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发展变迁

作者: 李格林2022年08月31日生活随笔

出生于“70后”的自己,从小就在穷乡僻壤的农村长大,改革前的困苦窘迫、改革后的优裕富足,均给我留下了太多的印记,深刻见证着家乡的发展与变迁。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30多年前,我家共5口人,父母亲加上大姐、弟弟和我。当时自己家庭生活在全村来说,算是中等水平,但主要还是以吃蕨菜粑为主。那时,我因连续多天吃蕨菜粑导致消化不良,曾发生过脱肛病情,好在有当地的民间草医给予及时救治。可以说,当时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断粮的时候,出去讨饭或外来讨饭都见怪不怪。

“那年代好苦,为了争工分、得口白米饭你们姐弟吃,我是背着你弟弟参加小组劳动的。因劳动忙,只得任凭才三四岁的你在工地上玩泥巴、哭闹……”母亲的话,自己一直记心间,说是心寒,更多是体会到当时父母亲为家庭生活所付出的艰辛。

那时候家里穷,平常喂有的几只土鸡,一般都是留着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来备用。能吃上一餐肉可说是一件难事,我们总是盼着过节或家里来客;而为能穿上一件新衣,作为孩子的我们也都在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期盼苗年节、春节等节日的到来……

1978年,实行包产到户后,村民的干劲更足、对田间管理更到位,再到后来良种的引进推广,粮食产量在逐年增收。“包产到户,让我们逐渐吃饱了饭。2006年起国家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种田不仅不交公粮,还有补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起来。”当一谈到改革开放,村民李正生就津津乐道。

如今的日子是越过越安稳、越来越有滋味,现在你随便走进我们陡寨村哪一家,餐餐都有肉已不再是“新鲜事”。

从肩挑背驮到私车代步

记得自己被凯里民族师范录取去报到当天,因当时所在的方祥乡未通车,父亲挑着一个装有我行李的小木箱,天微微亮就带着我出发,步行7个多小时到雷山县城方坐上破旧的班车赶往凯里。当时,全乡5600多村民,家中所需的锄头、食用盐、肥皂等生产生活用品,都需走七八个小时的山路到雷山县城或西江镇去购买,从家出脚和回到家里一般都是“两头黑”……想起来有多心酸。

1998年,公路终于修到了雷山县偏远、贫穷的方祥乡,随后电网也跟着拉到各家各户,家乡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此得到了历史性改善。

如今,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周末或节假日可随时走随时回老家,多方便。而每次驾车回老家,总不禁勾起我对自己年少时步行求学的苦楚,也因为这“苦楚”,在驾车途中遇到需搭车的村民或学生时,只要还有座位,我从不拒绝,也从不收取他们一分钱……

想起那三十年前,不说是私家车,仅就堂哥李仕荣买得了一台录音机,全村村民都聚拢到他家“做客”、看稀奇,现在哪家买得轿车却不再是“稀奇事”。

从口头捎信到手机普及

深深记得,在我即将师范毕业时,自己和奶奶、堂弟一起去远在台江县南刀村的姑妈家过节,因两边村子都不通公路,步行近半天时间才到姑妈家。刚到姑妈家歇上一夜,第二天起来正在吃姑妈精心弄的年饭时,突然看到汗流浃背的姐夫和堂哥推门进来,问后方知,年仅九岁的堂妹因突发痢疾不幸于我们到姑妈家的当晚过世。我们随即步行转回,70高龄的奶奶在悲痛欲绝中又走了近6个小时的山路方回到老家陡寨,一路的劳累,加上失去孙女的悲痛,奶奶到家的那一刻差点晕倒在地……我想:如果是今天,堂妹不会因患点痢疾就失去宝贵的生命;如果有电话,一个电话就解决“捎信”问题,也不至于姐夫他们辛苦赶几个小时的山路;如果像现在村村通公路,年老的奶奶也不至于受那么大的苦和累……

改革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家乡,利好政策“接踵而至”,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不知不觉间,手机等先进通信工具在各家各户、男女老少中普及开来。

现在,在老家,村民们带上手机去劳作,联系起来多方便。不识字的老人虽只会用功能机却也高兴得合不拢嘴,而年轻男女几乎个个都用起智能机,玩微信、网购、视频通话、拍照、飞歌对唱,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以前听那些从广东打工回来的青年人谈论“大哥大”如何如何的了不起,现在,哪一个村民哪怕买得高端的苹果手机,却再也不是“新罕事”。

农村,依托改革开放而展翅腾飞!家乡的发展变迁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城乡发生巨变的一个小小缩影。

是啊,作为“70后”的自己,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目睹了中国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繁荣稳定、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自己怎不发自内心为之感叹、为之祝福?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