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都是萤火虫

作者: 刘国强2022年12月29日心情随笔

最早识字,每个字都像休眠的萤火虫,并不发光。直到知道这个字表达什么意思,这个字才闪闪发光,如同休眠的萤火虫醒过来了。不妨想象一下,一本书,有那么多萤火虫跳跃、发光,该有多迷人!可是,你没有读它,这些萤火虫就永远在休眠。每一本书都有一大群萤火虫在休眠,等待你去唤醒呢。

万物生长,因为有阳光。人类之所以与众不同,除了自然阳光,还需要精神阳光、心理阳光。而读书便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光源。

叔本华说,读书是别人代我们思想。这等于我们不买门票、不交学费,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向高手学手艺,和他们一道翩翩起舞,任由他们领飞。能为我们领飞的高手很多,我们可试着伴飞、跟飞,甚至独自飞翔。我们也可沾沾灵气,或者,只用大师们的文字光芒驱散心中阴霾,获取一丝快乐。快乐乃人生的另一种光芒,有快乐在,能去除心理锈迹,噼啪噼啪碰撞出智慧火花,这已足够。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不能当“知道分子”,而需让知识系统化。不能仅痴迷屏幕上的碎片化阅读,而要安下心来,围绕某个内容系统阅读,不放“满天花”,而是子弹中靶、船向彼岸。让零散知识形成合力,为我所用。一些学者提出拒绝碎片化阅读,有一定道理。因为那样的浏览会在不知不觉中耗去很长时间,被各种“无效信息”缠住,让人得不偿失。尤其是那些“标题党”们,花费心思挑最有诱惑力的字眼“请君入瓮”,打开一看,往往雷声大雨点稀,无度地夸张、哗众取宠,或者标题与内容完全“不搭界” 。每天陷在这样的阅读中,形成惯性,比丢了贵重物品损失还大。因为,丢了贵重物品还可以通过劳动“失而复得”,但时间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比丢失时间、耗费生命损失更大呢?归根结底,任何知识仅仅猎奇式地蜻蜓点水般学习,没有纳入系统,如同磁场没有引力形不成“团队力量”,如同地形图没有经纬分明的脉络指向,只能像秋叶一样一片片飘零。

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阅读者的“持续进补”。读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打持久战。就像吃饭一样,每天每顿都要坚持才行。

读书要选经典挑精品。中国500多家出版社,每年至少有几千类几万种图书出版,随便拿一本就读,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适合。到商场买东西都要货比三家,读书也一定要有所选择。盲目阅读浪费财力和时间,是另一种浪费。其实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小问题,可以一招破解:读哪类、哪个学科的书咨询一下这个领域的高手,请他们推荐阅读书目。

浅阅读如浮光掠影、水过地皮湿,若脱离准星的霰弹飞天,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就像农人背着漏口袋从庄稼地边走过,口袋里没存下一粒粮食。而深阅读,若大网置放深水、钓线甩离浅岸,必有更多的收获。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调角度、分层次、归类别、厘风格,移步换景,才能拾级上升。

学以致用是阅读的现实功用。知识门类就像随用随取的大超市,各行各业无所不有,既可以入门,又可以走向纵深。关键时刻,哪怕现学现卖,哪怕狼吞虎咽地“恶补”、临阵磨枪,也总比不读不学要好。

跨界阅读,不仅能开阔眼界,还能提升实战本领。有人质疑:在知识爆炸时代,本专业的书都读不过来,哪还有时间“跨界”?事实上,许多巨擘都是跨界高手。达·芬奇为画家,可他在数学领域、机械设计领域都很出色;丘吉尔在政治、军事领域叱咤风云,但他还是一位油画家和作家。其作品《不需要的战争》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专家,但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飞机设计大师程不时,拉小提琴堪称专业水平,同时还是一位热爱表演、创作了十多部电影剧本和科普作品的作家。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即便我们不跨界,在某一个学科领域,至少你要知道“上半区”和“下半区”,否则就会眼界狭窄甚或与整体需求“不合拍”……

我们说不清楚那些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巨人究竟走哪条路、如何艺绝天下,有一条路却世人皆知:阅读。

开卷有益。仓央嘉措说: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一本书也是这样,你读,或者不读,书就在那里……

我总是坚信:每个文字都是萤火虫,都能发出光芒。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休眠的萤火虫部落,等待我们去唤醒。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