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的散文

2022年12月21日经典文章

乡情的散文(精选22篇)

当年军营思乡情

文/孙守仁

每到春节期间,游子们都会张罗着回家跟亲人团聚,以享天伦之乐。在我的记忆中,曾有 4 个春节,我不是在家过的。那是 60 年代中期,我当老铁(铁道兵)在大兴安岭修筑铁路。漫长的冬季,我们被林海雪原封住了,根本无法回家过年。

第一个年夜饭,餐桌上有鸡、鱼、肉等,非常丰盛。但是,兵友们却高兴不起来,个个蔫头耷脑,面对平日里吃不到的丰盛饭菜却不肯动筷子。本来是个喜庆的日子,兵营里却死气沉沉,没有欢笑,像被冰雪冻住一样。虽说我也是新兵,但年龄比他们大,为了缓和气氛,我从兜里掏出一封信念了起来,这是三弟替父母写给我的,鼓励我立功受奖,别想家。本想带给大家宽慰,没想到事与愿违,反而更加勾起了兵友们的伤心事。一个外号叫“小不点”的兵“哇”地哭了,受他的传染,大家也个个脸上满是冰霜。我沉默地走出帐篷,太阳还没有落山,红霞满天。营房四周,浩瀚的林海,以落叶松和白桦树为主。凛冽的风雪中,它们默默地守护,多像威武雄壮的哨兵。我走到一棵粗壮的白桦树跟前,这棵树像个美丽的姑娘,身上涂抹了一层粉子,羞羞答答的,仿佛耳边响起它的说话声:小伙子,是不是寂寞了?还是想家了?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从来没感到孤独,我们的根扎在大兴安岭。“听”到这里,我的脸红了:还是男子汉呢,不就是没回家过年嘛,这就挺不起腰来了?我们是兵,更要坚强啊!约摸两个时辰,跟我一起走出营帐的兵友们也陆续回来了,谁也没吭声,只是棉衣上、帽子上,还有脸上,沾上一层白霜,看得出来他们哭过了。我跟身旁的“小不点”开了个玩笑:你也学会打扮了?他不好意思地瞅着我,抿嘴笑了。就这样,我们在异地他乡过了一个春节。

时光荏苒,又到了飘雪季节。大兴安岭又变成了白色的世界。我们依稀看到,修筑的路基,都被雪埋上了。老铁的营房,成了雪屋。冻哑了的黄昏,远处传来松鸡的鸣叫。年已临近,大雪又封山了,这个年恐怕又回不去了。我们窝在大兴安岭腹地,插翅难飞。我是老兵了,能够经受得住雪剑风霜的考验,而那些新兵蛋子,则像我第 1 年那样,那种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吃年夜饭时,却不见新兵们。我走出帐篷,发现不远处的白桦树和落叶松跟前,站着几个兵,仰视前方,我猜测,他们是朝着家的方向张望。我知道他们是想家了,想回家过年。我双手做成喇叭状,大声嚷:别在那儿傻站了,我带你们去个地方。那是个隧道洞门,刚刚贯通完毕,这是我们的“杰作”,也是献给春节的一份礼物。看到这个隧道,大家的心思转移了,都对着隧道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一种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在我们中间蔓延开来,气氛热烈了,士兵们也早已忘记了想家。

接着,我在大兴安岭度过了第 3 个、第 4 个春节,我像做梦一样,在这里工作、生活了 4 年。再看看眼前那条千里铁道线,就在营房附近,有的路段已经铺轨了,我们这些老兵也要退伍还乡了。第 4 年,大家正准备吃年夜饭的时候,突然,耳边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我们拿起酒瓶子,像疯了似的冲出门外。因为,那汽笛是捷报,是给我们送来的贺新春的最响亮清脆的鞭炮和丰盛的年夜饭。虽然 4 年没回家过年,没见到父母,但我们用汗水换来一条崭新的铁道线,并用灵与肉、血和汗创造了人间奇迹。

每当过年的时候,我便会想起在大兴安岭当老铁之岁月,想起那条长长的铁道线,仿佛汽笛仍在耳畔鸣响。我自豪,我们就是大兴安岭的落叶松,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家乡情

文/黄文根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虽然很僻静,但在我心中却是最美丽的。

家乡的山美,从原野上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家乡的水美,河里的水清得可以清楚地看见河底的沙石,家乡的人更美,他们善良淳朴友爱。

家乡的四季都很美,春天,大地万物复苏,家乡的果树都长出了嫩叶,没过几天,都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原野上也都开出了许多不知名的野花。

夏天,果树上便没有了花朵,原野上的花朵也渐渐凋谢了,露出了果实的原形,树叶便开始绿起来,仿佛一个绿色的海洋。

秋天,果实渐渐成熟,树叶开始渐渐变黄,风一吹便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冬天;树也换了一套服装,把原有绿色的衣服脱了,换上了一套白色的棉袄。

我望着身边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脑海中又浮现出家乡青山绿水,繁花盛开的景象。

家乡不仅是山美水美,四季美,而且人也美,村里人在闲暇时都到提前预定好的地点,大家聚在那里聊聊天,听听音乐,其乐融融。家乡的人们心地也很善良,当听到村中有一家出了什么事,遇到困难时,村里人都会鼎力相助。有一次,有一户村民家的孩子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医生说要住院,他们家付不起医疗费,村里人知道后,大家都拿出家中的钱借给他家帮孩子治病,并祝福孩子能早日康复。

家乡的节日更是热闹,大家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往事显得格外热闹,每个节日,大家都过得很开心……

我望着周围冷漠的面孔,眼前又呈现出家乡人淳朴的微笑。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但是在我的心中那是最温暖的地方。

草原恋,故乡情

文/若雨非尘

这次回到家乡,这次草原之行,让我最难忘的是草原的蓝天和白云,草原的青山和绿草,草原的牛羊和骏马,草原的歌声和落日……草原的一切都在我梦里绕。

——若雨非尘

【草原恋】

终于出发了,带着梦想与期盼,带着向往与情怀,不受世俗的牵绊,没有尘事的纷扰,只背一个行囊,只带一部相机,拂去一身尘埃,踏上了呼伦贝尔草原,赴约那梦的天堂。

三年过去了,我终于完成了自己一个人的旅行,一直梦想去一个远离人群的城市之外,远离喧嚣的浮华的梦中天堂,这次都实现了。说真的,虽然我是从小生长在内蒙古,生长在草原上,可惜从没有真正的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曾经梦想着和你在最美的岁月里,沿着梦的足迹,去我的家乡,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那白云轻轻的飘……

这也是我第一次没有你的远行,我站在没有你的草原看孤独的风景,很美丽,却少了你。双脚踩在柔软的草坪上,风轻轻的跳动着,吹动着发丝,清凉拂过脸庞,灿烂的夏日阳光下,天空清透湛蓝,没有一丝尘埃,到处是一片片如同天上朵朵白云一样的羊群,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竟然有些莫名的忧伤。泪水滑过眼角,化作露珠在草中打转。手里捧着那束油菜花,仔细端详着,一潋柔波,倦了尘心。

风低低的吹过,落入静柔的心堤。阵阵花草味飘满了整个草原,走过去和蒙古牧民们跳几下蒙古舞,浑身上下都沾染上草原的风情,感觉忽然放松多了。也许是在喧哗的都市中生活的太久太久,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尘事所纠缠,爱情,工作,生活等等,都让人变的疲惫不堪。到了这里,没有压力,没有锁事,没有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更没有那么多楼房,没有那么多车辆天天塞车,没有空气的污染,没有夏日的炎热,有的只是草原的辽阔,野草的芳香,琴声的悠扬,帐篷前是绿草,帐篷后是青山,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在牛羊成群的环绕下,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世俗的一切,此刻的我,多希望时光可以定格,让我永远置身这美丽的天堂。

没有涟漪,只有安静。一尘不染的蓝天白云下,抛开红尘纷扰,躺在广阔的草原上,望着那绵绵的白云,好似我对你深深的思念。绿色的海洋,碧染无边。那太阳散落的光辉,温暖着我的心灵,皮肤,如同倾泻指间的流沙。这样的景,美的让人心碎,让人陶醉。

牵着马的缰绳,心里还是有点害怕。毕竟还是小时候骑过几次。不过,一会就就感觉胆子大了起来。开始收紧马绳,在矫健的骏马背上,热烈地奔跑起来,浪涛一般的草原上飞驰。风儿轻轻拂过衣袂,花儿纷纷扬扬飘洒,悠扬的牧歌,挥动着长鞭,任四面来风,张扬我最原始的真性情,穿过忧伤的恬静和安祥,感受大自然纯净的气息,我仿佛进入一个童话的世界,迎着风,自由驰骋,放飞心灵,一切尘世纷扰,与我无关。

乳白色的帐篷,浓浓的炊烟被草原的风瞬间吹散。主人以最隆重的礼仪欢迎远方的客人,盛满全羊的第一盘菜出现在我们面前,还有香浓的奶茶。我们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放开心扉,开怀畅饮。许多时候,感动不是因为激情和浪漫,而是来自这谁也无法诉说完整的平淡与真诚,感受着一种平淡而温馨的情怀。这是在闹市中无法体验到的,也是无法得到的温情。我想,那香喷喷的奶茶,热腾腾的手抓肉,醇香的奶酒,将是我终生难忘的美食!

日暮西沉,霞彩依旧,无数的花瓣轻轻摇曳,积攒着彩虹般的梦,承载着我的思念。闭眼,草色青青,风撩动着睫毛,悠扬的马头琴响起来,姑娘、小伙子们穿着精美的蒙古袍,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蒙古包外的篝火已经慢慢燃起。夜幕微微,我心悠悠,轻轻歌旋,静静心听。一阵清风拂过我的年华,我的心,一声轻微的叹息流动在心底,眼前,浮现出你的笑脸,你的前方我无力相随,而我的旅途你无法同游。我知道,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途。此时,我躺在没有你的夜里,看孤独的风景,很美丽却少了你。我们曾许下最美的誓言,陪你一起看草原,而现在我一个来到呼伦贝尔草原,停留在某个细微的不知名的角落想着你,内心犹如被揉碎了的痛惜。而明天,不知道是否可以同你守在同一片蓝天下,仰望同一轮明月,看同一片最美的风景?泪滑落,在风中洒下一地相思。

“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云轻轻的飘,带着我的思念,陪你一起看草原,阳光多灿烂,陪你一起看草原,让爱留心间”在甜美的歌声里,沉浸在过往的岁月,心里已然回到过去。我想,今生,我们是无缘一起去看草原了,唯愿来世,我们相约一起实现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去听那悠扬的歌,去看那远飞的雁,看那漫漫长长的路,能把天涯望断……就让爱停留在心间吧!

草原的夜,寂静无声,草原的风声,是我的天籁,吹落前世今生都化作尘埃,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等待,我想变成一滴露珠留在你心海。风儿轻轻云儿淡淡,伴随着自己的身影,显得太过苍白。就让我在这最美的夜空下,许下心愿,来世,陪你一起看草原!

【故乡情】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

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

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

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

难锁我童年,一呀寸心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听这首《故乡情》,歌声缭绕,思绪飞扬,不知让多少在外漂泊的人为之动容和感怀。忽然感觉人越长大越恋家,离开家乡越久,心中萦绕的乡情就越浓,就像一根长长的风筝线,总是轻轻地牵动着漂泊的心,总是认为有亲人在身边才会有安全感。

告别了大草原,到达家乡时已是临近中午。一望无垠的田野,万顷碧波,虽然不像呼伦贝尔的草原之在,可也是连绵,无边。天空是那么的湛蓝,不像北京的天空永远是灰色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也不像都市的炎热闷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都市人都回乡下盖边墅,过这种田园生活了。对于一些久居喧嚣的城市,车水马龙,红灯酒绿,日复一日,两点一线的水泥上班路,谁不向往寻觅一个这样世外桃园般的家园呢?

穿过这条河的时候,忽然想起了燕子。那时她是我邻居,每天放学后,我们俩一起过来这条河拣小鱼,所以在每个晚上,饭桌上肯定会有一碗新鲜的辣椒煮鱼的。忘记告诉你们,这里的河水清凉透澈,可以看得清水底的河卵石,因此啊这里被我们唤作快乐的天堂。在很多时候,我和燕子在河边的沙滩上相互追逐,竞相奔跑,有时我们坐在河边双脚伸进水里,和水玩游戏,手里还编着花蓝,总是玩到很晚才依依不舍地与小河告别。为此挨了不少批评。

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而我和燕子也长大了。而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在这条小河上总会觅得它的痕迹,重温它的快乐。有时候燕子还常在电话里说,悠悠,咱抽时间一起在去那条河边拣鱼去,可惜因为工作忙,总是没能去。

再看河的前边那座山,我们都叫它骆驼山,因为它的形状犹如骆驼一样。我的家就在这座山和水之间,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喽。我从小爱爬山,所以在每一个山上都留下我们幸福的身影,在每一个白雪皑皑的季节,我们穿着厚重的衣服,去爬山为了逮野兔,且一起享受纯白世界的美。有时站在山顶上,我们呐喊着,歌唱着。童年的点点滴滴都让深深眷恋。

终于到家了,刚进门,就看见爸妈在厨房忙碌着为我做爱吃的豆角焖面,土豆鱼,还有土豆粉。回家真好,什么坚强都可以卸下,什么烦恼都可以抛开。累了可以躺在父母的怀抱,那是最舒心的港湾。父母依旧是唠叨个不停,多吃点,出外造顾好自己,天气凉了多穿点衣服,在爸妈眼中我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任性,倔强。很多时候,真希望时间就在某一刻凝固了。

“故乡的爱,故乡的情,故乡有我青春的歌声,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以往的同伴,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呀寸心,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我却常在梦里与呀乡行”伴着这首歌我启程了,看着妈妈那双含泪的眼睛,爸爸那坚定的眼神。我知道,他们是非常不愿意让我离开的,但他们也明白,稚鸟总有一天会长大的,会离开父母的,会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的。可是我也知道,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旅程,有自己的工作,事业,生活,甚至是家庭,即使我有千万个不愿意,我还是得踏上旅途。我想,不管到什么时候,不管身在何方,天涯还是海角,对故乡的情结,对父母的依恋,将会越来越浓厚,而透过岁月站在风中,童年的梦想,快乐的记忆将会时常徜徉在我轻柔的梦境里,伴随着我今后的每一天!

难舍故乡情……

文/南方行走

我时常对自己说:一个人不管他走多远,无论他在干啥,不管他多富有,无论他官多大,他永远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父母,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故乡。

在这几十年里,我一直在外面的世界漂泊。期间,我多次遇到过江西籍老乡,也有过和他们在一起相聚的时刻。每到动情之处,我就会脱口说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甜不甜,家乡的水,亲不亲,家乡的人。”这句话。

当我说出这些俗语的时候,我不知道我的那些老乡会不会感动,可当我听到老乡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绝对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句话对我来说,乡情味实在是太浓太浓呵!

我的故乡在江西省南昌市,那是一座被唐代王勃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据史料记载,南昌城始建于西汉初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汉代,南昌被称为“豫章”,到唐代,被改称“洪州”。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里有着名的历史古迹青云谱。它是清初着名画家八大山人的故居。青云谱原是一座道院,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八大山人在此隐居时,将道院定名为青云谱。经过修复的青云谱如今已开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如果您有机会去到这里观光旅游,一定能看到葱郁的古木,看到竹径小道、花圃亭榭……这里的一切,一定会让你生发无限的思古之幽情。

在南昌城中心的东湖,有着名的历史古迹百花洲。这里曾因为洲上遍种各类奇花异草而得名。唐代诗人张九龄、杜牧和宋代词人辛弃疾等,都在此留下过描绘美丽风光的动人诗篇。解放后,这里已开辟为百花洲公园。

南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这里曾举行过震惊中外的“八一起义”。周恩来、叶剑英、贺龙、叶挺、朱德、陈毅、刘伯承等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将帅,都在这里留下过革命的足迹。

当你有机会去到南昌八一广场,还能看到广场中央那座巍峨耸立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这时的你,一定会对这座英雄的城市肃然起敬。

屈指数来,我离开故乡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我一直在外面的世界为着自己的生存而奔波,为着自己的理想而拼搏。但我一直没有忘记英雄的故乡,一直没有忘记那些依然生活在故乡的亲人和母校的同学。

这些年里,我时常会抽空回故乡看一看,除了探望年迈的母亲和我的弟弟妹妹,更是为了去感受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尤其这几年,我惊异地发现,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当我置身在美丽的南昌城区,我的眼前,一条条城市主干道宽阔而洁净,一幢幢漂亮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在故乡南昌,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码头、航空机场、广播电视中心,建起了一所又一所现代化的高等院校……在城市的各个交通枢纽,一座又一座宏伟的立交桥像凌空飞架的彩虹,把这座历史名城衬托得生机盎然……

目睹这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我无数次在心中感叹故乡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为故乡的繁荣和进步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有几次回南昌,我曾试图去寻觅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可我再也找不着它们的踪影。我们曾经住过的那几处老屋不见了,我曾经就读过的那所小学不见了,有很多熟悉的大街小巷不见了,而唯一不变的,是那条滔滔东流的赣江水。那是一条让我永存在记忆里的故乡之水,那里有着我太多少年时代的故事和酸楚的记忆。然而,所不同的是,赣江两岸林立的高楼大厦早已经取代了昔日的那些低矮的小棚屋。

看到赣江的水,我就忘不了四十年前的那些个夏天,我偷偷溜出家门和同学去赣江游泳的情景,那种中流击水的快感到今天还让我怦然心动。

看到赣江的水,我忘不了有无数个这样的周末——我打着赤脚,穿着破短裤,挎着一只大大的竹篮,在赣江边的码头上捡拾烂瓜和菜叶的情景,那种少年时代的酸楚生活到今天还让我历历在目。

看到赣江的水,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座横跨在赣水之上的“八一大桥”。在我少年时代,不论寒天酷暑,不管刮风下雨,在每天清晨,我会打着赤脚,酷一个人在几千米长的桥面上跑上两个来回,然后饿着肚子去学校上课。

说起故乡的这座“八一大桥”,我听过一段很有趣的传说:在1936年,赣江上建起了一座大桥,叫中正桥。毫无疑问,这座桥成了蒋介石的一块功德碑。解放后,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人民政府将这座桥改名为“八一大桥”。后来,市政府决定要在这里建造一座水泥钢筋大桥,并请来苏联专家来这里考察设计。苏联专家在桥头整整站了一个小时,他们数了数,从他们眼前驶过的汽车总共只有那么几辆。看到如此稀疏的车流量,苏联专家一个劲摇头。到最后,苏联专家只得把这座桥设计成了双车道。这就是后来的“八一大桥”。

而今天,横跨在赣江之上的再也不是当年那条狭窄的大桥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现代化的钢索斜拉式大桥。这座大桥于1997年9月29日竣工通车。此外,在这之前,还在另一处地方建造了一座跨度更大的六车道的现代化跨江大桥,叫“南昌大桥”。前几年,市政府又先后建起了更为气势宏伟的“洪都大桥”和“生米大桥”。这四座现代化的跨江大桥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南昌与外界的交通条件,同时也将赣江两岸的城区连成了一个整体。

前些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已经在赣江西岸那片叫“红谷滩”的地带开辟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市委市政府所有的办公机构都已经搬迁到了那里,如今已成为南昌政治经济文化新的中心区域。

说到赣江,怎么也得介绍一下耸立在赣江东岸的滕王阁。规模宏大的滕王阁占地4.3公顷。它和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而滕王阁的名气又位于三大名楼之首。据记载,这座久负盛名的滕王阁始建于初唐永徽四年,系唐太祖李渊第22子滕王李元婴所建,故名滕王阁。它得益于王勃在此写下的《滕王阁序》,使得这座楼阁声贯古今,誉播四海。滕王阁在历史的沧桑中,一次次被战火烧毁,兴废更替达二十九次之多。据说,到解放后,在滕王阁的原址上只剩下埋在瓦砾下的半截石碑。为了让这座历史名楼重见天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请来了全国最优秀的古建筑专家和施工队伍,按照滕王阁当年鼎盛时期的风貌,要在原来的废墟之上重新建造一座更宏伟壮观的滕王阁。这座恢弘的建筑于1983年10月1日奠基,1985年10月22日正式开工,一直到1989年10月8日才胜利落成。前后经历了六年的时光。近二十多年来,凡是来南昌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一定会来到赣江边登临这座历史名楼,亲眼领略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美景。

南昌城里有两条最着名的商业大街,一条叫中山路,一条叫胜利路。而今这两条大街已经变得更加繁华富丽。如果你来到我们故乡,千万别忘了去“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一下。要知道,这座纪念馆就是当年“八一起义指挥部”的旧址。纪念馆的位置也就在中山路和胜利路的交汇之处。无论你问谁,一定能很快找到这个地方。

特别要说到那条胜利路,现在已经改造成商业步行街了。整条步行街有几公里长,街两旁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在这些年里重建的。当你漫步在这里的时候,两边的商铺、超市、酒楼、宾馆等商业景观一定会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这条繁华漂亮的步行街上,还保留了一家最有名的老字号店铺,那就是“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据说这家店铺,在南昌已经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这家名闻遐迩的“中华老字号”店还扩大经营黄金珠宝,并在各地开了多家分店。

来到我们故乡,一定得享受一下这里的饮食文化。真不是吹,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我感觉南昌的饮食文化是极具特色的。凡是到过南昌的人,回来后都会对南昌的饮食赞不绝口。这么说吧,你无论走进哪家酒楼或餐馆,各种富有江西特色的美味佳肴一定会让你胃口打开。更让你惊喜的是,到结帐时,价格便宜得让你都不敢相信。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几道有特色的美食。如:红烧甲鱼、红烧狮子头、干菜扣肉、藜蒿炒腊肉、米粉蒸肉、干笋炒肉丝、红烧大鲫鱼、三杯鸡、油豆腐烧肉、油渣炒空心菜梗等等。这几道菜你要说不好吃,没关系,回来找我买单好了。不过,这种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有一次,我和广州的一位朋友开车回南昌。到了那里之后,南昌的一位朋友尽地主之谊请我俩吃饭。那天晚上,加上陪同我们的一共有六个人。我们点了满满一桌子好菜,还有酒水。到最后结帐时,才花了两百多块钱。当时我和广州的朋友惊讶得半天没合拢嘴。

说到吃,我要特别介绍一下南昌的小吃。南昌的小吃都是大众化的,谁都吃得起。品种有汤汁小笼包、小煎包、煎饺、春卷、麻圆、白糖糕、牛肉炒粉、凉拌米粉、汤米粉等。还有各种小钵蒸汤。光是小钵蒸汤,品种就达十余种之多。小钵蒸汤的价格非常便宜,也就在两到三元之间。你无论是吃顿早餐,还是宵个夜,有几块钱就解决问题了,经济又实惠。像这样的小吃店,在我们的南昌城遍地都是。

有一天晚上,我的二弟请我去吃夜宵。我要了一碗肉丝汤米粉和一钵墨鱼肉饼蒸汤,二弟要了一个凉拌米粉和一钵海带排骨蒸汤。两个人才花了十元钱,吃得心满意足地出来了。

我中学时的母校是南昌十中,校址至今没变。那一次百年校庆结束不久,我特地回母校看过一次。当时,我眼前的校园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容颜了。校园内所有的建筑都已经焕然一新了。最感欣慰的是,校园里那几棵百年老银杏至今还保留着,它们依然长得葱郁茂盛,遮天蔽日。

母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1902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开办的一所女子中学,叫“葆灵女子中学”。在这所学校里,走出去了很多的名人豪杰。如杨刚、廖鸿英、王耀云、徐有光、辛沪光、万绍芬等。就连我熟悉的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先生也是从我们母校走出去的校友。

在我的记忆中,母校有一栋红色的“品字楼”和一栋红色的“工字楼”,这是两栋美式教学楼,建得漂亮而坚固。在美丽的校园里,有一条条幽静的林阴小道,有一棵棵参天的古木,到处有苍松翠柏,还有大大小小的花圃和葡萄架……在这所历史名校,我度过了三年多难忘的时光。

说到母校,我自然想起了和我同窗三载的老同学。我们班一共有五十几个人,可我们在一起仅仅同窗一年,而后经历了两年多的文革岁月。到1968年11月,我们六八届初、高中毕业生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除了极少数人因家庭困难而留城之外,其余的人全部下农村插队。在此后的几年里,大部分同学都陆陆续续返了城。只有极少数人因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回到省城,最后不得不永远地留在了当地结婚生子。

记得那是在1992年的10月,母校举办建校九十周年校庆。那一天,我从一百多公里外的工作单位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母校。令人惋惜的是,那次校庆,我们班只有七、八个同学见了面。

在十年之后,母校又举办了建校一百周年庆典。那一次,因为工作原因我无法离开深圳。据说那次校庆搞得很隆重,我们班有很多同学聚到了一起。那天的聚会晚宴还是在一个老同学家搞的。刘老师当着众多老同学的面,用手机和远在深圳的我通了电话。在接电话的那个时刻,我心里真的是很激动,我甚至恨不得插翅飞到他们身边。

这些年,不知为什么,我的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不仅仅是因为挂念远在省城的老母亲,也不仅仅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我是为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吸引。于是,我回去的次数也多了。而每一次回去,都能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故乡情。

2010年2月6日,离春节还有七天时间,我早早地就从深圳飞到了省城。

在我到达南昌的第二天晚上,在老同学郑红武的张罗下,我和几位在省城的老同学在解放西路“九大碗”大酒楼相聚。那天晚上,虽然外面是寒风呼啸,可我们坐在温暖的包房里,依然是聊得尽兴,吃得开心,气氛甚是欢乐。我还给每位老同学赠送了两本我写的新书,还让二弟为我们照了几张合影。在朦胧的醉意中,我发现,身边的这些老同学一个个都见老了,有的人几乎是满头的白发。岁月的沧桑已经无情地布满了他们的容颜,真是岁月不饶人啊!在酒席上,说起几十年的风雨人生,我们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回首我们走过的岁月之路,有说不完的心里话,诉不尽的相思苦,我们只能彼此间相互鼓励和安慰。

……

说不完的故乡事,诉不完的故乡情。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我无法泯灭对您的思念!但愿我的这份最真挚的情感,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淡薄;更不会因为我定居在灯红酒绿的南国而把您遗忘。

清香米果寄乡情

文/娄丽萍

久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惦念绵绵不绝,那些围绕着亲情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饭一食总会在不经意间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年春节,我跟先生回到他的家乡,喝过了家乡的米酒,吃过了家乡的豆腐笋干馅儿汤圆,祭过了祖,串过了亲戚,在一个晴和的午后,先生兴致勃勃地带我和女儿去田野里。

南方的乡村,在冬季仍是满目春景。我们一路行来,远山如黛,绿水绕宅,大红、粉红的山茶花点缀着宅院,青竹翠柏环绕着村庄,行行茶树碧绿齐整。走在田埂上,女儿仔细地辨认着田间的各种果蔬草木,先生津津乐道于此情此景所勾起的儿时记忆,我则沉浸在乡野的清新空气、林梢的悠悠白云和这水村山郭的清丽景致中。

忽然,我发现了一种草,似曾相识,却说不出名字。先生说:“这是一种野菜,我们当地方言叫慈恩(音译),普通话不知叫什么,每到清明时节,我们这里有用它做米果的习俗。”一句话提醒了我,难道它是周作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黄花麦果,学名鼠曲草?

“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女儿用手机拍照,上网一查,发现它果然就是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的黄花麦果。如此一来,我和女儿就想尝尝清明米果了。回家跟婆婆一说,婆婆很高兴地答应做给我们吃。

离开家乡的前一天,二姐也来为我们送行。我们一行五人来到离家最近的一块地里,阳光和煦,大家一边说笑,一边摘野菜,如同游戏一般趣味盎然,欢快的氛围冲淡了离别的感伤,很快我们就摘了满满一篮子慈恩。

回到家里,大伙儿一齐动手,洗菜和粉,制馅儿做糕,然后把包好的米果放在模具中,印上一朵兰花,就可以上锅蒸了。经过如此一番忙碌,米果摆上了餐桌,绿色的米果带着野菜的芳香,趁热咬上一口:“嗯,清香软糯,好吃!”那一刻,亲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我和女儿乐滋滋地拍照、发朋友圈,把这温馨和乐的一刻定格在记忆中。

清香米果寄乡情,某段时光、某个场景、某种味道会熔铸进生命里,在似水流年中时时提醒你故乡的方向。时空隔不断游子的眷念、亲人的牵挂。

乡情脉脉

文/依凝

向北遥望,望不见故乡,心儿在飞翔,在梦里寻找方向,缠绵的思愁,揉碎在心里,化作泪千行……

月是故乡明!故乡,多少个不眠之夜,我站在窗前,仰望夜空,思念在不断地滋长。天空中的每一颗繁星,都让人望眼欲穿,心动欲摘。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行,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然而家的方向却是最清晰的地方。正如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出现,心中就会有着悸动。

我曾经讶异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它那极致的美丽。树杈与大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毅然挣脱,随风飘旋,任车将其压得粉碎,但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去,那是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是怎样的情愫,我需要慢慢地品味……

还记得那一年,我只有十八岁,在车站与亲人依依惜别,却怎么也不肯回头,我不想看见大家担心的目光,因为我已经泪流满面,带着依恋、带着彷徨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离开生活十几年的北方,将要去西南的昆明读书,心里有着深深地不舍。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那里四季如春,景色怡人,那里的一切我都觉得新奇,很快适应了离开父母的生活。可是每到夜晚,就会想念亲人,想念家的温暖。我深深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啊!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我深深地慰藉,小时候他住在鼓浪屿,离大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那边的情景,他向往着海的那边。终于有一天他飞过了那片海,可海的这边却依然是萦绕在他心底的牵挂。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我在海的那边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的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根里流淌着人间最美丽的情感。

我忆起(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乡愁,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情感,无法遗忘;乡愁,是一首忧伤的曲子,永远的在心中回响。那是甜蜜的忧伤啊!我的故乡!乡愁是一杯茶,这是我一个平庸的比喻,但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或许乡愁总与距离有关,总与离乡有关。乡愁是条穿越时空的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深爱着的故乡。游子走得愈远,乡愁收得愈紧。当游子头发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了最深最深的痕……

乡愁亦是乡音,有时它被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地底,但却不断发酵,于是我们会在说着顺畅的普通话时无意间冒出一句方言,于是我们会对千百种口音中突然响起的熟悉的声音如此敏感,于是我们会很容易就做到在两种不同语言间娴熟地切换。乡音,永远是我们属于那一方土地的印记。在他乡流浪十几年,记忆中的故乡却永远不会变,我们会很准确得说出每一个细节。当我终于踏上故乡的土地时,觉得一切是那样的亲切。家,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最是故乡情

文/肖毅

曾经到过好些地方,看了好多城市。近处的,重庆、成都、宜宾、泸州,稍远一点的,深圳、广州、珠海、遵义、旅顺、烟台、呼和浩特、大同、武汉、咸阳……到底多少个已记不住了,但一直到现在,能够留在记忆中的,让我流连和回味的,也只有那么几个,寥寥可数。

直到走过、路过那么多城市后,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城市,想起我们自己衣食住行的这个城市,才蓦然发现,南充,其实很美的,该夸夸!

早就梦里萦回过多次了,从地理到人文,从感性的表象到理性的深入。看过一些书,听过一些故事,了解过好多南充的人和风物,但走近南充甚至走进南充,都显得那么无所从、无奈和无力。南充,一部千年的史书,历经的沧桑和辉煌,如一江嘉水,静寂中升腾,人物世事,寥寥文字岂能阐释勾勒?!

早就在梦里萦回过多少次了,想凌云苍穹,一视南充,尽情享受俯瞰的感觉。直到上周,才一遂心愿。第一次踏上从高坪出发的航班前往广州。老实说,南充机场实在小。停机场里,加上我们即将搭乘的飞机才两架,还有的,是四五架教练机,蜻蜓似的起起落落;跑道,也只那么一条,飞机要慢慢开到跑道尽头,然后回过来,加速起飞。

这些,都没有影响我的心情。想象着在空中鸟瞰南充的感觉,心里就美。滑行,加速,上冲,飞机很快拉升,坐在舷窗边的我有了得天独厚的视觉优势。山川、河流、村舍、公路、良田尽收眼底,独独没有看到的,是那一江嘉陵江水以及南充城的英姿。还好,遗憾没有延伸很久,归来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南充城市美景。窗外,宽阔的嘉陵江从城中穿过,街道纵横,高层建筑点缀其中,高速公路桥、上中坝大桥,下中坝大桥……一切尽展眼底。也许,很多乘客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乘坐南充的飞机,都是第一次在空中鸟瞰南充城,大家都为南充的大气和美丽惊奇着、赞叹着。

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流淌的一江之水,以及葱郁林木掩映中的城市,我不禁把南充城与到过的其他城市比较起来。南充,虽然经济不是十分活跃富足,但长年良好的空气质量,惬意休闲的生活节奏,让幸福指数倍增。这里,有着熟悉的朋友和亲人,周末、节假日,我们一起聚聚,简单的日子却其乐融融。机翼下的南充,深深地感染了我。

乡情二题

文/池宗平

这些天,时常想起故乡陕西,于是也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生活过的关中乡村往事。

涝池

池塘被形象地称作涝池,涝池是一个历史的记忆,也是童年的记忆,是如今的小孩子所不知道的。所谓涝池,在那个年代实际上就是村子里雨水的归宿,也是蓄水的地方。

北方农村,庄稼靠天吃饭。这样,在天旱的夏季,农人们就用水桶子将涝池里的水挑到田里浇地;冬里,农人们又要用绳拉车将冰块一块块地运到田里;这样对旱情都有极大的缓解。特别是农业社的时候,全村社员更是如此。听父亲说,那时候,一到冬里结冰,抬冰浇地的场面壮观热闹,经常是数十人凌晨起床,喊着号子抬涝池里的冰块。

小时候住在老村,门前就有一个涝池,每天清晨或傍晚,便能看到附近的农人们挑个水担子到涝池给牲口担水,每家都有一口或几口一人深专门用来存水的老瓮,家家户户都要担满了老瓮,以便不时之需。每天中午,太阳放光水晒热乎了,农人们便牵着牛骡驴马到涝池饮水。这时,经常会看到那些洗衣服的小姑娘、中年妇女,小脚老太太在涝池边捶捶打打、揉揉搓搓地洗衣服。在这当儿,大家在水池边家长里短,说笑嬉闹十分祥和。

而我们一帮小孩子,对涝池更是情有独钟,夏天,午饭过后,半大不小的孩儿都来到涝池岸边,齐聚在知了燥鸣的柳树下,望着一池潋滟的涝池,心里一阵阵发欢,就有经不住诱惑的大孩子先“噗通”一声跳入涝池里,从此岸跳入再从彼岸浮出,紧跟着就有三五个脱了裤子光着屁股的小孩鱼贯而下,在水里打水仗或将两条裤腿用草一扎,爬在上面,手脚并用地游起泳来,还美其名曰:骑水牛!惹来岸边的大人骂声不绝或驱赶,在岸边看热闹的其他孩子也跟着乐,那情那景就是我们童年的迪士尼乐园啊!如今想来,依然是那么温馨。

那个年月,因为大环境家家都穷,我们一帮小孩也要随着大人去给家养牲口割草。傍晚时分,大家背着割来的草料,将那些用来喂猪喂兔子的小草儿连草笼一起在涝池里去淘。淘草之前,老远就听见蛙声一片,走进涝池,蛙鼓齐鸣,先在岸边找见一颗砂石块,照着白脖子青蛙扔过去,砸得青蛙白肚皮朝天。这样的事要是被一帮老奶奶们看见,多半都要唠叨着骂一声:“遭罪鬼!”挥起手中的拐杖要打人,吓得我们齐叫着转眼就跑出老远。

现在,因为人们的生活富裕,老村的涝池早已被填平或废弃,它也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我还是要感谢它,因为它是那个贫瘠年代父老乡亲的聚宝盆,我童年的乐园。

流水席

记忆里家乡人为了准备好一场“流水席”,往往在正事的前三四天,主人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娘舅街坊好友就已到了主人家,大家一起为了置办好“流水席”场而做着准备。

“流水席”在我的家乡是开放式的。为什么叫“流水席”呢?我想,主要原因,应该是因为这样的“婚宴”也是开放式的。“来者都是客”不论认识不认识,哪怕你是一个乞丐,都可以坐到桌前,一拨人吃完了,另一拨人接着坐到桌前,重新上菜接着吃。

这里,“流水席”还是有一定讲究的。主事的总管早早地就安排人将桌椅板凳擦得干干净净。每桌放了一瓶白酒,一盒香烟,八双筷子。其实,“流水席”每一桌都有“上席”之分。“上席”通常都是为每一桌上的贵宾、长辈们准备的。若是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冒冒失失地坐了上席,那一定是要遭人耻笑的。

“流水席”分一拨一拨地安排。一拨人往往可以坐满十几二十多桌。因为,在那个年月,没有那么多的桌椅板凳碗筷呀!桌椅板凳碗筷往往都是左邻右舍凑来的,用完了再还。

第一拨坐“流水席”的客人,按规矩要先让远路上的客,婚事双方的亲戚们,村里的长辈干部们先就座入席。这个时候,你往往会看到主事总管红着脸大声吼叫着请这些人入席就座的场面。

在这种热热闹闹的庆祝里,不知不觉已上了最后一道菜——“米碗子”。所谓的“米碗子”就是将糯米加入白糖蒸熟了,然后在顶上放入红枣,涂上蜂蜜盛放在碗里。

这时,便会有人计算到此为止共上了几道菜。若是共上了八道菜,则这个宴席就叫“重八席”;若是共上了七道菜,则这个宴席就叫“七九席”;若是上了十三道菜,则叫做“十三花”。

在我小时候,在家乡的宴席上,若是谁家置办了“十三花”,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宴请呢,按今天的话说就是:“豪华”宴席了。

至此,行酒菜就算全部上完了。接下来便是上“吃饭菜”。“吃饭菜”通常是四个或六个。但有一道菜,“猪肉切成片”放上调料蒸熟用来夹馍吃的是一定要有的,家乡人叫这道菜为“肉碗子”。

上“吃饭菜”的同时,后生们便端着一盘盘的馒头,一碗碗的茶水来到桌前给每一位来宾的桌前放上馒头,放上几碗茶水,以使来宾们吃好喝好。

至此,这第一拨的“流水席”就算结束了。

今天,当我不论是坐在豪华的星级酒店还是站在老村的村中央,因为某个特定的物象,又勾起了我对孩提时故乡那“流水席”的深切怀念。

乡情是棵常青

文/冯兆龙

我的故乡是关中渭北平原上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子,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16岁从故乡走出,如今已经30年了。30年来,我走南闯北去过无数地方,然而,不管走多远,无论身在何方,能拨动我心弦的总是乡情,能让我牵挂的仍是故乡。

久居城市,总渴望乡下的宁静,于是,闲暇的时候,就到故乡小住几日,远离城市的喧嚣,乡下让我疲惫的心灵有了一个休憩的港湾。走在回乡的小路上,这小路见证了我多少童年的迷茫与彷徨,留下了多少童年的追求与梦想。乡间的小路啊,你可知道那个曾经家境贫寒的少年,踩着泥泞的小路去上学,那一行行,一串串求知的脚印有多少泪水和委屈;乡间的小路啊,你可知道那个曾经顽劣的少年,在寻觅当年失落的往事:那个曾经被他欺负过的女同桌,那个曾经被他气得发抖的老大妈,你们如今原谅了那个年少无知的孩子吗?这弯弯的乡路,多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把儿时我所有的调皮、淘气都包容在岁月的长河里。

回到故乡,虽然故乡的老面孔已很难寻觅,但这里有你生命的源头,有你熟悉的气息。如今的故乡已找不到当年的模样,但无论怎样,故乡的亲情依然让人感动。走到村口,碰到迎面而来的叔伯婶娘,他们会在惊喜中与你嘘寒问暖,他们不管你在外面干多大的事,你现在的身份有多金贵,总是叫着你的乳名,讲着你儿时淘气的事情,回忆着你儿时的种种顽劣。倘若你给他们递上一根烟,他们会感激地接过来细细品味,说你还没有忘本。

走在村中,一任寒风凛凛地灌进我发烫的领口和胸怀,只有乡音依旧,这乡音无论多么老土,但却是这世上我最熟悉最亲切的音色,更是我真正的母语。母亲就是用它为我唱摇篮曲,教我牙牙学语,我就是在这乡音的伴随下长大,所以乡音难改,也无需再改。走在村中,儿时的一幕幕画面迎面袭来:小伙伴们嬉闹着滚铁环,踩高跷,打陀螺,躲猫猫。看看我现在的女儿,不管是双休日还是寒暑假,不是去补习功课就是去学习特长,哪有时间去和伙伴们快乐玩耍,我真不知道这是谁的悲哀?

回到老屋,躺在已经重新翻盖的小楼上,我感慨颇多。原来的老屋是平房,有很大的院子,那小小的院子就是我儿时的乐园。它收留了我童年多少欢笑和眼泪,生长了我童年多少希望和梦想。夏天,父亲摊开一把椅子为我辅导功课,他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冬天,母亲为我缝补那不知多少层的衣服,她说日子再苦,也不能衣衫褴褛。是父母的真情付出,我才有了今天。后来我们举家迁往西安,无人居住的老屋便逐渐荒凉起来,门前的荒草齐腰深,屋内的灰尘铺满地,一派破败的景象。十多年过去,左邻右舍都对原来的老屋进行了翻建盖了新房,还重新修建了门楼,我家的老屋在对比中逾显苍凉。后来母亲就说,我们老了还是要回乡下的,乡下毕竟是我们的根,如果你们兄妹有能力就把乡下的老屋收拾一下吧。母亲的提议得到了我们兄妹们的一致认可,于是才有了这新盖的小楼。自从乡下的老屋盖起了这小楼后,母亲回乡下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见到乡下那些老姐妹,总有聊不完的话。她们在老屋一起吃饭,一起打牌,其乐融融。只要我们兄妹几个从城里回来,母亲就会煮一锅我们爱吃的饺子,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讲一讲儿时淘气的模样,聊一聊七姑八姨的琐事,这时的老屋欢声笑语,一派生机。

世事在变,唯有乡情依旧。因此,不管我身在都市,还是羁旅天涯,故乡总有一块让我灵魂宁静的地方,总有一方让我情感牵挂的热土。故乡,唯有你,才是我灵魂和情感的归宿。

恋乡情,又是槐花飘香时

文/梦天之蓝

洋槐树开花了,幽幽地,香气散在微风,闭上眼睛,深吸一口这甜馨幽香,

如梦,又回故乡。——题记

斜阳灿灿,撒金村庄,漫步间,清风漾漾,村头的小河,一如往常细细流淌着;水面映霞,碎碎闪闪,欢唱着美好时光。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饭香,几柱炊烟,努力的扶摇,浅浅的雾气在屋顶环绕,夜色悄悄,漫上村庄,熟悉、亲切的感觉,装满整个心房;沉浸,犹如着河水,缓缓流淌,轻轻荡漾。

清晨,还赖在床上,没有机车的轰鸣,只有窗外树梢的鸟唱,貌似还在梦里时光……

半晌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小河、村庄,喜悦和希望,在咯咯的鸡鸣声中飘扬,村西的那片绿林里,绰约着簇簇白花清香,忽闪忽闪,戏弄阳光,宛然是半掩衣袖的少女,欲语还羞的模样。

轻轻地走进,唯美春光,白哗哗的槐花儿,不再躲藏,依着一地淡淡、细碎的阴凉,轻轻地仰望,尽情欣赏,片片新绿半透着阳光,嫩黄嫩黄,串串花骨儿,有些已经忍不住的绽放,撒满馨馨的香,蜜蜂喜悦,鸟儿欢唱。

身旁,两棵去年新生的小苗,还没分出枝桠,独独地,就结出几蔟青白的芳香,摘一串生白,悠闲的品尝,满嘴清气,点点甜香,这滋味不变,还和往时一样。

几个孩童,在不远的那棵大树上分享,零落了一地碎白,笑声阵阵,林中飘荡,兜里装满了喜悦;几声呼唤,情深意长,打断了童真悠扬,看着孩童散去,微笑上了脸庞,回忆幼时,也是这样,在母唤儿声中,一天天的成长!

走近乡情

有一个地方,无论经历多少岁月的风雨,我也不会忘记;有一份深情,任凭时光的飞逝,季节的变迁,却也不会从我的大脑里流失。它,就是我的故乡;它,就是我永远的乡情。

离开家乡已有七、八年的光景了,8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往事都已过眼云烟,可我却怎样也忘不了我的故乡,丢不掉那份浓浓的乡情。多少次的梦中,我又回到了她的怀抱,回到了我曾经当马骑的那棵歪脖子石榴树下,回到了记载我童年的茅草屋……

乡情是母亲的铁锅,烙出的太阳让你即使爬冰卧雪心头也血脉舒畅,乡情是一种依恋,一种境界,是人间的一份不了的情愫。故乡的每一条沟壑、每一株小草、每一间老屋,乃至童年对每一件不经意的事情,都会在心头徘徊,每一次地回忆总有一种别样地情愫,每一次的回忆都令我魂牵梦萦。老黄牛拉着装满童年的旧柴车,吱呀——吱呀——吱呀的在梦中走过村头。老槐树下那口古井里,依稀可见儿时的童稚、可爱的面孔,小小的竹篱笆围不住17岁山村少年的报国志,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把家门与山外的世界连成一串串探索的脚印,而院子里的那个老石碾,碾出的却是一圈圈细腻的生活,低矮没落的屋檐下,新春的燕子正在啄着新泥筑巢垒窝。父亲的烟丝把崭新的年历一张张熏黄,而母亲慈爱的声音依旧在门框里回响。“无论走向哪里,这里仍是你的故乡”。

乡情是浓郁的思念,放出的长线叫你即使远行万里也挣不脱。乡情是游子寄托感情的港湾,灵魂栖息的家园,它能给人以心灵上的舒展和慰藉。乡情是故乡那座古老的小桥,是桥下潺潺流淌的小溪,乡情是一种记忆,它存在于我灵魂深处,使我忘不了故乡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还有故乡那颗颗璀灿的星星。昨夜梦回故乡,梦见家中灶堂的炉火燃烧正旺,两眼昏花的娘亲一手拿着针线,一手托着褴褛的衣衫,含泪坐在炉灶前缝补着我幼时的衣裳,颤弱的双手像是要缝回我躺在她怀里的温暖,她的心登上村南的高岗,带着博深的爱和惦念,向我所在的方向默默翘首盼望。走进乡情,总有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使我真情复燃,不再迷失,家乡总是用她那宽厚柔软的手轻轻地揩去我心灵的尘埃。

乡情是纯真的乡情,凝聚的雨露,叫你即使跋涉沙漠生命也不会枯黄。乡情是一种动力源泉,一种力量支点,它能让人警醒,催人奋进,激励人们向着美好未来不懈地追求。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乡情能产生一种无穷的力量,可以使失望产生新的希望,可以使绝望产生新的寄托”。乡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估量的,它是一种不能用公式去分析,用逻辑去推理,更不能用道理去解释的特殊的情感。走近乡情,像酷暑中走进了绿荫,像寒冬中走进了温室,它留下的是亘古不变的美。沉醉在乡情之中,你便会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幸福和温暖,所有的烦恼、忧伤都只能是轻风拂面,过眼云烟。

乡情是我训练时的力量源泉,是我疲惫时休憩的绿茵,是我睡梦时依偎的摇篮曲,苍茫的大海之上,她令我归心似箭,巍峨的高山之巅,她让我望眼欲穿。

乡情如水,悄然淌入游子的心田,滋润瞩望的目光,濯洗疲惫的双足。关于故乡的点点滴滴总是在轻风乍起时,吹起我一波的潮水,撩拔我心头潜滋暗长的浓烈情愫。

乡情如诗,有关故乡的种种意象总是在有月亮的夜晚忆起、浮现,而每一个难忘的细节均能让我易感的心扉深深感动。远离故乡,戌边在外,多少个雨落黄昏的夜晚,辗转反侧的我总是躺在南窗下,让雨打芭蕉的声响声声叩击我的心鼓,轻轻唤来那躲进童年深处的遥远的往事。

乡情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体验。8年前,我将乡情默默地打进了背包,行军、拉练、演习、野营,一路风尘一路歌,一路坎坷一路行。风霜雨雪,睡梦里,它幻化作一幅美妙的画卷:“芦苇飘荡,鸥鸟翔集,白帆点点,那不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吗?太阳底下,光着脊梁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是我淳朴的父老乡亲哟,还有那熟悉和善的脸庞正是我日夜思念的亲人啊!忙完了一天的执勤训练,寂静的夜里,乡情如退潮后显露的巨石,重重地压在心头,勾起了我甜美的回忆,想起年过半百的父母,那是我生命最初的序曲,是父母给了我一颗善良热情的心,是故乡的一草一木给了我一腔热爱每一种生命的真情,让我能坚挺岁月的风雨沧桑,人世的艰辛坎坷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追求、生活,去执着地攀登即定的目标,摸爬滚打的戎马生涯中,我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了坚强。而乡情也犹如一本百读不倦的教科书。

可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当中,一直没有“乡情”这个字眼的纪载,但每一名军人都把它同军语一样,铭心刻骨在了自己的心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不说话,乡情淡淡溶进杯中酒……”。一首《想家的时候》唱出了戍边热血男儿对乡情的几多眷恋和魂牵梦萦。

乡情是杯酒,淡淡,绵绵,韵味无穷。

悠悠思乡情

文/王文咏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异乡的人来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漂在水里的浮萍,没有自己的根。

这么多年来,我在各个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为追求自己所谓的梦想而努力着、奋斗着。可是,常常感到事与愿违、力不从心。车市马龙的城市,我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小卒,微乎其微。

人们把我们这样的人称为游子。是的,游子。每当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种莫名的疼痛,痛到揪心。离开故乡的时间越久,对家和亲人的思念就越长,这种思念可以让人牵肠挂肚、泪眼婆娑。我是一个游子,我也期待能在流动的世界中找寻到心灵的坐标。

游子就像是风筝,不管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被父母手中的线牵挂着。无论身处何方,故乡,永远是照亮生命的那盏明灯,是拨动记忆深处的那根琴弦。

记得我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家的时候,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要我照顾好自己,要我懂得做人的道理。其实,他们所说的话,很简单,很朴实,但是却字字句句敲击着我的心灵。

漂泊的日子,我们看到的东西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因此而欣赏到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的人——这就是漂泊异乡的游子。但,游子在增加自己人生阅历的同时,却增加了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所以,在异乡的日子,家,是触及心中最敏感的弦。在孤独寂寞的时候,家,是最想去停泊依靠的港湾。在我们心灵受伤的时候,家,就是游子最向往的疗养所,那里有父母的殷殷期盼,有亲人的点点关怀,有故土的浓浓乡音。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经常吟唱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时候对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一直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当他们已经两鬓斑白,我们心中的酸楚不禁滋生而出。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理解更加透彻,渗入心扉。是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铭心刻骨。他们无私的付出从来不奢求得到子女的回报。而在他们年迈的时候,我们却又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游子的心,矛盾、困惑、彷徨,却又在不断地挣扎、拼搏、奋进。说实在的,我们的父母需要的真的不多,也许只要电话里的一声问候,只要能经常陪着他们聊聊天,能回去看一下他们,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作为游子,我们把对父母的思念,对故乡的情感,寄托给今宵皎洁的月色,捎去我们无限的祝福与问候。

乡情悠悠牌楼湾

文/桂靖雷

牌楼湾,因明正统年间获英宗帝朱祁镇钦赐“金字坊”牌匾而得名,又因建国后走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科学家桂裕鹏等8名博士、100余名大学生而荣耀,更因其留下保存较为完整的乾隆年间古民居建筑群和黄梅戏古戏楼两大文化遗产而闻名。身居黄梅县城,相距仅咫尺之遥,然而,我第一次走进这鄂东历史文化古村,却是2006年11月24日与儿子应台湾中天电视台之约,前往拍摄黄梅戏专题片的事。后来多次陪同央视戏剧频道记者前往拍片,也就对这里的民俗乡情十分熟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故地重游,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那古色古乡、美如仙境的古民居建筑群。

牌楼湾,位于鄂东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从县城出发,驱车向东,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即到该村。走进村落,北仰佛教禅宗圣地五祖寺,南望黄梅县城,西与黄梅戏发源地多云山区相邻,东有垅坪、古角两河在村前交汇。山水相映,绿树成荫,田园阡陌,景致宜人。始建于宋、兴盛于明清的牌楼湾古民居建筑群和青山绿水互为点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与生态珠连璧合,一派清风碧野、沁人心脾的吴楚田园风光。置身此间,田园乡情交融,古意今韵并美,山歌畈腔同酣,实堪“鄂东一绝”。

牌楼湾历史悠久,距今730余年。据《陶氏宗谱》记载: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后裔于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在两河口西边蟠龙山建宅定居,取名鹳鸟湾。元明两朝,陶姓堪为此地旺族。明正统年间,族民踊献皇粮,获祁镇帝钦赐“金字坊”牌匾。遂建木牌楼,敬御赐金匾于其上,凡过往军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景仰,一时声誉鹊起。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倪姓始祖倪应朋迁入牌楼湾东北边定居,耕作习武,繁衍生息。建有堂屋一栋两重,民居30余间。因历史变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陶姓迁徙外地,牌楼遭毁。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桂姓始祖桂世会(字朋兰)出资购买陶姓全部田地、房产,并定居牌楼湾。桂世会崇文重学,勤劳耕作,经商发家。率领族人自建砖窑,大兴土木,广布产业,使牌楼湾呈现出长盛不衰的局面。期间共建一进4重堂屋4栋,一进2重学堂2栋,民居160余间,石牌楼1座。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大部分为当年所建,石牌楼后因战乱被毁。据《黄梅县志》记载:桂世会热心公益,好善乐施;建桥铺路,造福乡里;捐银助人,广济贫黎。率族人在县城周边修建桥梁18座,捐银数千两。

牌楼湾文风久盛,尤弟子多勤勉好学,激扬向上,攻书不辍,人才辈出。清代至民国年间,有赐进士1名,文武举人4名,贡生6名,太学生16名,文学生13名,大学生8名;新中国成立至今,有100余人考取高等院校,更有多人获博士学位并留学美欧诸国,以之所学为人类福祉服务。

牌楼湾古民居建筑群,背依蟠龙山,湾前有日(斛)塘、月(仓)塘,湾后有国塘,村的中心部位有明代水井2口,整个建筑面东朝西,呈弧状布局。现保存最为完好的44间南侧祖堂,面宽三至五开间,一进四重或五重,设左右厢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内部皆为砖木结构,呈台梁穿斗式,山墙均砌为万字朵,每栋房屋之间有小巷连接贯通,为典型村落式民居。内有黄梅戏楼、天井、走廊、园门、板门、隔墙、花窗,房屋梁架上方及门窗雕刻花纹古拙幽雅、巧夺天工;屋檐下及隔墙上,配以黑线条绘有动物、花卉、文房四宝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在古民居建筑群四周乃分布保存着金字牌匾、古戏台(取谷墩)、窑址、下马石、旗杆石、界牌、石础和“天赐稀龄”、“朋兰别雅”木匾额等遗迹、遗物。整个古民居建筑群古朴大方、庄重典雅,充满浓厚的古建筑形象与空间景致巧妙结合的魅力。因地域关系,受“徽派”民居建筑及江西民宅的影响较多,又带有本地文化特色,在鄂东地区乃至全省尚不多见,堪称中国建筑文化之奇葩,建筑艺术之典范。历经几百年沧桑,仍以其特有的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优美的形式语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动人传说。

走进古民居建筑群,门楼造型古朴的椼齿,地下凹凸光滑的石板,屋顶古老厚实的飞檐,庭院斑驳脱落的雕梁……都见证了古民居建筑群的沧桑兴衰,波澜起伏。我不得不被那淳厚质朴的民风和高贵儒雅的传统文化气息所打动。也许悠悠岁月可以带走浮华的繁荣,却永远带不走的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牌楼湾清代乾隆年间黄梅戏古戏楼,是迄今黄梅县历史最久、保存最好的古戏楼。它是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的重要见证,对传承黄梅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据黄梅戏史料记载: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北部的多云、紫云山区。这里盛产茶叶,茶农们在劳作中,为缓解疲劳,以唱为乐,用山歌小调和一些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彼此唱和,逐渐产生了许多采茶歌、采茶调,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黄梅戏。牌楼湾离黄梅戏发源地多云山、紫云山不足3公里,周边村湾黄梅戏着名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历来就有浓郁的戏曲氛围。清乾隆年间,桂姓为当地旺族,爱戏、看戏、听戏、演戏、传戏之风盛行,以拥有一座戏楼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每逢时令节日、农闲季节、重大喜庆,都邀请黄梅戏名伶在此聚集献艺,名震八方,影响甚广。

古民居建筑群、黄梅戏古戏楼是牌楼湾给后人留下的两大文化遗产,实乃梅邑文化之瑰宝。她不仅呈现出当年的繁荣景象,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黄梅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作用巨大。1989年、2001年先后被列为黄梅县、黄冈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悠悠,乡情悠悠。牌楼湾蕴藏着古朴厚重的文化积淀,古民居建筑群叙述着波澜起伏的岁月交替,黄梅戏古戏楼见证着乡音雅韵的雪雨风霜。也许是因为古朴厚重的文化积淀,我才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也许是因为波澜起伏的岁月交替,我才感受到社会兴衰的人世沧桑;也许是因为乡音雅韵的雪雨风霜,我才品味到黄梅戏艺术的源远流长。

乡情

文/何思明

家乡在我眼中陌生又熟悉,已经多少年没回去,连我自己也不记得了。夏天,我走在了回乡的路上。

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看向天边,那沉淀着玫瑰红的云朵儿,在那里闪耀着。托腮看着飞逝而过的田地、农民、房屋,脑海中似乎涌出了许多幅淡淡的画面。到家时已是晚上,正巧姑姑家在小吃街附近,我一下车只觉得一阵刺眼。各种各样的灯在闪耀,路边、店里到处人头攒动。夜深了,躺在床上,吆喝声在耳边萦绕,听街上渐渐逝去的呼喊,不知为何,心忽然怪别扭的往下一沉。

次日清晨,我走进姑姑家的庭院,院里有一处荷花池。荷花粉中荡漾着嫩嫩的浅白,花瓣儿微微张开,羞怯地迎接阳光的呵护。池面上的荷叶忽摇了一下,一条金黄色的小鱼儿吐着泡泡望着我,一缕阳光无痕地划过水面,泛起了丝丝浅浅的波澜。闭了眼,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那个日子。炙热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凌乱地照射在地面上,微风袭来,混着淡雅的清香,心仿佛在香味中沉醉。然而,如今看着院内仅存的荷花池,听着院外嘈杂的声响,一种莫名的情愫在风中弥漫。

午间时分,我走上了儿时玩耍的仙鹤桥。迎着风,任由发丝胡乱飘扬,水面上波光粼粼。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个个都是行色匆匆,谁也没有理睬过谁。仙鹤桥呀仙鹤桥,在你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忽想起儿时的我奔跑在桥上,笑声和着水声传得很远。四周是携手跳舞的人们,爽朗的笑声在桥上环绕。听流水哗哗的响声,看星星明亮的闪耀,嗅着属于家乡的特有的恬静与舒适,心儿仿佛插上了翅膀,翱翔在蓝天上。而如今的家乡在千篇一律的都市中成长,高楼大厦悄然耸立。不知何时,那种独特的安宁已悄然离去。置身于城市的喧嚣中,我竟找不到我心中的那一方净土。泪水,默默地从眼角滑落。

天,渐渐暗了。天边的云彩变幻着,像打翻了的调色盘,涂满了天,点缀着这片黄昏,渲染着我的心。儿时的家乡已变了样,留下的只有一份深深的遗憾。遗憾为何家乡已不再拥有以前夜晚月明星稀,和着蟋蟀声看月亮的闲适;遗憾家乡为何已不再拥有以前漫山遍野开花的盛况;遗憾家乡为何已不再拥有以前携手在月光下共舞的浪漫与温馨。

带着一份遗憾,我在风中离开。无论日子流失得多么快,儿时家乡那山清水秀的模样依旧会印在我的脑海里;无论我身在何方,无论家乡怎样变化,它依然是我心中的净土,依然是我眼里最纯净的那一抹色彩。因为你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你承载着我儿时稚嫩的梦。就算我身在异国他乡,你的目光依然会追寻着我的身影,因为,我们在冥冥之中有着一份深深的羁绊,那是因为我对你有着浓浓的依恋,这种依恋有一个名字叫乡情。

故乡情

文/杨虎

让父母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直是我与爱人的一个心愿,并为此而一直努力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在保定贷款买了套两居室的住房。经过我与爱人的千呼万唤,父母总算同意了我的想法,去年来到了城里。

刚到城里的父母感觉到处都是新鲜的,像孩子一样对我问这问那,生怕因为不认识什么而遭到别人笑话。父母出门还习惯带上个小本,每条街道、每条胡同都要记在本子上。可一段时间以后,我却发现父母常常半夜起床在客厅里转来转去,老俩还时常嘴里念叨着家乡的事情。其实,父母的心事我懂得。

十几年前,当我中学毕业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夏天我跟随父母迎着酷暑在田间地头劳作,麦收时节,弯着身子,手握镰刀在麦田收割,往往收割一块小麦要汗水洒满一块地;冬天,我会起很早,跟着父亲到温室大棚,顶着寒风在大棚外拉大棚的稻草帘子。当时我曾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离开这块土地,决不会再回来。所以,在1999年冬季征兵时,我积极响应号召走进了军营。还记得当我爬上装运新兵的列车时,当看到那些与我同车的小伙子们流着泪告别时,我连头也没回。我感到我如一只飞出了牢笼的鸟般找到了自由。希望列车走得越快、越远越好。

然而,当车停在了离家乡并不是很远的山西大同时,故乡如一个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无数次夜里梦中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参军一年后,当我休假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情竟是那样的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的父母从地里迎着我走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哽住了我的喉咙。那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意义。退伍后回到家乡时,我曾有过一辈子不离开家乡,陪父母种地的想法。然而,父母并不同意。后来,我一个人来到了城里工作,一晃就是十几年。但故土的烙印,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图案般,一辈子附在身上。

故乡是一种寄托,一个置身都市的农家孩子的最后的“避难所”。今年春节后,我换了工作,收入减少了,父母主动提出回老家居住,减轻我们的负担。其实我知道,曾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本来就是父母的精神归宿。

人无论身在哪里,故乡情会一生一世永远追随他们。

鸟鸣接通乡情

文/荆卓然

不必设置手机提醒,也不必启用闹钟几近生锈的嗓音,每天清晨,我都会被悦耳的、乡土气息的鸟鸣声唤醒。

我会在这种祥和的气氛中,慢慢睁开眼睛,常常是人还在床的边缘,就感觉到阳光的气息透过大气层,透过玻璃,透过我的梦境,熙熙攘攘,铺天盖地,一拥而进。

我想,叫我起床的这只鸟,一定是我的梦,幻化而成的,每天为我敲响人生的警钟。

在师专上学两年,虽然隔三岔五也要回家,赖着妈妈烧好吃的油饼,缠着爸爸去买爱吃的肉类,短暂的停留毕竟肤浅,思维里没有什么强烈的落差,能够让我拿起笔来。假期就不一样了,我像一株庄稼,连根拔起,全须全尾地移栽回了家乡的老院子,感觉一下子就突破闸门了。尤其是家乡的老家雀,穿着传统的服饰,说着纯正的乡音,让你觉得它和你就是一家人,亲到恨不能抱在怀里,狠狠地亲上几口,才能解去相思之疾。

老院现在完全成了聊斋版式,知道其中不会有什么狐仙妹妹呀、鲜花娘子呀的异类,每次打开老院大门上的铁锁,吱吱呀呀推开两扇各二尺宽、七尺高、三寸厚的木门,我还是皮肤发紧,脊梁骨上明显有冰凉的空气抑或是铁器在走动。

老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我数次依稀听到列祖列宗在青砖前墙的院内说说笑笑,正欲转身而逃,忽然就听见了悦耳的鸟鸣声,从女儿墙和房檐上传来,方怯意全无。

无人居住的老院,生长着些西红柿和黄瓜。它们和列祖列宗的脚印与鸟鸣相偎相依,使七级尺许高的、寂寞的青石台阶,也有了唐诗和宋词的诗意。

这些父亲和母亲栽种的农作物,长势喜人,青春昂然,结出果实的,像美丽的少妇,没有果实的像长发遮面的娃娃,开花的像含羞的少女。鸟儿每天为它们唱歌,太阳每天为它们沐浴,雨水经常为它们输送营养,天光地气,云集全身,味道鲜美是理所当然的。

我吃了几个熟透的西红柿,感觉肚子里有几只小鸟,正叽叽喳喳研究我的内脏结构和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老院上院中间的屋里,有一对书柜,黑灰色的油漆色泽,铜锁、铜合页,几乎没有描金画面。书柜据说是曾祖父娶第一个赵姓妻子的时候,人家送的陪嫁。遗憾我这位赵姓的曾祖奶奶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女,留下的这对书柜,也算是给后辈留下了一点儿念想。我数次拿着细砂布或者是毛巾轻轻擦拭这对书柜,本想寻找祖先的指纹,感受祖先的体温,没有想到细砂布或者是毛巾与漆面、铜锁摩擦的声音,发出的居然是鸟鸣的声音。

被鸟鸣声叫醒是幸福的,甚至故乡的蝉鸣、犬吠、蛐蛐声等声音都能接通我的心灵,都能和我的情感同频共振。

鸟鸣接通乡情。鸟鸣让我周身舒畅。鸟鸣让我感觉自己生出了羽毛,在时尚与传统、城市与乡村、梦乡与现实之间,自由飞翔。

故乡情

文/诗人的眼泪

时候正是初秋,我随父亲回了故乡。“自古逢秋悲寂寥”,看着车外萧条的景象,我知道车前方的不远处就是故乡。村子的路,渐渐的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不正是我的故乡吗?“我的故乡现在好像好的多了,但要我记起她的美丽,说出她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响,没有了言辞。仿佛也就是如此,于是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

车子行驶在一年前刚修建的宽阔的马路上,村里的这条路,我走过了春夏秋冬、穿过了朝阳晚霞、翻过了时光日历。看着村里稀稀疏疏的人在骄阳似火的天气里,仍然在田地间劳作,离家前的画面如放电影般的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初春返潮的黄土地,二牛抬杠播下希望的春耕;骄阳烈日的大热天,锄头挥动翻起泥土的芳香;秋高气爽的金麦田,银镰闪闪割下一年的收获;寒风凛冽的数九天,爆竹开花喜迎团圆的喜悦。突然父亲的话语“到家了”把我从回忆拉回了现实。

来到自家院子里,衬得黑土色的屋顶好似狰狞的怪兽,瓦片有些也已经破碎了,顺着屋顶往下看,墙身本应该光亮的颜色如今却泛着黄色的污渍。继续向里面走去,房屋后面的空地上长满了各种草随微风抖着。杂草的中央睡着我的一个“坐骑”,那是一个被锯的有模有样的树根。小时候,因为家贫,我没有玩具,父亲便给我做了这样一个玩具,我每天都骑在上面乐在其中。

打开屋门,可能是不居人的缘故,一股馊味扑鼻而来。这间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后,脸上已经刻出一条条深深的皱纹。没有搬走的家具零件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一片狼藉。那张旧桌子原封不动的躺在那里。记忆中,一家人总是围在这张老桌前,看着一部十七英寸的小黑白电视机。闲暇的冬日,会买来几斤瓜子,围着温暖火炉;看着电视剧情;谈着心声话语;一家人其乐融融。土炕旁边的墙壁斑斑驳驳,有了裂缝,像是在诉说年代久远。听父亲说这间屋子比我的年龄都大,已经三十几年了。

走出屋外,望着不远处山上的杏树,有些也已枯萎了,有些断了半截孤零零的立在那里,如同垂暮的老人。偶尔传来几声牲畜的凄凉叫声。真的是有种“百草丰茂”“枯藤老树昏鸦”的悲凉之感。走出自家院子,到村里小转几步,真的是没有几户人家了。正值初秋,仅有的几户人也都在忙着收割。难怪有种悲凉的感觉。

傍晚的时候,村里最美。虽有人,却也静谧动人、温婉和谐,有种朦胧的美。疲惫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回家了。儿时,每日放学回家,迎着夕阳,踏着村里的阡陌小土路,此时的村庄显得格外的祥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望着村里屋顶,有人家在做饭,黑色的烟囱冒着晕圈,炊烟的味道弥漫在整个村庄,被一层淡淡的雾气笼罩着。“羁鸟恋旧林”,远处有鸟儿沿着夕阳的轨迹从田野飞向村庄,飞向栖息在茂密的树枝上,飞向他们的家。

这次回家是为了取东西的。到了伯父家,吃了饭,又帮忙干了一点农活。夜间,又随他们闲谈,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话。本来次日是要返家的,我却又冒了严寒,已经习惯了城市的温和,故乡自然要冷一些。要带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弄好,又逗留了一日。

发动机的声音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这宣告着此次的行程就要结束。老屋离我越来越远,故乡也渐渐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竟然有种留恋的感觉。坐在车里,我在思索。远离了故乡,才知道故乡的鸡鸣、犬吠、羊叫,都是值得回忆和留恋的。故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情。故乡的蓝天,故乡的白云,都是歌。这里没有高楼林立,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热闹、没有嘈杂和污染,她仍然是一马平川,但却是最美的风景。这里通了自来水、修了平坦路、装了太阳能,故乡真的是越来越美。

车子愈来愈快,终于脱离了我的视线。我在朦胧中,眼前仿佛又出现了熟悉的画面。我想回忆正如一张光盘,刻录着岁月的点点滴滴,偶尔的回放会波动灵魂深处最敏感的弦。许多往事回想起来似乎凌乱无章,一旦被记忆的丝线串联起来,就是一段完美无缺的记录。

花笑春风,乡情依依

文/陆瑶

孟庭苇《谁的眼泪在飞》歌词:悲伤的眼泪是流星,快乐的眼泪是恒星。满天都是谁的眼泪在飞?---昨天的眼泪变成星星,今天的眼泪还在等---每天都有流星不断下坠---谁的眼泪在飞?是不是流星的眼泪?

耳畔是曾经熟悉的旋律,在这个难得的春假里,终于回到久别的家乡——一座北方的小城。走在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街道,听着亲切的乡音,记忆中模糊了的家乡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

清明小假的最后一天,上午,不,应该是中午时分了吧,我独自坐在湖畔的石凳上。假日里的人们总是乱了平日的作息。我出门的时候,已经近11点了,现在应该是中午了。

但此刻,徜徉在公园里的游人并未离去的意思,更有游客陆陆续续、纷至沓来。假日里的公园总是不需担心寂寞的,更何况,清明花开的季节。

即使,披垂双肩的头发,总是不听话的跑到额前,显然此刻有风的。但湖畔垂柳的枝条缀满稍显肥厚的嫩叶,在这样的风里,仍然有些慵懒。自顾映着清绿的湖水,搔首弄姿,不屑随春风起舞。

湖畔的假山后有人在唱戏,女声。听不清戏词,因为有风,钻进耳朵的还有京胡,断断续续的咿伊呀呀。湖对岸,凭感觉应该是一家三口吧。妈妈在辅导年幼的女儿跳藏舞,很认真。两人都穿了藏袍——舞蹈服,太远了,看不大清颜色,但上下翻飞,长大的袖子,在中午的阳光里,白亮亮的,晃眼。爸爸也没闲着,端着摄像机,前后左右的一通忙乱。

人们毫不避讳、甚至很愿意亲近春天中午的阳光,周围的一切都是慵懒、惬意的。幸好有这春风。同样是风,在炎热的夏季,风对人们意味着凉爽;在收获成熟的秋天,风对人们意味着丰收的喜悦;在严冬,风是一把寒光逼人的宝剑,逼退人们残存的一丝热情;春风,又像什么呢?

它忽左忽右,没有一定的方向;它来得匆忙,走得跳跃,就像顽皮的少年,不是拨弄小姑娘的蝴蝶结,就是偷偷地拽一把小媳妇们的花衣襟。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曾经年少的游戏,传递悄悄话:

一个人趴在另一个人耳边,小声地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人再传给下一个,往往到最后,原来的话会变得面目全非,大家笑成一团。快乐之余,耳边,还残存着小伙伴嘴里呼出的热气,痒痒的。

原来想趁着春暖花开,拍些家乡春景,以备不时之需,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拍来拍去,总不尽满意。

如果说,把春天的景色比作办喜事的现场,南方的春色就像家底殷实的富贵人家,稍做铺排,便姹紫嫣红映满了眼;相比之下,我的故乡——北方小城的春色就逊色得多了,只能算是小户人家的小打小闹,尽管吹打得热热闹闹,总是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嫌。

这就是家乡的春天,新旧并存,参差不齐。绿柳红桃醉笑东风,而枣树、槐树之流还在迟钝地懵懂着,略显僵硬的身躯在明媚的春光里,半睡半醒。

“啪”,什么东西落到我的脚边,打断了我的思绪。哦,是一条干枯的柳枝。细弱,应该是去年春天新萌发的枝条。新生命总是脆弱的。这根柳枝是不幸的,它没能经过严冬的考验,在本该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样醉人的春风里,飘零。

造物主是一位严格追求完美的雕刻家,风刀霜剑是他最得力的刻刀。他时刻仔细地审视着自己的领地,大自然的万物,就在他的刀下,更迭着生命的一个个轮回。

曾经,我对先人们,在这样美好的春天,安排一场盛大的祭奠——清明节,颇感费解。此刻,看着手里,还有周围,被春风扫落的一些细小的树枝,我更愿意相信,清明,盛大的祭奠是人类,在远古的童年,对生命的敬畏,对造物主的膜拜。

呼,又一阵风吹来,裹挟着胡琴的咿呀,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早已故去的奶奶。

记忆中,家乡的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先天羸弱的我,对简单、粗陋的农家饭食总是缺乏足够的食欲。奶奶,总能变魔术般的弄到几粒花生米或一小把黄豆,用饭后炭火的余温烤熟。然后,奶奶从灰烬里扒出豆豆们,捧在手里,呼,第一口,吹掉了灰烬的余屑;轻轻地搓一搓,呼,又一口,吹掉豆豆们的皮屑,呈现给我的就是干净的豆瓣了。嚼一颗,香香的,还有余温。

看着我的吃相,奶奶总是轻轻的叹息,“唔,真是投错了胎的傻女子”。

不知什么时候,两行温热的液体滑过我的面颊。因为有太阳镜硕大的镜片遮挡,我没有去擦。此刻,沐浴着家乡醉暖的春光,我希望思念的眼泪尽情的飞一会儿。

腊味乡情

文/开心

从冬至开始,一般人家都要腌一点腊货。特别是老年人,总爱在这个季节,灌一些香肠,腌制一些咸鱼咸肉或咸鸭等分给孩子们。

同样的腊味,当孩子们夹起一片香肠或腊肉时,都会赞上一句"家里腌的就是好吃!"对于味蕾已经迟钝的现代人来说,家中香肠腊肉是不是真的好吃?很难说。这样的觉得,皆因为那些腊味里所包含着的"亲情",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

也许是现在食物太繁杂丰满了,我总认为,腊味的美好还是在冰箱没有普及的年代。特别是农村,从春天开始,家家都会养一头小猪和一群小鸡鸭,费神费粮地将它们养大。目的就是要将它们到冬天变成腊货,成为一家人一年的营养和做人情的资本。

那时侯的人没听过吃腌制品不好的说法。谁家的腊货腌得多,是一种富裕的象征,很值得大家羡慕。"张家明年日子好过哦!鸡鸭鱼肉腌了两大缸……"或者"李家今年没杀年猪,没有腌腊肉,明年的日子怎么过……"人们在腊月里谈论的往往都是这些话题。

进入腊月,辛苦一年的人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家家都忙着杀鸡杀鹅,杀猪佬在这时候成了红人,非要早早预约才能挨得上。人多劳动力多的人家,腌的腊货也就多。一头猪一百多斤,除了留点现吃外,往往被全部腌成腊肉。在那个时代,仓里有粮食,壁上挂满腊鱼腊肉,如果有姑娘来相亲的话,肯定会一眼就相中这家小伙子。

我们家乡腌腊货很简单,就是用粗盐将那些鸡鸭鱼肉抹个遍,放在大缸里,按结实就行。过几天翻个身,再过几天,就拿出去晒。晒干了的腊货就挂在厨房里的墙壁上或吊在屋梁上,要吃时就在上面去割。

家中有了这些腊货垫底,做人心中就不慌。乡下人最看重的是面子,自己的日子可以苦一点,万不能慢待客人。农闲季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季节,谈婚论嫁往往也是在这个季节敲定。家中存了腊货,才能够好好招待客人和办大事。

来了客,因有了丰富的腊货,主妇们做的菜又大气又多样。蒸猪肠一碟,风干鸡一盘,咸鸭、腊鹅、腊肉、炸圆子等等,拿来烩一下就上桌,快捷方便,不一会满满一桌。以往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有了这顿好饭菜,也就尽释前嫌了。有些人家每天都有客人,锅台上也就每天腊味缭绕。家家如此,整个村庄几乎沉浸在腊货的香味里。

记得我们小时候,除夕清早,母亲就把那些腊货浸在水里,待它们变软了,母亲把那鸡、猪、鹅等放在一只大锅里,用小火慢炆,为的是怕正月初来客时现煮来不及。这些不加任何作料,或风干或腌制的腊货,放在一起炆熟后,那特殊的、自然的、不带任何辛香气的腊香味,实在是香得无法形容,是任何荤菜的香味都无法比的。那种香气算得上是腊味中的极致。

乡村有个传统习俗,正月里互相吃请。今天请你到我家,明天请你到他家,轮流请客,目的是为了增进友谊。这是非常好的一种联谊方式,可以借助冬日里的吃请,把平日因忙碌而疏忽了的友情,在餐桌上、在腊味里串起来。过去一年中的小不如意,在腊味和酒香中全被抹去。来年家中需要乡亲们帮忙的地方,也都在这些乡情和腊味里得到了答复。这样一请一复中,即美了口福,也融洽了乡情。

人在他乡情相牵

文/大山里的清泉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在他乡,逢年过节总多几分思念,添几分凄凉。曾几何时,异乡的游子于中秋之夜,薄淡寡凉,彷徨感伤。

人在他乡,心系故园,对故乡那份深情,那份牵挂往往不能释怀。当明月冉冉在海面升起,繁星熠熠布满苍穹之时,在思念的漫漶中总会想到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

人在他乡,四处奔走,飘泊不定,面对这陌生的世界,有多少回像这样秋风萧瑟的夜晚,隐隐内心无不感怀:从前往事如幻梦,只有星星知我心?多少个中秋,多少个夜晚,落寞垂哀之时,只能汪汪泪眼对明月,把酒独酌窗台前……

人在他乡,渴望一分温暖,期盼一分慰藉;身在异地,比照故乡似乎总想多期待一分平安,少怀揣一分凄凉!但愿自己能像大海一样地去包容世界,尽早走出内心的那一份彷徨。期待的心呵!你为获得一份真情,曾付出多少的努力,历经几多沧桑?

又及中秋了。一轮圆月时隐时现,暗黄色的月晕,似有意隐藏她特有的温情,让圆月之下的游子“形单影只空对月,苍穹之下凄惶惶。”无论夜色多柔美,缱绻中藏掖的是游子内心的那份悲苍。

生是故乡的人,死为故乡的魂。身为异客,多为故乡生长,“远走不如近爬”的旧观念令多少胸存大志的后生没敢越雷池一步,短浅的眼光总看着这一方水土,这穷山瘦水,茅舍土屋……尽管已经喝惯了他乡的水,尝遍了异乡的茶,可身在曹营心在汉,无论他乡再好,总取代不了山里人对故土的深爱,故乡的思恋。

春梦秋云,聚散总有时,花前月下,何日君再来。人在他乡,多了几分遐想,添了几分渴望。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为了刚刚离巢的乳燕,展翅学飞的稚鹰,在异乡的游子又不能不面对现实,去感悟他乡的人情是故,力行异地的世俗风尘。这也许就是“人在他乡贵相认,相识何须曾相逢。”这两句话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人在他乡,逢年过节往往会想到家乡的父母,幼时的伙伴,困境时的知音,但却少有人还会想起那骨肉相连的亲情。多少年来,游子在外最渴望的就是那份与形连气的姐妹兄弟之情。可是,相当部分在家的手足忘记了那个血雨腥风年代,忘记了兄弟姐妹相依为命,患难与共时的那份纯正的亲情。时过境迁,也许是因为这个物欲横流,充满着铜臭味的时代的转型,使曾经的亲情被金钱取代,骨肉之情在他面前已经不值一文;他身体力行的实践了“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古训;良好的家风不再有人传承,而取而代之的却虎视眈眈的眼睛,他们窥视着父母留下的那份的房产,甚至还等着老娘枕头下藏掖着的那点财物来瓜分。什么姐妹亲,哪有的弟兄情?在惹眼的钞票面前兄弟姐妹俨然就成了身边的路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金钱的能量可以让水火不容的人成为“挚友”,即便是势不两立的敌人也可以拥抱亲吻;但是,人在他乡,良心不可昧,友爱不可惑,真情不可失。须谨记:有钱可让鬼推磨,但金钱永远也换不来生命,更换取不来一颗诚实而善良的心。

人在他乡,夜晚总会做许多许多的梦。会梦见孩童时的天真、烂漫,也会梦见那时的幸福与痛苦,那时的可怜,那时许多许多的故事。还会梦见什么呢?会梦见昨天,梦见今天和明天;梦有可怕的梦,有甜蜜的梦,但最令人痛心的还是梦见了那份被金钱买了去的亲情,以及有人被铜臭熏黑了的那颗良心。有预期的梦,有期盼的梦,梦中再多的预期和期盼都是梦!

人在他乡,也有许多后悔的地方。大梦惊醒之后,想得很多,但莫过于想到了一些令人后悔不已的事情。身在他乡总会有许许多多,形形式式的朋友,但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那些顺利时总在四周争献殷勤,困境中百寻不见踪影的酒友肉朋。

人在他乡,有很多的憧憬,憧憬着今天,也憧憬着明天。无论从前多么落魄,多么艰辛,即便是“神仙、老虎、狗”都做过,那都已成历史;现实的就是眼前,一旦功成名就,就预示着这十年八年打拼的汗水没有白流,可以为自己的贱命来一次欣慰和感动,可以让那些嗜钱如命的兄弟们感悟下何为真正的辉煌人生!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可见,谁不留恋故乡?然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不得不脚步匆匆,继续在异地他乡,寻找自己发展的捷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只要理想和志气兼备,吃苦和忍耐兼容,就能在异地他乡反客为主,甚至成为这一方土地上新的主人。

人在他乡,少不了雄心壮志,但更多的是保持谦虚与成熟的理智。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你曾经的理想,唯物主义者从来都是相信客观存在和主观能动的结合,世上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香喷喷的烙饼从来就不会从天而降,成功的背后永远都凝结着勤劳、智慧和流淌不尽的汗水。

人在他乡,为的是打拼一番事业,寻找自己的价值人生。为此,身在异乡无论成功与否,都要做忠诚之人,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无论身份富贵还是贫贱最好不忘本,更不能忘记那一份令人羡慕的亲情;人在他乡要做有德之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拿人格做交易;有礼、有节、有志气,走正路、行正道、有正气;吃得苦、耐得劳,虚心学习,最美的不啻于夹着尾巴做人。这是自己大幸,家庭大幸,国家之大幸!

那一声声蛙鸣一缕缕乡情

文/江亲莲

这几个月,我总是很忙,真的很忙,每天忙着工作,忙着读研,忙着生活,少了些许从前悠闲的时光。每日赶回租住的房子,已是凌晨1点多了,倒头就能秒睡,日子着实过的很充实,也觉得日子过得好快,不知不觉就又过了一个周、半个月、一个月。没时间来细想不开心的事情,也没时间来悲观人生,因为觉得我有好多事情可以做,而且都非常的有意义,我想这就是成年人的生活,成年人的世界与追求吧。

记得每晚回家,最先迎接我的就是一走近小区中庭,就能听见的那一声声从小池塘里传来清脆悦耳的蛙鸣,瞬间心里温暖了许多,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还有那么多小乖乖的陪伴,我又可以放快脚步,哼着小曲回屋了。每当洗漱结束,敷个面膜,躺在冰冰凉凉的席子上,听着窗外的蛙鸣越发的入耳,也不知什么时候,自己竟睡着了。

其实,蛙鸣在现在的繁华都市,已经很难再听见了,小区和城区到处都是高楼林立,多了城市商圈的热闹纷繁,花园公园绿化带绿化设施的打造,俨然成为了如今人们对环境净化的途径,也有越来越多的所谓的“城市人”走向农村,向往农村的绿化环境和空气质量,觉得那里简直就是天然的氧吧。故而,每逢周末节假日,许多开着私家车的人来到农村,钓鱼、烧烤、棋牌、体验农耕文化等等,也逐渐让一些村社形成了农家乐,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多美好的事情呀。

我是从农村来的,祖祖辈辈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生长在农村,吃住在农村。如今,因为缘分和梦想指引,我又回到了这片沃土,扎根农村服务人民。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地方,这里养活了世世代代的我们,未来也将成为引领人民发家致富的好地方。有人问我:为什么你研究生的专业要选择农村发展呢?其实,很简单,我没有太强大太高远的梦想,我只是想立足本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这就是最契合我工作的路径。

我喜欢农村,每次脱贫攻坚、下乡检查走访之时,一脚踏在乡村的土地上,内心就会觉得非常的熟悉非常的亲切,我想这与我从农村来、扎根基层的使命分不开。其实,我现在都有一点点的遗憾,那就是因为上大学那会,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将户籍转出去才能入学报名,为了学业,我将农村户籍转去了学校。可,当我几年后大学毕业,再回乡村时,镇上户籍科的同志告诉我,我的户口只能挂靠在镇上社区里,而不能再回到原本的村社里了,顿觉心里好失落。

没有农村户籍,这已经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了,国家大政方针下必有它的道理,我只能遵照执行。虽然我的户口不能再回到乡村,但是我的心始终与乡村与这片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永远分不开。曾经爸爸妈妈告诉我,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要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未来又将做点什么,只管踏踏实实的干事做人,对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就足够了,这已经够我们奋斗一生了。

的确,人生短暂,回望和爸爸妈妈在乡村的那些岁月,真的太过短暂,爸爸妈妈老实巴交的本分,也让他们在繁华的都市求得了生活,养育了我和弟弟,也为爷爷奶奶养老送终了。爸爸妈妈没有知识文化,也真的不认识几个字,连名字都写的东倒西歪,能在市区立足,有个淋不到雨的住所,还有一份供养着孩子老人的工作,非常的不容易,我见证着他们的艰辛过往,也用心的记着曾经的种种日子。

记得那时,一到夏天打谷子的时候,我和弟弟又放暑假了,就每天早上天没亮起床,背着背篓,陪着爸爸妈妈到田里割谷子打谷子,然后再将谷子背回家平铺晒在坝子里。因为害怕谷子被偷,夜晚就拿一个比较大的簸箕,我和妈妈便睡在院坝里,一边看着天上的星星,一边听着鱼塘和田地里传来的那一声声蛙鸣,再听妈妈讲讲故事,静静的就能入睡啦。

而今我呢,也走过了童年、少年,步入了青年,成了家也有了一份工作,我把它就叫做事业吧,因为它将是我实现人生追求的一份坚守。经过了多个单位多个岗位的锻炼,也走过了几年的工作历程,可,越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我真实地遗传了爸爸妈妈老实善良的本性。不管走到哪里,领导和同事对我的评价都是:没心眼,善良,老实,孝顺。

其实,这样真的挺好的。不管多少年,至少我做到了问心无愧,做到了顶天立地。追寻梦想的路上,我努力为之,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不让自己喘不过气,也不让自己松懈处之,尽量做到松弛有度、劳逸结合,何乐而不为呢?(文/江亲莲)

脉脉乡情

文/何雨倩

天空掠过一缕思念,一个熟悉的名字在脑际浮现——郴州永兴,心中略有悸动。也许是埋没在平庸陈旧的日子里太久,又或许是沉浸在书海里的生活过于单调了,人也开始庸俗普通起来了,抬头仰望天空,啊,那是我的家乡啊!

何为家乡?

“家乡是落叶能回归的根,是孤雁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拥抱的海,是帆船所能依靠的岸,可她更是凝聚着我们爱的港湾。”远离自己家乡来永兴工作的政治老师如是说。

我的家乡就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它不像是余光中老人牵挂了一辈子的美丽字眼,不像是苏武牧羊十九年的最高信仰,也不像是李白低头一刹那想起的地方,它只是一个小小县城,风几千次吹起一样的尘,静静流淌的便江穿城而过,哺育着一辈又一辈的乡亲。

何为乡情?

她是一支古老而又深沉的歌谣,时时在我们心中奏着爱的旋律;她是一抹清澈的阳光,常常为我们驱散黑暗,将光亮洒向我们心田;她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悄悄在我们心里留下故乡人们的朴实与真诚。

你可能会笑道,小小的我哪来的那么多乡情乡愁?但,故乡却又着实让我眷恋。故乡的天空是那么的蓝,蓝的纯洁,蓝的透亮,这碧蓝如洗的天空看着我哭,看着我笑,看着我长大,看着故乡的天空,心中又怎能没有波澜?或许是那亮闪闪的白银,或许是那香甜甜的橙子,又或许是故乡那斑斓的霓虹灯吧,牵动了我五彩斑斓的梦。

永兴的夜,是深蓝色的,是这样的醉人,令人毫无倦意。极目远眺,夜晚里的霓虹灯甚是张扬,光彩耀目的霓虹灯照耀街角,便江在月光、星光、霓虹灯光的交相辉映下,暗蓝色的江面上幽光粼粼,那儿有属于它自己的静谧。每当我在学习上彷徨,迷失了方向时,霓虹灯便是那夜空中的眼睛,凝望着晨曦未露的天空。都说晨曦是黎明的使者,嫣然笑望着阑珊的霓虹灯。曾经有人说过,踮起脚尖,我们就会离幸福更近一点,那么我又该怎么做,才使我的未来不再迷茫。当我困惑迷茫时,故乡的天空便是最好的答案,它用它那博大的胸襟包容了一切,如此静谧,却澎湃了我的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少的我要乘风破浪,扬帆起航,一摞书,一杯茶,一盏霓虹灯,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灵深处照着我来时的方向。

脉脉乡情,思念悄然升华成了爱……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