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生产筷子和碗的形状说起

作者: 贾载明[文集]2023年08月18日散文随笔

  从创新生产筷子和碗的形状说起
古人制作筷子,一头方,一头圆,大约方圆各占二分之一。恐怕从筷子发明那时开始到二十世纪,数千年来(据说筷子发明大约有3000年以上历史),这个形状就没有改变。
在改革风、创新潮影响下,时下有些厂家生产的筷子成了棍子形状。美学视角虽然发生了变化,有新意的感觉,但是,却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即置放的桌面稍有坡度,这筷子就不听使唤,不注意就滚落到桌下了。
还有碗也遭到随意改革,姑且不说有些做成了“方形”的瑕疵,将碗的内壁做成“坡坡坎坎”实在弊端较大,不利于清洗,“坡坡坎坎”处容易藏垢纳污。尤其是现在有些饮食店洗碗用机器开刷,那坡坡坎坎处可能容易形成死角。
最近我到书店走走看看,发现有的新出版的书用塑料纸封的很严,问卖书的店员,有开了封的吗?答曰:“没有。”
大凡买书的习惯,总要先看看目录,大致了解内容,同时也看看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在当今盗版十分猖獗的情况下,看看再买很有必要。即使你写明质量保证,有“假一赔十”之类的话,但就我这个买书人来说,还是要看看内容才放心。明白内容的好处是:此书内容新颖吗?是否有可取之处?
所以我认为,卖出的新书如要封严,更好有撤开后的样书。
这个改革有利有弊,“弊”前面已明,好的一面是卖得很慢的书可以防灰尘和磨损,对保护书有好处。但对畅销书大可不必浪费成本做严实包装。
改革是对旧事物某些部分进行改造或改变,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创新则是产生一个过去没有的新思想、新概念或创造一个新事物。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跟旧的东西或有直接联系,或有间接联系,甚至没有联系。
世界上有些道理和规则是千古不变的,人们只能顺应它,尊崇它,不能因为它旧了,久了,你的眼睛就产生审美疲劳了,让它有点新鲜感,就要翻点新的花样了,就要做些改变了。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碗的内壁必须是椭圆二光滑,书要让买书者看看里面的内容,这些道理和做法,都可以说应当千古不变。
再如老婆,你得守望一辈子,哪怕你眼睛产生了审美疲劳,还得看。如果你动了改革之心,就会有离婚的危险。中国现在离婚率很高,民政部公布,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万对,比上年增长12.8%。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10年不断攀升。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或许就是因为人们的眼睛产生审美疲劳而效法陈世美了。
为父宜慈,为子当孝,处事要诚,为官须廉。这些道理和做法,也是千古不变的。一旦变了,社会就会乱套。中国现在面临道德、诚信的严峻考验,与近100年不断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大有关系。过去的一切都不好,封建时代的一切都不好,只有改革才好,只有创新才好,只有西方的东西才好。这数十年来中国人的行为和追求,实际上就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左右。所以有些人,祖宗可以不要,把孔子彻底埋葬,甚至连中医也要摒弃。如此,中华文化何以延续?中华文明何以复兴?
说到政改中的机构改革,在此不谈其成败得失,就是机构的命名就值得大大商榷。改革后对机构的命名重复累赘,冗长难记。如建设部用老名称和尚不可,非要搞一个一长串的名字出来。难怪有人在网上问“建设部”的全称叫什么。现在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名称里出现两个“和”字,是不是累赘?长达10多个字,是不是冗长?有不少部级机构比这个名字还要啰嗦。为何不坚持原来的老名称?住房也好,城里建设也好,农村建设也好,难道不可以用“建设“概括?机构名称属于特殊用语,而命名者却按照一般用语给机构命名。由命名而思其能,可信乎?可赞乎?
一味守旧不对,盲目改革创新也不对。对于社会改革,还应当持特别慎重的态度,尽量从长计议,从全局出发,科学思维,方法适中。对于改了的东西,还要不断回头看,哪些经验值得发扬,哪些错误应当纠正,哪些不足应该弥补。只有坚持这样的理念和实践,才能将事情办的更好。

作者贾载明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