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水长 陆浑梦

作者: 郭炳飞2023年02月22日生活随笔

河是城市的魂,水是河流的心。从黄河腹地洛阳城向南,在豫西黄土地上,群山之间,有一泓碧水,以陆浑为名,以伊水为源,源远流长,为河洛文化丰富了内容,为黄河文明输入了新鲜血液。

"一湖碧水千年影".先秦时期,陆浑戎是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陆浑的"浑"字,从水带"军",本义是"水势浩大",引申为"军队的阵容强大".《礼记》云:"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他们是我国历史上西部强族,以游牧为业,披长发,穿兽皮,野蛮剽悍。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在秦晋两个大国胁迫下,陆浑戎被迫从黄河上游的甘肃敦煌一带迁移到河洛地区的伊河中游,在这里成为陆浑戎国。被迁移到京畿之地后,陆浑戎在秦、晋、楚三个大国夹缝中艰难生存 位于南方的楚庄王派。

兵出征洛阳,在洛阳南部大胜陆浑戎,陆浑戎选择臣服楚国。这令晋国非常不满,公元前525年,晋国率军将陆浑戎灭了国。至此,在黄河流域伊洛地区活跃多年的陆浑戎退出历史舞台。

亡国后的陆浑戎百姓,一部分继续在当地生活,形成了陆、路、卢等姓氏。另一部分被迫随楚南迁,如今的湖北安陆县,其名就有"安置陆浑戎"之意。

陆浑戎虽以这样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影响至今仍深深刻在这片土地上。如今的洛阳嵩县,仍旧有陆浑镇、陆浑村、陆浑岭、陆浑关等地名。2013年,在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发掘了2600年前的陆浑戎贵族墓葬群,印证了史书上"戎人内迁伊洛"的史实。陆浑戎虽然消失了,但黄河上游奔涌、豪放的甘青文明与黄河腹地深沉、厚重的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给河洛文明注入了活力,让黄河文化在历史的舞台上更加闪耀。

"伊水千年淌,菊花两岸黄。"陆浑,不仅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古国,还是一个人文高地。远古时期,大禹娶三涂山附近的涂山氏女娇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源于此地。伊尹诞生在这个有莘之野,从奴隶成长为宰相,被誉为"华夏第一贤相".如今的洛阳嵩县,早在汉代就设为陆浑县,宋代改县为州,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始名为嵩县。

陆浑是个文化磁场,吸引着历代文人聚集。李白、杜甫、宋之问、岑参、白居易、韩愈等人,先后在此寓居游历,留下优美诗篇。九皋山有仙鹤栖宿,晨飞长鸣,声闻遐迩,《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语,指的就是此地盛景。陆浑以北,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曾在陆浑屏风庄和鸣皋镇"伊川书院"讲学著书,并定居于陆浑耙楼山下。大儒邵雍常至陆浑与二程兄弟会文议事。二程所创理学,把孔孟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陆浑西南源头村,有清泉一池,朱熹观此景题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桥北仰韶文化遗址、陆浑故城、铺沟石窟等,皆历史悠久,有古韵遗风。

陆浑的前世刀光剑影,诗词曲赋,演绎着精彩,沉淀出厚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治理黄河,十万民众历时六年,靠着"大禹治水"的精神,在陆浑村前的陆浑关,截断伊河,建成了陆浑水库。至此,恣肆的伊河、多难的陆浑,一改哀怨之声,以慷慨豪迈、波澜壮阔的乐章,奏出了时代强音。

这个集水利工程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水库,陆浑春晓、伊水秋声等八大美景形成了四季不同的美丽画卷。春分,春水初生、春林初盛,陆浑两岸桃花灼灼、飞英蘸波、纷披掩映。入夏,草木茂盛、烟波浩渺。垂钓者,或揽十方风雨于一杆,或驾扁舟一叶于水纹密匝之中,超然物外。立秋,金叶覆径,五彩斑斓。极目远望,云彩长天,水澄远浦。入冬,雪花飞絮、满地琼瑶。人欢鱼跃的场面,更惊破水面的静谧纯净。无论春之烂漫、夏之热烈、秋之多彩、冬之宁静,不仅让你领略中原大地的旖旎风光,更能聆听历史浪花拍岸的涛声。

陆浑的前世承载着历史和辉煌,今生展现着梦想和希望,它源于高山峡谷,经历蜿蜒盘旋,顺着脉脉伊河与洛河汇聚成洪流,奔向黄河母亲的怀抱。物转星移的岁月里,点点陆浑梦,融入滔滔黄河情,从远古流向未来,从苦难走向辉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