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局”不发电报

作者: 刘文永2022年07月20日心情随笔

在固阳的村名中,有两个村名特别有趣,一个是“学田会”,一个是“电报局”。“学田会”如是一个会议的名称,关于“学田会”村名的由来,冯传友先生早已说得明明白白。“电报局”又如是一个机关单位的名称。那村名“电报局”的来由有哪些说道呢?

近年来我和一些家乡好友每每提及这个话题,依然无人知晓答案。带着这个不解的方程式,我走访询问了电报局村多人,或许是他们过于年轻,他们对居住了几十年的村庄有的是情感,但对村名的由来没有更多地去关注。

这次,我带着一定要找到答案的决心,要把“电报局”的前世今生弄个彻底明白。我想到了同学李平,在微信采访中,她的父亲告诉我“电报局”原来叫“郭云栋壕”,有一个叫“郭云栋”的人最早入住村里。郭姓一家早已乔迁回沙尔沁老家了,在村里居住的只有郭云栋妹妹的孙子叫李文彪。

“郭云栋壕”,多么熟悉的地名。一夜间我重拾记忆。我居住的村庄叫石门子,我们村的土地和“郭云栋壕”的土地紧紧相连。因“郭云栋壕”有供销社,我们常去供销社买东西。我常常记得,村人们翻过山梁,“我去郭云栋壕呀!”返回来手里带着油盐醋酱,“去了一趟郭云栋壕!”年少的我误以为这个美丽的村名与供销社有关。

顺便提及一个叫“二毛眼”的女人,不知道她的姓氏,只知道她的家人姓刘。当年她是房山周围有名的缝纫师,我们村里人常去她家做衣服,身着她做的衣服除了保暖外,也让我们在村庄里赶上了时髦。

为了快捷解开困扰我多年的方程式,第二天上午我随即联系李文彪老人,在电话里只问了一个大概。午饭后,有包头几位文友相陪,我走进了“电报局”,走进了李文彪老人的家。

从311省道转弯,在乡间小路上驰骋,经一个牧羊大哥指路,很快就进入村庄,找到了李文彪家的院落。

三十年不曾来到这里,我找不到留存在记忆中的印象,只有破烂不堪的供销社捂着半个脸,仿佛是一位岁月沧桑的老人,在冬雪下瑟瑟发抖。时光如流水一般带走了从前的记忆,但丝毫不能抵减我对“电报局”由来的追寻。

进入李文彪家的院落,扑鼻的羊粪味儿,标准的庄户人家。羊羔吸吮着绵羊的奶汁,鸡子在台阶上沐浴阳光,进屋落座,简单的寒暄,告诉李大叔我是石门子村的,提及到我的父母李大叔也曾相识,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

据李文彪老人讲:当年,“电报局”一带水草丰美,是蒙古部落的驻牧地。清末放垦时,老舅郭云栋从沙尔沁来到这里,买下一部分土地,开垦耕种,春来冬回,俗称“跑青牛犋”。后来干脆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他收取租金。因郭云栋最早在这里垦殖,慢慢地这个村落就叫“郭云栋壕”了。

李文彪接着告诉我:后来郭云栋把一部分土地卖给一个北京人,这个北京人叫什么无人知晓,只知道他在北京的“电报局”上班。北京人也是采取出租土地的方式收取租金。在村里承租土地的这些人对外称呼他们给“电报局”种地,就这样有人称呼“郭云栋壕”为“电报局”了。在我年少的时候,村里人多半俗称“郭云栋壕”,随着时光的流失,“电报局”渐渐取代了“郭云栋壕”。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我听到最美的村名故事。

“电报局”不发电报。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