袂花江畔古鳌头

作者: 廖君2020年04月30日现代散文

悠悠袂花江,与粤西古镇擦肩而过。

江水如练,水草葱绿,江畔角亭,圩镇炊烟。鳌头夕照,定格为茂名城郊一抹靓丽风景。

发现鳌头古镇,是这三五年的事情。

曾经有人说过茂名油城是新兴城市,主城区茂南区当年是一片农田,缺少历史底蕴。其实不然,就在我们城市郊区不远处,掩藏着一座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在乡野中一直守望着我们油城的发展。

我多次深入过市郊西南角的鳌头镇,去寻找茂名城附近的岭南文化。

鳌头镇位于袂花江北岸,由于圩镇地貌形似鳌鱼之首而得名。鳌头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古属高凉郡,明清时期设有市衙,曾管辖吴川市兰石、浅水、覃巴、化州市长岐、电白区小良、茂南袂花、镇盛等十三个乡镇。据说当年有行商人路经时,发现当地地形与鳌鱼相似,其尾巴延伸至袂花江,栩栩如生。鳌鱼,是一种吉祥、精灵的神鱼,鳌鱼地,是象征平安富贵的福地。自此许多商人便扎根于此,不断生息繁衍。

进入鳌头圩,我们车子停在古镇文化广场。在婆娑的古榕树前,邂逅了当地热情的老人。认识了退休的陈老师,他练过武术和书法,健谈好客的文化人,他主动带领我们参观古镇的文化古迹。

作为土生土长本地人,陈老师好自豪,对古镇历史信手拈来。历史悠久的鳌头镇,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古镇中遗留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大都分布在鳌头圩上。这些古建筑,独具岭南古建筑风格。鳌头古镇现遗留有省级文物文武帝庙,以及东城门、南城门、古庙、古衙门、观音阁楼、泰升当铺、孔子学堂、古井琼花、多善堂、塘札古民居、长山古庙等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特别难得,茂名市茂南区博物馆建立于此。茂名市桃花粤剧团,各种书画协会、武术协会、曲艺社也在此安营扎寨,实在难得,古镇的文化艺术氛围十分浓烈。

四百年的常青榕下,掩映着文武帝庙,这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格局为四进院落,三进出门,庙内保存明清两朝建筑风格,门窗壁、屋脊、架梁等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展示了岭南古建筑高超的技艺。庙历经多次修葺,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蹲在古朴的红墙根,我注视着安静的院落,青砖的过道,独特的屋脊、红山墙、斗拱,斑驳旧远。偶有啁啾的燕子,掠过榕树叶,栖入檐头。

走进茂南区博物馆,这也是一座革命史迹展览馆。鳌头的革命史迹也是内涵深远。有展览馆内分别设有抗日救亡、飞马武装起义、武工队领导机关等八个战区,馆内陈列了烈士血衣和革命英雄树等一批珍贵革命文物。据了解,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以鳌头飞马为中心的吴川、梅菉、电白、信宜等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鳌头等地的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一批革命烈士,为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博物馆东侧的鳌头古衙门遗址,是粤西地区鲜见的官衙古迹。据陈老师介绍,这里是在2008年在原址断壁残墙上按原貌修复。只见公堂式砖木结构,大厅内设有审案的公堂,公堂两侧各设置木栅栏,插上矛、戟、枪等十八种武器。两边廊间也各设置木栅栏,分别插放藤制着色的红白水火棍八支,一派威武庄严。衙内有一块古碑,是清朝光绪十八年粤巡督颁布的廉政碑文。陈老师带领我和妻女,拐入了鳌头圩西街的泰升当铺。当铺砖瓦结构平房,始建清朝康熙年间,有三百多年历史。泰升当铺门高高围墙,为防盗撬,是用红糖、糯米、蚬壳、灰桐油、黄泥等物混合用木板夹住筑造,十分坚固,门楣上“泰升响当”招牌非常耀目。两扇大门紧锁,两个红字繁体“当”,红圈醒目,厚黑安宁。特别对外业务的窗口,设计成“康熙通宝”铜钱状,可谓匠心独具。作为当年鳌头市行政中心,不难想像三四百年前,明清官员,商贩走卒,市井耕夫,在袂花江畔的集市来来往往,嬉笑怒骂,悲欢离合,或无奈典当,或官商得意,或默默而过,在鉴江平原上演着一幅粤西民生图。

在古衙门遗址背后,是大明古井。它始建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由六块青石板交错托盘筑起,井内径以青砖沿圆形而建,井水比塘水高,据说从来没有干涸过。井北门有粤西状元林召棠率随从视察观井塑像,东面建立凉亭一座,亭内立碑刻有象形文字“古井琼花”四字。

跟随陈老师来到广场边的古城墙,红色古朴的门楼上,标示“南门”印记,还有“南邦雄镇”字体。陈老师家在城墙根的小庭院。他感慨地说,镇内原有一座小城池,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现存是重修的东、南门,城内设有三街(正街、东街和西街)街内骑楼依序林立,现在都消失了。陈老师邀请我们入家作客,素昧平生不便打扰了。听闻我喜欢书画,他从家中取来作品。字体虽也粗浅,但练武之人如此文化爱好,实在难得。原来明清时期,鳌头地区练武风气十分浓厚,极盛时期村村有武馆,家家习武。村民日间下田劳作,晚上村中空旷地方,练习扎马步、套路和器械,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四五岁儿童。时至今日鳌头镇二十六个村(居)委会都有武术馆。鳌头官地村是著名的武术之乡,至今出了五十多个省级以上武术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鳌头镇的木偶戏。1956年鳌头镇木偶艺人吴德文被选送北京工人文化宫演出。单人木偶剧表演方式独特,一个人用双手操纵众多的木偶,同时敲打锣鼓,口中说唱各种曲调,木偶人物格斗时,双脚还要在木箱蹭出“嘭、嘭”的响声。至今仍有不少木偶艺人游走于各村,表演营生。作为粤西地区非物质文化,有待保护传承。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