元220年前后,整个国家全部人口加起来不到800万人,人口减少了七分之六,损失人口合计4800万,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

在经历了持续的大规模的瘟疫后,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人口仅存1600余万,百余年间全国人口锐减了3/4。瘟疫最严重的中原地区,到三国末,其人口仅为汉代的1/10。可见瘟疫所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自然,这其间也与当时战争频繁有关,但显然死于瘟疫的人远在战争之上。

晋代历史学家裴松之也曾指出:这场瘟疫“自中原酷乱,至于建安、数十年生民殆尽。比至小康,皆百死之余耳”。晋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十二月)洛阳发生的瘟疫也造成人口大量锐减。据《晋书》的记载:“是月大疫,洛阳死者大半。”瘟疫之酷于战争,以见一斑。虽然黄巾起义仅仅几个月时间就被镇压下去,但是瘟疫和战争却没有远去,却由此开启了长达近百年的乱世,人口急剧的减少,从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算起,当时中国的人口从汉灵帝时期的5000多万人,锐减至三国后期的700多万人,全国人口的锐减率达85%以上,瘟疫是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曾注意到汉末三国时期中国人口的锐减,云:“原子弹不如刘关张的大刀长矛厉害”,毛泽东在这里只是从战争的角度说原子弹比不上刘关张的大刀长矛厉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期间除了战争的因素以外瘟疫何尝不是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

东汉末年这场灾难空前的大瘟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是改变了人们的信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与死亡,人们的忧惧心理陡然而生。如建安七子中的王桀在《七哀》诗中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就连大英雄曹操也发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两汉时期,人们谈论的主题是经学和政治伦理,但在魏晋时代,人们更关注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文学作品中充满慨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的空旷、悲怆、虚玄的气氛。束手无策的人们转而求助于神怪仙人,这又导致了宗教的极度盛行。在东汉后期,由于“伤寒”疾疫的流行,有方士于吉、张陵、左慈、张鲁等以符水方术为人治病,传布“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使其逐步发展为道教。与黄巾的“太平道”一样,其在民间的流传与当时瘟疫大流行的背景有直接关系。

东汉后期,精英贵族中(当时称为耆旧俊彦)开始流行崇信佛教。当时认为,“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也是一种养生之道。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致楚王英诏书:“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佛陀)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洁斋即洁静服素守斋,是一种养生保健之道。在东汉末桓灵时代的疾疫流行时期,汉桓帝亦于宫中设立黄老浮屠之祠。“自永平以来,臣民已多有习浮屠术者,至桓帝,方笃好之,常躬自祷祠,由是其法渐盛。”

桓帝时在洛阳传佛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是一代佛学大师,信徒众多。看来,随着瘟疫的大流行,在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求道信佛祈求保佑,求助于神灵,希望改变人的现状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依托和期盼。

三国时割据的建安正始时代,疾疫仍多次流行,不仅平民,当时的名士贵族,多夭折短寿。例如所谓建安七子、正始七贤(即竹林七贤),以及一时名士王弼、何晏诸辈,多数死于盛年(四十岁左右)。以善养生著名的阮籍,也仅活了五十余岁。贵族精英如此,平民之命夭可知。当时人多数死于瘟疫。所以魏文帝曹丕《答吴质书》中曾悲叹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谓 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战乱兵灾加上瘟疫疾病,使建安正始时代成为一个色彩阴暗悲怆的时代。难怪建安正始文士之诗作常以“七哀”为题,作悲苦之音,充满萧杀之气。如阮瑀的“七哀”:“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民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身尽气力索,精魂糜所能。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出圹望故乡,但见蒿与莱。”“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王粲“七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登灞陵岸,同首望长安,晤彼林下泉,喟然伤心肝。”

由此引致中国哲学及文化主题由两汉时代本以经学政治伦理为主题的讨论,转变到魏晋时代关注存在意义和生命真伪的问题讨论,导致清谈和玄学的兴起。

“清谈”一词,源之于曹丕诗:“所亲一何笃,步趾慰我身。清谈同日夕,情眄叙忧勤。”清谈谈玄之风始于曹丕的提倡:“太子丕宴会,众宾百数十人。太子建议曰:君父各有笃疾,如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众人纷纭,或父或君。”(可以注意到此也与疾病的救治有关。)“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号放纵之论盈于朝野。”(晋书•言传)

魏晋时期哲学中流行崇尚虚无与放达的存在主义,文学充满中慨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的空旷、悲凉、清脱、玄虚的气氛,构成建安正始永嘉三代主流思潮的基本特点。此不仅与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有关,也与人类在瘟疫面前的无能和无力感有关。

其次是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乱。东汉末年,张角等三兄弟趁民间大疫流行,他以符水咒说(符水,是指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民众疗疾。首先在灾情特别严重的翼州(今山西绛县一带)一带开始传教活动,大量招收学生、培养弟子、吸收徒众的基础上,创立了太平道。十余年间达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由他统一指挥,博得民众拥戴。公元182年,东汉王朝的瘟疫再次兴起,朝廷束手无策,加之各种原因,民怨四起。公元183年,张角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张角和众人相约于三月五日同时起义,试图以太平道取代汉朝。这就是著名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后37年,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再次是影响了局部战争的进程。据文献记载,整个三国时期,发生战争次数多达22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发动对长江以南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以及影视著作中,“赤壁之战”的胜利的焦点总是集中在“孙刘联军”的齐心协力,以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等人的巧妙指挥和将士们的英勇作战,但是忽略了战略背景以及更加重要的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当时中国境内大规模的瘟疫仍然四处横行,以及马超、韩遂的关西军仍然在关西,时刻威胁曹军。加上曹操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在南方相对温暖的气候中,水土不服,瘟疫更是在曹军中广泛流行。《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孙刘联军大破曹军,曹操被迫烧毁剩余的船撤退,在撤退途中士兵因为粮食短缺和瘟疫原因减员严重。《三国志》记载:“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曹操统帅的20多万大军,在作战过程中,由于突遭瘟疫,战斗力急剧下降。假如曹操军队没有瘟疫的影响,三国时期的历史或许会改写。

东汉末年的战争大多有瘟疫盛行的大背景之下,是瘟疫引起战争还是战争引起瘟疫,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两者之间却又密切的关系,“黄巾起义”因瘟疫无法有效控制,民怨四起,给张角机会举事。“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三国大乱世之时,瘟疫处处横行,是导致曹操败北的一个重要原因,最终奠定三国鼎立局面。中国历史再一次走向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结语

英国著名学者H-韦尔斯的《世界史纲》讲到:“中国的汉朝与唐朝”时有这么几句话:“也许因为穷奢极欲损伤了元气,汉朝衰落了,在公元2世纪末,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瘟疫使中国的制度崩溃了,这是一场使罗马帝国陷入一百年混乱的瘟疫,汉朝像一棵狂风中的朽木一样倾倒了。”

瘟,疫也。疫,民皆疾也。瘟疫无形,不似枪炮钢铁,却也在冥冥之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走向。几千年间,摧毁着文明,也缔造着文明。纵观世界文明和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的走向,人类始终在充满荆棘的草丛里艰难的跋涉,尽管满身的伤痕和血迹好了又伤,伤了又好,一路上悲伤和憧憬并行,始终没有倒下和退却,在这条不平坦的路上带着血迹和死亡坚强地、义无反顾地走到了今天、明天、将来。

2022/3/14

作者小不点儿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