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炊烟

作者: 刘远厚2021年12月20日生活故事

二哥乔迁新居,邀我回乡庆贺。侄儿亲自开车来接我。一路上的风景和农村的新变化让我目不暇接,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农家院里的柴垛不见了,大多转移到村外壕沟低洼隐蔽处,呈现“柴垛村头隐,绿树村边合”的新景象。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17岁时离开家乡。这次回来,我发现农村的变化太大了,变得让我不敢认了。改革开放前,故乡是个严重缺柴的地区,柴火身价特别高,被当成宝贝,垛在屋中间,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改革开放后,随着柴火的增多,它的地位开始下降,先是从室内迁到室外,再由院内转到院外,这几年又从院外转移到路边沟旁,有的干脆一把火烧在田里。

柴垛的变迁,让我想起50多年前的往事。那时候,我家住在怀德县(现公主岭市)小八家子村边沿子屯。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柴火也奇缺。很多农家睡凉炕,年轻人还好办,老年人和孩子可受不了,孩子冻得直哭。俗话说,“喝生水睡凉炕早晚是病”,我就因为睡凉炕落下个腰间盘突出的病。当时,我与同龄的二哥(堂兄)正在读小学。放寒假的时候,爷爷交给我俩一项重要任务——捡柴火。那年冬天特别冷,柴火实在不好捡,甭说苞米秆,就连一寸多长的豆茬都被人拔光了。我俩只好顺着垄沟搂苞米叶子,一天下来,能搂五六捆。天太冷,手脚冻裂了,露出鲜红的口子,走起路来钻心地疼。可是,为了家人不睡凉炕,疼也坚持着!我们顶风冒雪,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捡了二百多捆柴火,堆在一起简直像一座“小山”。看着这些劳动成果,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我们对捡回的柴火十分爱惜,怕牲口糟塌,全都堆到院子里,虽有火灾风险,但不容易淋湿或丢失。我感叹地对二哥说:“什么时候咱也像城里人一样用上煤气就好了!”二哥说:“你这是懒人说梦话,城里的煤气还都不够用呢,别白日做梦了!”

我俩捡的那点柴火很快就烧光了,附近再也找不到柴火了,二哥便带着我到南边二十多里外的伊通县大黑山去砍柴,往返要走40多里路。虽然路途遥远,但那里的柴火十分充足,不到一个小时,我俩就分别砍了二十多捆柴火,穿到一根木钎子上,背在肩上,足有100多斤。我俩像凯旋的战士一样满载而归,可是路远柴重,压得腰都快断了,那顿晚饭我足足吃了20多个黏豆包,创造了我进食量的最高纪录。烧柴难的往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汽车一声长鸣,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久违的边沿子屯到了。正是家家升火做晚饭的时候,怎不见炊烟升起?还没来得及想个明白,汽车便停进了二哥家的院子里。进了他家别墅似的新房,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迎面是大厅,我东瞅瞅西看看,怎么不见柴火垛呢?二哥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现在,咱农村盖的房子都采用新格局,不再是三间房两头住,中间放柴火了。”话题转移到柴火上。二哥告诉我,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实行科学种田,粮食连年增收,烧柴多得没处放,村里正在实验把秸秆转化成沼气呢,他们村被列为首批试验村。说着,二哥把我带到厨房里,打开灶门一看,一股蓝色的火焰蹿了出来。二哥告诉我:“这是新建的沼气发生站送来的沼气,火苗旺着呢!往后啊,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做饭不用柴了!”我与二哥打趣说:“当初,你不是说农村用煤气做饭是白日做梦吗?”二哥感叹地说:“谁想到农村变化得这么快呀!”

说到柴垛的变迁,二哥感慨道:“以后沼气能源普及了,村头沟边也难有它的位置了。”是啊,家家都用上清洁能源,乡下的空气质量更好了!此时,我不禁想起《又见炊烟》的歌词“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现在应该改成“不见炊烟升起,晚霞更美丽”啦!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