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的文章

2022年12月13日经典文章

小伙伴的文章(精选21篇)

快乐的小伙伴

文/电15093414000

我有个快乐的小伙伴,她的名字叫小乐。

小乐是我最好的小伙伴,她圆圆的脸上,有两条弯弯的细眉毛,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个高挺的鼻子,一张小小的嘴巴。她总喜欢扎两条小辫子,走起路来,小辫子一摆一摆的,十分好看。

小乐她很快乐,和她在一起我也很开心。

有一次,我因一件小事,很伤心,小乐知道了,就来安慰我。我看着她那一动一动的嘴巴,就乐了,她见我一笑,也哈哈大笑起来。于是,我就把那件不高兴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我和小乐在节假日,总是一起学习,我有不会的地方,她都告诉我,直到我懂了为止,她有不懂的地方我也会告诉她。俩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当我们学完后,她会开心大笑。

小乐真是一个快乐的小伙伴,我为有这样一个小伙伴而高兴。

比灯笼

文/于跃武

童年的元宵节,是我们孩童们的天地。我们总是拿着父母为我们制作的奇形怪状的纸灯笼,快乐无穷。

小时候,父母根本没钱给我买灯笼,我总是以哭闹、软磨硬缠的方法,来达到父亲为我做灯笼的目的。父亲答应后,会从堆在屋后的柴火堆上找来几根高粱秆、小木棍,然后找来细铁丝、彩色纸等。原材料准备好后,他就用高粱秆、小木棍做成灯笼骨架,然后用彩纸做面料糊在做好的骨架上面。灯笼基本做好了,父亲就用毛笔描画出简单的动物造型。就这样,父亲就为我做成了一个可爱的纸灯笼。灯笼做好后,父亲会给我几角钱让我买来几支红色的小蜡烛,点着一支固定在灯笼底部的小木棍上。

元宵节晚上,我和小伙伴们先后提着各自的灯笼走出家门。很快,乡村的村巷里便出现一个个略显粗糙的手工灯笼,小熊、小猪、兔子、小羊等五花八门的灯笼好似一个动物世界。虽然,小伙伴们提的灯笼都是手工制作的,但我分明看到每张小脸上盛满了幸福和快乐。

“来,我们比比谁的灯笼好看!”不记得是哪个小伙伴先开的口,但我们很快便聚拢在一起谈论起来,并讨论出了奖励办法。每一个小伙伴都是评委,我们对各人手中的灯笼评头论足。“小强手中小猪灯笼做得太胖了,鼻子也太离谱了吧!”“果果的小熊灯笼颜色太单一!”“琦琦的小马灯笼马腿做得也太短了吧!”最终,乐乐的小兔子灯笼无论是做工、色彩搭配、制作均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获得“冠军灯笼”称号。

乐乐说,那是他奶奶用了将近一个月才做出来的,是奶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的。我们一边羡慕乐乐,一边从各自的口袋中掏出一支小蜡烛,作为奖励交到乐乐的手中。乐乐赢得我们的小蜡烛,那年的灯笼就会玩得时间更长一些。

元宵节里,简单却不乏快乐。直到现在,我们每每谈起依然津津乐道。

府城灯谜

文/李军

府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说起府城记忆,思绪一下子把我牵回童年时代,孩儿的时光,脑海里闪现出一个个难于忘记的有趣片断,像电影的镜头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眼前。本文所要追忆的是府城灯谜故事。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的年代,许多普通市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更谈不上文化娱乐生活了。可就在那个时段,府城的工人文化宫里却另有一番景象。

记得每逢周六晚上,我都是匆匆忙忙地吃完晚饭,洗完澡,约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便快步地向琼山工人文化宫走去。琼山工人文化宫位于府城文庄路(当时叫新华路),琼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就在其对面,是府城乃至整个琼山文化体育娱乐中心。文化宫里有电影院、体育馆、练舞场、排球场、篮球场、革命烈士纪念亭等。

天色刚变暗,文化宫的灯还没亮,但里面已有许多小伙伴在玩耍,有的三、五成群聊天,有的玩捉迷藏,有的在拿着小人书看,有的在唱歌、跳舞、跳绳……好不热闹,整个文化宫沉浸在一片欢乐喧嚣的海洋之中。

当天色完全变暗时,文化宫里的露天球场上空挂的大灯一盏盏变亮起来,体育馆里更是人声沸动,白天作为琼山乒乓球队训练的场所,周六晚上变成了猜灯谜活动的好地方。体育馆有二、三千平方米的面积,高大宽敞,在馆内的三面墙上,挂满了写着谜语中谜面和谜目的红纸黑字竖条。

在这个场馆里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另外一面墙下布置的司令台,在这大约面积100平方米的台上,没有日光灯,排着一排桌子,上面铺着古色的台布,桌上放着一盏盏大的煤油灯(海南话俗称“角灯”),桌子后坐着几位身穿古代服装,头戴“状元”帽,鼻梁上架着老花眼镜,脸上贴着长胡须的老先生,一个个打扮成老秀才的模样,正襟危坐,他们是何许人也?原来,他们就是核对谜底答案的老师。

在司令台一角处放着各种奖品,有钢笔、圆珠笔、铅笔,也有书、笔记本、作业本,还有糖果、饼干等等。在台下猜灯谜的人们把谜底写在小纸条上,一张张递给台上的老先生。煤油灯下,老先生们拿着旧得发黄的谜语书翻阅核对着答案,个个一丝不苟,聚精会神的模样仿佛是当年科举考试改卷场里的考官阅卷时的情形,非常严肃和庄重。真想不到在“文革”时期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府城还有这么一个宣扬传统文化的世外桃源。

由于那个年代不重教育和还在读小学,我和小伙伴们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猜灯谜自然没有我们的份。我和小伙伴们只是在人群中穿来游去,凑凑热闹,看谁猜对,谁得了些啥奖品。当看到有人猜对谜底领取糖果或饼干等奖品时,我也和其他小伙伴们一样,刹是羡慕嫉妒恨,口水直往肚里咽。喔,突然领奖处传来一阵喧哗,有人累积分拿到最高级奖品——一支英雄牌依金笔时,许多人都围上去看个仔细,有人啧啧称赞道,脑真好,真聪明。

当我和小伙伴们口水都快流干时,忽然有一位大哥哥手里拿着一把糖果,逐个递给我和小伙伴们每人一个。我一愣,好久才回过神来,这哥哥有点面熟,哎,原来是我认识的在彩色印刷汗衫店里工作的大哥哥,可能他是“文革”前高中毕业的吧,肚里还真的有点墨水,时不时猜对谜语,我和小伙伴们很是敬佩,心想,要是有这个大哥哥的脑袋就好了,经常有糖果和饼干吃……欢乐的时光总觉过得很快,几个小时的活动不一会儿就过去了,每到灯谜活动结束时,我和小伙伴们都恋恋不舍地离开灯谜馆,心里期盼着下周六晚上快点到来。

府城,自古以来就是崇文尚学的琼台福地,现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从府城灯谜故事中可以看出,琼台福地处处充满着书香味,在“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对”的年代,人们还是那么崇尚知识,宣扬传统文化,传承着自古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现今,府城所在行政区域琼山区的决策者们正实施“琼台复兴”计划,我想,这篇府城灯谜故事的追忆,也可作为游客们在琼山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里谈论的话题之一吧。

攒糖纸

文/马煜琳

周末去逛文化市场,偶在一处摊位上看见一摞老糖纸,它们立时勾起了我孩提时攒糖纸的回忆来……

那时候,攒糖纸是孩子们的一大乐趣,我和小伙伴们都乐此不疲。不过所攒的糖纸大部分是捡来的,只有少数是自己吃糖留下来的。因为那时候糖果也算是一种“奢侈品”,大多数孩子一年当中吃过几次糖果,都能数得出来。那时亲朋好友之间串门,买上几十块糖果带着送给孩子,足可称得上是一份不错的礼品了。

我家那时住得偏僻,那一带不但糖纸少,而且捡到的糖纸大都是本地糖果厂出的,花样单调。为此,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结伴到人流量大、外地游客较多的地方,我集攒的糖纸中,北京、上海、天津等外地品牌的,多半是从那一带捡来的。

一年之中收获糖纸最多的时候当数春节,孩子们无论去谁家拜年,走时主人都会抓上把糖果塞进口袋里。记忆中攒糖纸最少的时候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段时间里几乎无糖纸可攒。待形势略有好转后,商店里开始出售一种一角钱一颗的“高价糖果”,然而很少有人买着吃。我那时正上小学,记得有一次暑假返校,偶然看到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将一张剥下来的糖纸扔进了学校一废纸篓里。瞅着她走开了,赶快去把那张糖纸从纸篓里捡出来。

收集起来的糖纸都用旧书本一页一页地夹起来,每次翻看这些五花八门的小糖纸,都会引起我许多美妙的遐想。小伙伴之间还经常把自己重复了的糖纸拿出来互相交换,一张玻璃纸的糖纸可以换好几张普通纸的。我曾经用十几张国产糖纸换回了一张画面是一个洋娃娃的苏联口香糖纸,这张糖纸至今我还保存着,成了我逝去的童年时代生活片段的一个见证。

故里草木深

文/查笑天

雨纷纷,故里草木深深,人断魂,唤不回儿时游伴,湖水替我泪涟涟···

---题记

日子一天一天,平平淡淡,蓦然已是弱冠之年。尴尬的年纪,童年已经泛黄、高考竟成往事。时光裹挟着我们越走越远。最初的记忆却愈久弥新···

(一)残阳铺水不须归

我的印象里童年似乎很漫长,夏天很长、时光很慢,乡下的夏天是很热闹的,也很炎热,公路两旁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的叫着,路上车子也不算多,朴实的庄稼人忙着农活,农村的孩子这时候怎要帮忙,我家后面是一个村落,以前叫“丰河生产队”,村子里多以胡姓人为主,当然也有许多外来户搬过来,我家就是,村子里有两个大塘,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去钓鱼,我钓的少,多是看他们怎么钓,临近马路的那个塘后来被盖了房子,现在已经剩的很小,被私人做鱼塘承包了。另一个大塘,是村子集体的,大塘很少干涸过,印象中,有一年大旱,大塘也没有完全干涸,当时村子里的人,男女老少都一起捕鱼,有撒网的、有用网兜捞的、还有用鸡罩的,真正是八仙过海,大人在水里各显神通,捕到大的,小孩在河边欢叫,人声鼎沸,热闹极了。我以前钓龙虾时做过一个很小的网兜,那一天,我提一个不算很大的水桶,带着自己的“秘密武器”,穿着拖鞋,参与到了其中,小孩子喜欢热闹,我当时很兴奋,欢呼着跑进了泥塘里捉鱼,塘里的淤泥是很深的,一脚踩下去,我的一只拖鞋便再也找不到了, 我用网兜在近岸边兜小鱼,特别容易上手,塘里的水被大人搅浑了,有时候,运气好还能兜到稍大一点的,捕鱼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午饭的时候,仍有在塘里捕的,人不多,从岸上看到一条大鱼在游戈着,我的小伙伴下水去捉它,竟然就捉住了,感到特别神奇,是一条红鲤鱼,有好几斤呢,下午的时候,我的水桶装的快满了,我的母亲也来了,村子里和我家关系好的人家,会给几条鱼放到我的水桶里,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甚是好看,一天的捕鱼也近了尾声,家家都是满载而归呢,晚上,一家人吃着我捕的鱼,我感到格外开心。

(二)闲趁东风放纸鸢

我家的正对面是一条笔直的乡村水泥路,从大人那里知道,它似乎和我一样大,水泥路的两排是整齐的水杉树,那是一种落叶树,秋天开始落,到冬天时候会落的光秃秃的,夏季是她最繁茂的时候,郁郁葱葱。显示着她旺盛的生机,树的两旁是整片整片的稻田,你能看到绿油油的水稻、小麦,也能看到棉花,好看的花草(是一种肥料),当然还有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印象中,小学的时候的一个秋天,田里的稻子都收割了,剩下水稻枯黄的根茎,折下一小段放在嘴里,模仿着大人们吞云吐雾的样子,印象中,田野非常非常宽广,四通八达的田埂,零星错落几个小池塘,塘里面长了许多芦苇,有很多鲫鱼,也有黄鳝、泥鳅之类。怎能看到垂钓的人,也有许多以此为生的人,秋天,秋高气爽,空气也好,傍晚的时候还有着习习晚风,不知道谁第一个在田野里放起了风筝,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也参与到了其中,我在街上的一家书店买了一个蓝色的三角形风筝,不是很大,回家把它组装好,就欢快的带着风筝和小伙伴跑向了田野,放风筝之前,先要带着风筝跑一段,不然放不起来,顺风的风筝总是爬了几米便摇摇晃晃的掉了下来,后来发现风筝要逆着风才放的高,(长大后,发现,人在逆境中也更容易成长。)当时有许多孩子一起放,两个村子的,一个是丰河、一个是杨桥,我和丰河的小伙伴玩的多,杨桥的较少,乡下人喜欢抱团在一起,这样很少会受到欺负,所有的风筝中,我的蓝风筝放的最高,总觉得自己的风筝线太短了,再长点就好了,看别人的风筝,还不能“起飞”,自己的风筝“俯视”他们的时候,特别高兴。风筝放到一定的高度,基本上放风筝的人就不用动,偶尔拨几下风筝线,就行了,看着风筝飞在空中,脑海浮想自己也能飞多好,孩童就是这样天真。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能回家,一回家就跑去放风筝,周末更是如此,常常玩的忘记了吃饭,母亲便会出来找我,一次放风筝中,风筝线断了,风筝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从此,我终究再没放过风筝。

(三)溪边野炊似去年

我的母亲从小对我管的很严,家里有一排低矮的灌木丛,我犯错了,常常折下来抽打我,家里的后面有一条小河,也算不上是河,水多的时候,大概一米宽一点,水也很浅,是有水泥板搭的桥。儿时的小伙伴经常一起玩,孩童喜欢冒险,有桥不走,偏喜欢自己用石头在水里铺一条路,然后走过去,大石头搬不动,几个人一起,放到水里的时候有时候溅了一身的水,男孩在女孩面前总是喜欢表现自己,有的跨好几步跨过去,几个小伙伴中,我算年龄较小的,我常常一脚踩空,或者直接踩到了水里,裤脚弄湿了,便不敢回家,母亲拿着折下的枝条四处找我,母亲发怒的样子很可怕。我被枝条抽打过很多次,我当时就像孙悟空一样,反抗斗争,我的确很不听话,我从学前班的时候就和老师吵架,用书砸老师,逃学,后来我渐渐长大,大抵没有如此任性。乡下不比城市,乡下是个很小的地方,(大学去城市后,终于明白,人潮拥挤的城市比不上午后时光的乡村。)但也有城市的孩子体会不到的乐趣,几个孩童,在一起野炊,找一个隐秘的地方,不能被大人发现,野炊要生火,夏天本来就很干燥,有时候就在小河边这里,野炊的食材是很广泛的,有时候看运气,小伙伴不知道从哪里捕到麻雀,肯定要通知大家的,然后就野炊,这个好运气毕竟很少,童年记忆的野炊好多次,有用腊肉腊鱼的,有用苹果,还有稻子,米,每次野炊前总要分工好,首先要有食材,这多是自家带的,炊具,多半时候是一个小铁罐子,然后大家一起捡柴火,有时候还会偷村子里人家放在门口的柴火,有时候被发现了,都是胡姓的本家人,也只是说几句,以为孩童淘气使然,野炊过程中还要加水,这个水不能用小河里的,多是自己带,有时候还加点调料,盐、酱之类的,野炊的过程要不断的加柴火,有时候柴火不够就熄了,又要重新生火。很难知道什么时候熟了。很多吃起来味道不算好,但过程终究是开心和难忘的。多少年过去了,一起野炊的小伙伴已经天隔一方,但记忆涌来的时候,总在梦里听到了欢笑,看清了彼此的脸庞,小溪边风景依旧,恍若就是昨日···

(四)爆竹声中一岁除

乡下最热闹的时候,还是过年,每到过年的时候,许多在外面打工的大人,都会回来,那时候许多都在北京,回家的时候总会带一大袋零食回来,我小伙伴的父亲也是如此,我有时候也能吃到一点,印象中,有个叫“日本豆”,包装袋都是日文,是一种面粉包裹的花生米,味道非常好呢,除夕夜的前几天,街上许多人,烟酒店也特别忙,忙绿了一年的农民,过年的时候要批购年货,许多东西呢,亲戚拜访肯定要的,烟、酒、瓜子、糖果···附近村落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街道来,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各式各样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亲人团聚、新春佳节的喜悦,最热闹的除夕夜如期而至。这一天每一家都是很忙碌的,要大扫除,母亲则要浣洗好一家人的衣服,家乡有习俗,大年初一是不宜洗衣服的。半下午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贴门对子,孩童要帮着大人贴。这时候每位母亲,都在厨房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慰劳在外面打拼一年的亲人。夜幕还没有完全来临,人们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各式各样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轰隆轰隆,鞭炮齐鸣,一家又一家。夜幕笼罩了大地,夜幕是烟花的舞台,我家里喜欢点灯,印象里,二楼中间是两个特别古典的宫灯,一楼两边是两个大红的灯笼,屋子里面还有可以调节快慢的彩灯。我家的确在乡下是别具一格的。除夕夜,一家人吃年夜饭,说祝福语,看央视春晚。除夕夜是不眠之夜,要守岁,灯也是一直要点着的,到12点的时候,又是鞭炮烟花的高潮,放开门鞭,也有大年初一早上起来放的,各家不一样。烟花只有到凌晨2、3点才会渐渐平息下来。乡下,多数人会聚在一起打牌,搓麻将,通宵达旦。我家里没有这个习惯。一般看完春晚,1点左右,也就睡觉休息了,大年初一,凌晨6、7点,鞭炮将人们叫醒,左邻右舍,放开门鞭,似乎有某种默契,一家接着一家。我穿上新衣服,和父亲一起放,是那种盘鞭,需要裹在竹竿上,母亲说我小时候最喜欢看放鞭,但又很害怕,躲在她身后。大年初一早上是不吃米饭的,早上有拜年的习俗。公路旁十几户人家,分别挨家挨户的拜年,我父亲总会带上我,每一家都特别客气,都是:“新年好!”每一家的果盒里有各种瓜子、花生、五颜六色的糖果,和父亲拜完年回来,衣服的口袋里总是装的鼓鼓的。如果是晴朗的天,通常街坊邻居坐在一起晒太阳、嗑瓜子、拉家常。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也有好玩的事情,捡爆竹,我和丰河村的小伙伴们,从丰河路口出发, 挨家挨户在门前找,每一家门前都是一片红,总能找到放鞭后剩下的爆竹。一直走到徐河桥那里,然后过马路,在对面找,一直走回来,基本就到了中午。收获不错,运气不差,可以捡到满满的一袋,爆竹还是比较危险的,是那种快引子,一点就着。只有几个胆大的敢放,我和小伙伴喜欢把爆竹拆开,把里面的火药收集在一起,丢弃掉它的“红色外衣”和里面的黄泥,一袋爆竹全拆开,里面的银白色的火药粉可以收集到满满的一杯,把它放在开阔的平地上,用纸引着,“哧”的一声,发出好看火光,随着一团白烟升起,杯子也四分五裂···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渐渐长大、年味却淡了很多,懂得越多,烦恼越多,除夕的夜晚,烟花如旧,易冷的烟花、短暂的青春,希望新的一年里,从脚踏实地开始,走好每一步。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多少个日子就这样过去了,过往,让我怀念,怀念,曾经的岁月,岁月,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面,画面上,有我们最真实的童年,树上的蝉儿、水中的鱼虾、绿油油的稻田、池塘边的梧桐树、小溪旁斑驳的石头、除夕夜易冷的烟花···

童年趣事

文/山西白俊

我的童年在家乡应县度过,我出生于农民家庭,居住在县城一道老街中,记得幼时还能看到残缺的土城墙,墙上边的窟窿眼,据说是解放县城时留下的弹痕。

蒙祖上荫庇,传到父亲辈时,还有一处小院,那时不兴城建,地广人稀,记得出得南门。前面为一广阔的场地,每年八月份,传统的骡马交流大会就在这里热闹一个月,我的外祖父每年来这里,卖掉上年的大骡子,再换个小骡子,既干了农活,还略有赚头,他与买方将双手伸入一个袖筒里,互相捏指头,摇头、点头,就这样做着买卖,我对这一举动感到很神秘,双方不说话,光靠摸指头,便完成了讨价还价,经济学中的这种交易行为,能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有点招投标的感觉,只不过效率不高罢了。或者每年正月十五,这里便竖起高高的木杆,杆顶悬挂一个大型的鞭炮框架,父亲是这个东西的制作人之一,元宵节观赏烟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早早吃了饭,全家人找一空地,等待着各色烟花和鞭炮在夜空中绽放,每有一个烟花出了彩,引出一片叫好声。第二天,我约上小伙伴,再去这个刁斗之下,捡拾零星没有爆响的小鞭炮,再逐个用香头点燃,算是“废物利用”。

这个广场,在夏天的午后经常刮风,有许多旋风,听一个小伙伴说,***妈告诉他,小旋风是“鬼跑步”,如果能用东西扣住它,再找个针一扎,还会听到鬼的叫声,之后一遇到旋风,我就摘下帽子,蹑足跟踪,想一把扣上去,可惜,没有一次成功,搞的我心里很不痛快,后来,兜里的那根针也不知哪去啦。如今想来,还为这件事发囧。

还有一件事,更无厘头,记得看了大闹天宫的动画片,一个小伙伴说,听他爸爸说,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纳闷了好长时间,原来我们也是石头缝里蹦出来,怎么妈妈说我是外边捡的?后来小伙伴说,只要将自己的血洒一点到石缝里,过不久,就会蹦出个人来,记得一次玩耍,一不小心弄破了手指头,一个人悄悄地用棉花抹上血,藏进了墙缝里,还觉得很神秘,盼望着有一天会蹦出个猴子或小人来,谁知,这事竟然被忘记啦,直到有一天突然想起来,直奔砖缝而去,那团棉花早已变成黑色的泥团,抠出来,怔怔地愣了半天,想不清楚那个地方出了差错。

县城的电影院,经常会扔出些废弃的胶片,小伙伴们捡来,对着阳光看,记得有些片子是奇袭白虎团的镜头,能看到战士们身披白色斗篷,英姿飒爽的场景,晚上,一个小伙伴从家里找出一盏马灯,我们将胶片放在马灯前边,对着一面墙投影,不断调整位置,墙上竟然有了隐隐约约的人影,我们几个人很兴奋,觉得自己也会放电影啦,遗憾的是没有声音,那个时候,我心里竟生出长大后去放电影的想法,还能看好多好多的战斗片,这该是多么快意的人生啊。一些废胶片,引发出我的许多憧憬,至今我都没有忘记,靠着墙角,看着模糊的人影,几个小伙伴被映红的笑脸,我们没有忧愁,感觉玩耍的快乐。记得,那天回的很晚,累的竟然在床上“画了地图”,很尴尬。

无忧无虑的童年如同一把扬沙,随风飘去,但童年的美好回忆却深深印在脑海,长大成人意味着失去天真,意味着复杂,在种种利益漩涡中,我们慢慢在“城府”中老去,但即使贵为皇帝,富有四海,比起无忧无虑的童年,一文不值。可惜,人生是一段不能重复的旅行,但愿童趣能成为我们艰难困苦时的镇痛剂。

回忆童年,想起童趣,不觉青涩,犹如尝蜜。

那些年的暑假

文/黄桐菜

人生最无忧无虑的时候当属孩童,孩童最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定是暑假。

和学生打交道是一件劳心劳力非常磨人的事情,当这种日子日积月累到不堪重负的时候,便非常想念放假,尤其是50多天的长长的暑假。当暑假真正来到,睡够了瞌睡,放懒了心情,甚至访遍了亲友,及至玩厌了娱乐,猛然间便有了失落。原来,暑假于自己仅仅只是一种身体的放松,内心却早已失去了期盼的快乐。于是,分外想念那些年曾经度过的暑假。

儿时,我在乡下上小学。一放暑假,真正的欢乐也便开始了。

早晨,在大人的催促下,我们一帮小孩趁着早晨的凉快到草甸子上放牛,草甸子便成为我们游乐的牧场。淘气的男孩子把牛儿当做战马,在草地上狂奔。听话的孩子则在草地上翻跟斗,斗鸡。更有一部分家伙趴在河边钓虾,抓螃蟹。总之,各有各的事做,各有各的乐趣。

在学校里受够了约束,猛一放松,心便野了,早将大人的千叮咛万嘱咐抛之脑后。胆大的家伙领着一帮小跟屁虫跑到湖里摘莲蓬,牛儿便放任不管。待到摘回莲蓬,吵吵嚷嚷着分光吃尽,方发觉牛儿窜进了稻田,提拎着裤腿卷儿飞奔驱赶。

待到太阳灼热,牛也肚皮鼓胀,小伙伴们便背起草帽,骑上牛背,任牛儿慢慢吞吞踱着方步载自己回家。自然,谎是要撒的。若果真要遇见稻田主人找上门,只怪自己运气不好,屁股少不得要挨一顿揍。自己做了错事,理所当然接受惩罚,怨不得谁,谁让自己不长记性呢?

吃过午饭,大人们要午睡,养好精神再劳作。小家伙们可没有那么多瞌睡,强行按在竹床上,那一定会辗转反侧搅得大人不能安神。如果不睡,小家伙又肯定不得消停,几个一群凑在一起玩闹,那一定会连老鼠都吵搬家。大人一般的做法是,哪里好玩滚哪里,莫在家里闹腾。于是,小伙伴们便邀三约四拉帮结伙找自己的乐子。

那时,小朋友们最安静的乐子就数荡秋千。乡村人家,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树。随便拿根绳找两棵树分别一绑,然后在中间搁块小板凳,便可以在浓荫下悠闲晃荡了。只不过,闲不住的小朋友们在三两次的晃荡之后便腻烦了,吵吵闹闹着一窝蜂去粘知了。

虽说农家小孩野,其实他们也有良好的纪律性和合作精神。比如做粘知了的工具,长竹竿、塑料袋、细铁丝、麻绳这些零头碎脑的玩意都是小家伙们从各自家里拼凑出来的,真正是各尽所能。特别在粘知了的过程中,别看七八上十个小孩,一到发现知了的时候,便集体闭嘴,蹑手蹑脚靠近树干,丝毫没有响动。在凝神屏气看着头儿网住知了之后才敢欢呼雀跃。知了估计是世界上最呆傻的家伙,一旦被塑料袋网住,只顾拼命往上飞,不懂得迂回曲折,结果在塑料网袋中越挣越没希望,很快便成为小伙伴们玻璃瓶中的玩物。

乡村里树木众多,浓荫蔽日。但,毕竟是在夏日,尤其是午间最炎热的时候,这样的捕蝉方式,少不得炙烤灼烫。小伙伴们却沉醉其间,兴致盎然。换在当下,只怕很多小朋友一出门便中暑躺倒。不知是那时整体的气温偏低,还是农村的孩子命贱,反正,我在其中活得欢蹦乱跳,从没见哪个小孩因天气热而出什么毛病,只不过晒得黝黑一些,汗流得多一些而已。反过来,若果哪个小孩因为怕热而不敢出门,那他一定会成为小朋友们口中的笑柄,在伙伴们眼中抬不起头。

粘过知了,身上汗流浃背,小伙伴们最想做的事情当然是游泳了。游泳可以说是暑假里最大的乐事。

老家地处湖乡,四分地六分水,到处都是游泳的好地方。村前的张家港湖就最适合小家伙们游泳,几乎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型游泳池,岸边有一块大约1亩见方的浅水区,水深只及大人腰部,小孩游泳再合适不过了。

放了知了,大家雀跃着奔向张家港湖。

跑得快的家伙连衣服都不脱,直接就跳下了湖。其他的小伙伴,或者身着裤衩,或者光着屁股蛋子,前呼后拥一起下了水。顷刻间,水花飞溅,嬉笑打闹混成一片。年纪稍大的小伙伴在这里如鱼得水,忽而跳水,忽而扎猛子,又忽然间故意使坏,拖了胆小的家伙往深水区游走,自然吓得对方不停大呼"救命"并以喊爷爷的方式获得脱身。不过,这样的恶作剧是有分寸的,最多也不过是惹得胆小的家伙惊慌失措呛两口水而已。

更多的时候,不会游泳的小伙伴都是呆在水里,匍匐在岸边,偶尔漂在水上用脚使劲打两下水花,双手却牢牢抓住岸边的荒草。胆小的伙伴则站在水里试探着一小步一小步往深水处挪,一旦水没过胸部,稍一感觉要浮起来,迅疾掉头朝岸边使劲扑腾。那些会游泳的家伙们则畅快地自由穿梭,一不小心便故意地游到深水区,还得意地朝岸边的旱鸭子们挥手,那得意劲仿佛泳池里的冠军一样,显摆得让岸上不敢下水的小朋友直咽唾沫。

小伙伴们虽说人多,但从没发生溺水的伤亡事故。他们并不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却也不会轻易拿生命去冒险。更难得的是,大家很会互相照应。那些不敢下水的伙伴以及女孩子们在岸上照看衣物,同时时刻警惕着大家是否越过了浅水区。相处久了,会不会游泳,大家互相都十分了解。尤其是那些会游泳的,对于在浅水区还没有学会游泳的小家伙,他们是断断不会让他们越雷池半步的。这一点,没有谁分工,也没有谁作出硬性规定,反正只要大家集体游泳,这样的做法似乎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特殊规定,而且大家都格外遵守。

有时我想,生活中有很多规定本身是十分科学和符合逻辑的,但人们往往会固执地持怀疑态度,逆反着非要去尝试颠覆它,其结果往往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而从儿时的游泳中,我似乎更加确信:只有来源于生活中的规矩才是最合理也最有约束力的。

游累了后,大朋友们便邀约着将所有的小朋友从湖里赶上岸,将湿衣裤拧干,铺在草地上,人呆在阴凉处。待衣服晒干,然后意兴盎然地回家。

其实,在游泳的问题上,大人们也很矛盾。不过,只要是跟着会游泳的大孩子,并且大家相跟着,也就叮嘱一番了事。大人们忙得很,再说了,总不能把长脚的家伙拴在裤腰带上吧。最可怜的就是那些独子宝贝,一旦被大人觉察,回家在腿上一挠,立马从指印上就能辨出真相,吃一顿打骂是无论如何也错不掉的。

吃过晚饭,小伙伴们的夜晚便来得特别早也特别快。疯了一整天,该是歇息的时候了。在竹床阵的嬉闹声中,在数星星的模糊呓语里,在萤火虫忽明忽暗的灯影下,早早进入了梦乡。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夏天昼长夜短,暑假的日子应该是漫长的。但,孩提时却永远觉得夏天太短,还没有琢磨出味道,甚至都没有玩够,暑假就快要结束了,慌慌忙忙地赶紧做暑假作业,这才想起还有太多的正经事都没有做呢。

及至后来上中学和大学,我便再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暑假。

现在,我的孩子也开始了她的暑假。不过,她的暑假可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早晨要上奥数和英语补习班,下午接着学钢琴和舞蹈,晚上还得完成老师布置的似乎老也做不完的暑假作业。当我向她谈起我儿时的暑假时,她睁大疑问的双眼,"真的吗?"……

我不想孩子过分的失落,因为我无法让自己的孩子脱离她现在的生活。所以,我只能说,那是从前。

暑假还没过完,日子还是照样的忙忙碌碌。只是在闲暇的时候,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那些年的暑假,啊……

童年的月亮

文/胡天曙

小时候的月亮,很大很圆,是从山岭上爬出来的,是从山涧里洗出来的。

月亮清澈盈丽,朗照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悄悄地吟唱童年快乐的歌谣。

那时没有电视,电影是个奢侈品,数日,甚至一个月方可享受一回。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枯燥乏味,娱乐项目少得可怜,我们只能以游戏的形式消遣童年,在游戏中释放欢乐。

有月亮的夜晚,是小伙伴最快乐的时候。薄雾时分,小伙伴已经约好,今晚要搞个游戏,快活快活一番。游戏是捉迷藏的,名为“看狗寨”。游戏开始了,我们先以猜拳决定输嬴, 以“剪刀、石头、布”为猜拳方式。阿秀输了,看守树桩,余者迅速散开。阿秀守着树桩,一边去捉对手,又不能离树桩太远,以防对手偷袭。若捉到对手,就可以替换自己守树桩了。小伙伴快乐地跑来跑去,你追我跑,你回我来,大家嘻嘻哈哈,快乐地玩着。游戏时,有的小伙伴防被捉,急走时撞到墙上,或碰在椰子树上,令人哈哈大笑。玩着,笑着,突听“啊呀”一声,只见阿光捂着额头,鲜血直流,蹲于地,呜呜直哭。事因原来如此,阿光为了隐蔽,躲到床底,被生崽的母狗咬了。游戏停了,只见阿秀跑回家,拿来一点黑糊糊的东西,这是水缸底的苔藓,可止血。阿光被小伙伴扶回家,***妈大骂一番。日后,小伙伴玩“看狗寨”游戏时,总是小心一些,以防发生意外。

童年的快乐如春草,连绵不断,“野火烧不尽”越长越茂;似春天里的夜空,快乐的星星,数也数不完。

白天,小伙伴们玩“日”字游戏。玩此游戏时,先在地上画出“日”字图,图形呈阶梯形,中间为横形大“日”字,顶部为圆形。游戏开始,跳者先以石子或碎瓦片投标,以第一级开始 ,逐渐进局,先跳完者为胜。跳者屈起左腿,右腿起跳,越过中标有石子或碎瓦片的一格,阶梯上进,若有踩线,则视为败出。此种游戏锻炼了人的弹跳能力,提高身体素质。

一种游戏是“打狗棍”。参赛者先备好长短棍,一根长棍,有半米长,一根短棍,约一公分长。先赛者屈起左腿,以长棍击打短棍,短棍飞去,横斜落地,而后以长棍量分,多分者胜。此种游戏,可锻炼臂力,亦带来一定的乐趣,满足小孩的好胜心理。

有时,小伙伴会到小水库里游泳,打水仗或跳水比赛,和村里小妹妹玩过家家。游戏让我们活得快乐,活得充实。

且说,最有趣的游戏是“打仗”。武器是木头,或用油棕枝斩成的步枪和驳壳枪。木制武器仿真度高,令人喜爱,抗在肩上,握在手中,可威风呢。打仗可两人或多人组成。“战斗”开始,“解放军”队和“国民党”团进行膺战。“哒,哒,哒”“轰,轰,轰”“步枪”声“手雷弹”声四起,双方激战“惨烈” 互有“伤亡”。不久,这些“伤亡”的士兵活过来,又继续参加战斗了。“巷战”更是精彩,你看,阿秀紧追阿育,在拐弯处,只见阿秀的木头手枪“叭”的一声,阿育就被枪弹“击中”了,仰卧于地,命归西天。不久,阿育又复活过来,追击阿秀。阿秀被追急了,就跑回家睡觉去了。此游戏,是模仿电影战斗片的,场景逼真,小伙伴们模仿得惟妙惟肖,玩得酣畅淋漓 ,忘乎所以。

童年的欢乐如山坡野花,无拦无遮,粲然开放。

童年的欢乐像林中小鸟,叽叽喳喳,笑意盎然。

童年的欢乐似山间小溪,叮叮咚咚,勇往向前。

今夜,明月初升,晶亮莹然,清辉盈地。往事如昨,萦绕心头。岁月如流,带走的是时光,留下的是绵绵不断的思恋。

有月亮的夜晚,让人思绪万千,遐想邈远。童年的趣事,令人记忆犹新。

哦,童年的月亮莹新如初,童年的月夜是我们快乐的天堂!

小脚丫时的年

文/撮哥

小脚丫时的年,像一页页的线装书,没串着,散落在乡间的各个角落里,却从不曾消失,记忆将它收藏,装订成册,用绫绸裹紧,如今过年时,常被拿出来,用节庆的火热烘一烘,晒一晒。

小时候,年密密地缝在新衣裳的针线里。年关的头一阵,家里总要请裁缝师傅过来,母亲领着我们兄弟姐妹们站到师傅跟前,师傅拿一段软布尺,在我们身上丈来量去,心里特喜欢师傅这把软尺。量完了,师傅不会忙着坐下来,会和母亲隔着摊开布匹的台桌,站着说会话,边说边在布料上比划。小孩子长身体的快慢,她们得商量商量,合计合计新衣留多少余地,过年能穿,今后几年内还能穿。

新衣服做成了,未到时候不能穿,母亲藏得严严实实的,让等待的心怦怦直跳。腊月廿九的晚上,母亲会把新衣和新棉鞋放在床头,让你看着安心地睡个囫囵觉;新衣服实在太诱人了,半夜三更假装起来撒泡尿,钻进被子前把衣服抱上,放下,又抱上,又放下。大年三十的清晨,谁家抢早的喜庆爆竹才响起,早己圆瞪眼睛的我,飞快地坐起穿“新”,清早洗脸会撅起屁股,用指尖捏住毛巾往脸上涂抹,生怕弄湿了袖口和前襟,走路脚步轻巧了也慢了,怕沾了灰。寒冬腊月,冷的很,冷倒是没人在乎,就怕下雨下雪,穿了“新”不好出门“秀”。碰上天晴,敢忙去找小伙伴们,脸上比阳光还灿烂。不是十分清晰了,记得母亲过年几乎没有新衣,无非是穿一套“油饼(指补丁)”少几个的衣服,比平常浆洗得更干净些,那时不懂,以为母亲不爱新衣,天下哪有女人不爱美啊?现在想来,眼眶湿半晌。

小时候的年炸响在爆仗里。年三十的下午,新装大都不会穿上,担心玩爆竹烧起眼洞,那会哭鼻子到又有新衣时,正月初,还要穿去走亲戚。母亲照例会为我们备一些“二五编”,家里还有“长鞭子”,吃年饭时放,放鞭炮,是母亲给我们的一件事,那时不懂长鞭点燃后噼里啪啦地燃尽,寓意好福气,捧着耳朵斜视着引信吐着火舌,希望它自动断了燃点,好让自己捡过来,一个一个地拆散开装进荷包里。大凡爆竹都是红皮的,倘若有几个绿皮的蓝皮的,那就像捡了金元宝,喜出望外,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时,都只在手中露出半节儿,好像怕被他夺去似的。

村口的泥地坪是玩爆竹的最好去处,小伙伴相互比试,把炮插在泥地里,看谁的炮威力大,泥口子炸得大、炸得深。炸完泥土又到水塘边比试炸水浪,炸水浪是技术活也是胆量活,刚点着忙往水中丢,炮触到水,引信就被浇没,沉入水中无声无息,泛不起半圈涟漪,这是胆量小、火候掌握不好的,那会引来一片“嘲”;炫耀胆量大的,要第引进烧到炮口子了才丢,往往在空中就炸了,有时还捏在手指上就炸了,震得母指和食指灼灼地痛,那会引来胆量小的更开心的笑;只有水中一声闷响,翻起浑浊晕影的,才会引来啧啧的赞。就这样,在看似普普通通的练胆中,放飞心情,放飞梦想,学着长大,学会成长。

小时候,年摇曳在灯笼的烛光里。表哥是扎灯笼的巧匠,他扎的灯笼特有型不说,那灯罩四面画上五颜六色的花鸟虫鱼、故事人物,我能从小伙伴发呆的眼神里,读出惊讶,也能读出一丝贪婪。放下年夜饭的筷子,腆着饱饱的肚子,从衣柜顶上取下灯笼,小心奕奕点亮,斜挎清空了的书包便出门,同一个屋场的小伙伴会串在一起挨门逐户辞年,敲开门大家不约而同地高喊:“辞年咯,恭喜您家过热闹年咯!”门开处,主人家照例会有人端了盘子笑脸相迎:“欢迎欢迎。”那时谁家都不宽裕,日子都紧巴巴的,有的人家一年干到头还是“超支户”,但小孩子来辞年的东西都会预备的,小孩子们上门送“恭喜”,这是好兆头,倘若落下一户没有去,这家的大人会在串门拜年时跟辞年的小孩子家大人说气话,说是嫌了他家穷,小伙伴出门前,大人就会叮咛:“别拉人家啊!”于是乎,幼小的心灵里便多了道平等待人的符语。

辞年辞来的东西大多是炒蚕豆、红薯块、糍粑,回到家,吹熄灯笼,便立马腾空一个抽屉,把“丰收”装进去。碰上家境好一点又有家人在山外的城里工作的,会分发到发饼和硬梆梆的纸包糖,那好过了这年代的进口食品,总是舍不得吃,想它了就拉开一丝抽屉口,俯上去闻一闻香味,实在馋不过,就拿出来,舌尖轻轻舔一舔,赶快又包上放进去,好一阵嘴还在咂吧,最后一粒糖,捂得多久,年的喜悦就能留多久。

小时候,年燃旺在家人守岁的柴火殷红里。乡里人家都有一间屋,屋子的夯土地面,砌上凹进去的池子,那是用来烧茶煮饭的火塘,炊烟从这里生成,平静的乡间生活小调,和了饭香从烟囱里溜出来,散逸空中。守岁是过年最重要的节目,一家人围住火塘拉家常,拈乐呵呵的事回忆,笑话逝去年华里的“糗事”,话里话外潜藏着为人处事的门道儿,让你去体会,去揣摩,去接纳,去实践;合计合计来年家中的大事儿,让家庭成员充满憧憬,期待花开,脸烤得红红的,心里美得甜津津的,时间的滴漏在响,家常话拉个不停。这一晚不到凌晨转钟,母亲不会催促我们去睡觉,那怕我们辞年回来,累了,歪躺在椅子上充瞌睡,母亲也只是静悄悄地看着,提防我们栽到火塘里,似乎新年的脚步响起时,真有天公送福,要让我们的小手自己接住。直到此起彼伏的炮竹声浪归还夜晚的寂静,才会坐上通往梦乡的火车。母亲起身前,将树蔸燃尽后的灰土把火种盖好,待早上扒开,仍然红旺,这一团幸福的火种延烧到来年,这也是一种年俗。

小脚丫时的年,是简单的,但快乐却是水灵灵的清亮亮的;小时候的年,是节俭的,但幸福却是软绵绵的香酥酥的;多年以来,还在释放着能量,回味还是那么甘美 。

拧柳笛儿

文/东黎

山野变暖,早春的风笑爽爽地吹来,万物便有了生机。

迎春花报道了春讯,小溪流冲碎冰花嬉闹着奔来。草尖儿脆嫩嫩地捧着露珠儿,大地鲜亮亮地做着春梦。今年的春似乎来得早一些,不经意间,岸边的垂柳便有了笑意,柳丝上挂满了密密匝匝的鹅黄珍珠儿。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春天里,柳是极具诗情的。在画意诗情里,我总会想起乡间的柳林和童年悠远的柳笛儿,心里流淌着乡村的质朴和童年无尽的欢乐。

村子东面有一条小河,岸上有一片柳树林。春来时,柳枝飞舞,身姿婀娜。星期天或下午放学,我和小伙伴挎上篓子,带上镰刀,成群结队地去地里挖野菜。这个时候,我们总会跑进柳树林,在那里疯玩上一阵子。

扔下背篓,三五成群地爬上柳树,或蹲在树杈上,颤颤悠悠地摇晃枝条,或与邻树上的同伙取笑逗乐,那样子可爱极了。胆小的女孩不敢爬树,便取个长杆煞有介事地直捣我们的小脚丫,然后“咯咯”地笑出声来。柳林里,小伙伴们尽兴地玩耍,又总能玩出花样来。

编柳帽是我们最爱做的事。取一根折下来的柳条,绕自己的脑袋编一个圈,再麻花状地缠绕数根,然后在圆环上横七竖八插满枝条。或直立,或斜飞,或下垂,很随意的样子。丰满的柳条盖住了脑袋,柳帽也就编好了。我和小伙伴小英雄似的戴上它,在柳林里威风地跑上一阵子,相互追赶嬉闹,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小伙伴们戴着柳帽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在柳林里漾开来。

在乡间,春风吹来的时候,孩子们总是要吹柳笛儿的。河边的柳丝开始泛绿,上面的柳芽儿一个个都嘟起了小嘴,星星点点地挂满了柳枝,掰开一个,里面是一脉水汪汪的绿,当毛绒绒的柳芽儿变成了细长如眉的叶片,乡间就有清亮亮的柳笛声吹响了。

柳笛儿又叫柳哨儿,做柳笛儿是快乐而有趣的。取来细柔的柳条儿,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切成一段,捏住枝条两头,向相反方向轻轻拧动,反复揉捏,柳皮就会在柳骨上滑动,与柳骨慢慢分离。等柳皮全拧动了,用嘴咬住柳条儿一端,缓缓抽出光滑的柳骨,手里便留下了软软的柳皮管。然后,把柳皮管的一端捏扁,刮去约一厘米的青皮,露出鹅黄的内皮,这样柳笛儿就做好了。做柳笛儿看似简单,我却总做不好。华哥做得娴熟,做出的柳笛儿灵巧又动听。我老缠着他帮我去做,他总是俏皮地躲我一会儿,再动手给我帮忙。一个个柳笛儿做成了,我和小伙伴就含在嘴里使劲吹,柳林里便想起了清脆悠扬的柳笛声。

春到了,我总怀念乡间那悠远的柳笛儿。它吹响了春天,吹亮了春色,吹软了童年,更吹出了乡间的质朴与纯净。

童趣里的陀螺

文/沙子鹰

把陀螺握在手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不同的技巧决定抛向空中的高度,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坠落于地面后陀螺是否依然在转动着。

有艺高胆大的小伙伴能把陀螺抛出几米高,坠落于地面时已被旋晕得九死一生,眼看着就要倒下了。下去,陀螺仿佛喝了还魂汤似的,立马旋稳住了,继而活灵灵地转悠起来,在皮鞭不断的抽打下,旋转得更稳更快更乐乎。刚开始还可以数着陀螺旋转的次数,瞬间你的眼睛就看不过来了。

在小学那幢俄罗斯风格校室建筑后的大土台上,有二三十个陀螺愉快地旋转在上面。我和小伙伴们抽打着旋转的陀螺,用布条绳、细麻绳或柳条做鞭,抽打着无数旋于土台上的陀螺。童年就这么快乐地旋转在秋阳的蝉声里。大土台子前种满了苦楝树,几团荫凉的云朵随风在地面的灰尘中摇晃着。我们玩累了就跳下大土台,围着苦楝树躺下,苦楝树则将大团大团的荫凉盖到我们身上。大家伙吹着牛,嘻笑着直到呼呼睡去……

春草生,放风筝,秋草落,抽陀螺。在小镇,在那长流的五岔河畔的家乡小镇,小伙伴们抽陀螺抽出了令大人们谓之佩服的花样和无比欢乐的童年时光。那时的主街就是现在的红军街,它的前身是一条近一里路的明清古楼街。中间铺有青石板路,从北街一直沿至南头。

我们所抽的陀螺大部分是找女伢子木香用小乐西换来的。木香的爸爸闲暇之余,给木香做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陀螺,我用半把盐碗豆就可换两个陀螺。我们常以薛家巷为中心,薛家巷以南的土地爷叫迪昌和,以北的土地爷叫龙王堂,我们分南北对攻,像美国的南北战争般谋划对攻,两队人马以茶楼的狮坐线为界。每人至少旋赶着两个陀螺,拼命抽打自己阵营的陀螺向“敌”方阵营猛攻。在一片混战的尖叫声中,这场对攻战没有谁输谁赢,每个人的小腿上都有红红的鞭打痕迹。女伢子们则在旁边以一幅不可理解的表情,瞪着大眼睛观战。

把陀螺抽打出的那些花样,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是带有艺术天份的。那里的男孩子,不会抽打几下陀螺是不可思议的事。能把陀螺爬徒坡,更有甚者能徒手不用任何鞭子发动陀螺,从茶楼二楼顺着木楼梯慢慢赶下来。顶尖高手只有两位,那就是二体和汉舟。他们可以徒手高空发动陀螺,可以将陀螺沿小镇茶社的木板一楼向二楼挺进。三十多级木板梯,陀螺始终没有停止也没有多跳几级木梯的差错。

不久前,听说有人制造出一个上吨重的特大陀螺,能玩转这种超级陀螺的人,想必童年玩陀螺的本事比我们那时更大些。玩陀螺是一桩好事,但愿有更多的人加入玩陀螺的游戏中来。当陀螺转动,你会全身心地投入这刚柔并济旋转着的陀螺上,这投入的姿态是世界上最优雅的有氧舞蹈。挥鞭追逐着阳光,追逐着风和街景,追逐着永恒的童心和童趣。

月儿如钩

夜色弥漫,倦鸟归巢,风轻云淡,月儿如钩……

一条湾湾的小溪,不知厌倦,静静地流淌。溪的东西两岸,各有一村,东坑村和西坑村。东西坑俩村的直线距离大约一百多米,只因中间隔着一条小溪,俩村之间的来往,要到小溪下游三百多米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古老的小石桥,来往俩村之间的路程也需要二十多分钟。

小溪的水清澈见底,水虽不算深,但水流很急。溪面宽不足十米,溪两岸小草青青。小时候,我和一群小伙伴常会在溪边放牛,看溪中的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那鱼儿挑逗似的恣意在我们面前炫弄,那股诱人的滋味,叫人欲罢不能。溪中的野鸭可就最为无辜了,只要见到它们露面,小伙伴们便会争抢着用小石子去掷击它们,若能击中,便少不了伙伴们的一阵夸赞。

小芳是我在溪边放牛时认识的一女孩,我住在东坑村,小芳是西坑村人。小芳是个活泼可爱,勤劳善良的女孩。我和小伙伴常常在溪边放牛,而她每天都会在溪对岸洗衣服。小伙伴们便会用小石头抛入水中,让溅起的水花肆意打湿她的衣裳,小芳很无助又无奈。我极力的阻止小伙伴们的恶意作为,我不忍心看她可怜兮兮的样子,让我心生怜悯。

小芳家有六口人,父母都是憨厚老实地农民,她是家中的老大,她家有三朵金花,最小的弟弟年仅一岁。她村子里的小男生常常会欺负她,那天,小芳来溪边洗衣服,西坑村的几个小男生正在溪边放牛。他们见小芳来了,便跑过去挡住她,不让她在溪边洗衣服,还振振有词地说她在溪边洗衣服会惊扰他们的牛儿吃草。小芳不答应,他们便抢着她的衣服乱抛在空中,小芳被他们弄哭了。

西坑村的那些小男生也太可恶了,我冲他们喊道:不许你们欺负我的朋友。由于隔着一条小溪,那些小男生也不把我的话当回事,我又喊道:如果你们最不把她的衣服放下,我可要揍人了。因为我这边放牛的小伙伴们比那几个小男生多了多,隔着溪那些小男生也不示弱,齐叫道:有胆儿你过来呀,谁怕谁!太可气了,竟然不把我的话放在心中。我邀着小伙伴们向西坑村冲去,那几个小男生见我们人多,丢下小芳的衣服,各自跑开了。

有一回,小芳在溪对岸冲我们喊道:我这有两粒糖,你们谁要,谁先到我这边来就给谁吃!小伙伴们听小芳说完,纷纷沿着溪下游跑去,只有我仍然站在岸边,小芳对我说:“你不喜欢糖吗?”我微微一笑,牵着牛儿,让牛儿趟入溪中,我趴在牛背上赶着牛儿朝溪对岸游去。不到五分钟,我骑着牛儿便游到了小芳的岸边。小芳惊坏了,她说:“这多危险呀!”

从小芳手中接过糖粒,我分给她一粒,我们坐在溪边说笑着等伙伴们从溪下游的小石桥上跑过来。糖粒吃完了,小伙伴们也一个个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他们见我与小芳坐在一起,有些茫然,我指了指正在溪边吃草的大水牛,伙伴们才恍然大悟。

小芳见伙伴们个个精疲力尽又略显失望地样子,她起身跑回家中,从家里悄悄偷出五粒糖,分给那些跑过来的小伙伴。伙伴们很开心,我们和小芳在溪边欢快地嬉闹着。回去的时候,伙伴们个个蹦跳着飞快地朝小石桥跑去,只剩下我一人牵着大水牛,慢悠悠地落在了后头。

小溪久经沧桑,依然如故。而我们儿时的好伙伴,已各奔前程,各分东西。如今,在东坑村与西坑村直线距离的溪面上,已筑成一座坚固的钢筋水泥桥。小溪下游三百多米处的那座古老小石桥,已深深地嵌入脑海深处,化作一道孤独的风景,美丽的永恒!

夜色清幽,云雾飘渺,繁星点点,月儿如钩,映照在溪面上。把那串悠悠的岁月挂在弯弯的月钩上,沉入溪中,是否能钓回那段温馨的记忆和快乐的童年!

捡鞭炮

文/刘卫

小时,每年春节期间,县城几个燃放鞭炮的节点是男孩的盛事。我们捂着耳朵,在鞭炮屑里翻找,总能寻到漏网之鱼,然后在街头巷口等处放着玩。为节日添喜,延长着年味。

虽然那会儿我们不差钱,父母或多或少给了点,但小伙伴们仍乐此不疲。一来花自己有限的压岁钱,有些舍不得;二来通过劳动,更有获得感。

多次历练,我们总结出几个峰值期。一是除夕“接年”,时钟在敲响十二点的那一刻,各家各户伸出长竹竿,比谁家的鞭炮放得响,时间长。啪啪啪,咚咚咚,间或穿插着“轰隆”巨响,此起彼伏,喜气冲天。天空映照得通红,浓烈的硝烟味飘荡起。此时,年的气氛烘托到顶点。等硝烟刚散,我和弟弟打着手电筒,迫不及待地冲过去,能捡到不少“战利品”。也能看到不少提着灯笼,打着手电筒找宝贝的小伙伴。如果谁捡到一只大鞭炮,众人会发出一阵尖叫,满眼羡慕。

再一个节点是正月初一开始拜年时,一些大户人家特别“好客”,燃放五百响或一千响的鞭炮迎贵客。此时,我们在家境殷实的门口守株待兔。响声刚止,就会涌上来一大群小伙伴。彼时人多“货”少,竞争激烈,也只能为捡漏遗失补缺。

最后的高峰期是初八开门时,为图吉利,新年里大发,街头的商户和单位竞相燃放鞭炮。有的店主豪爽,燃放一万响的鞭炮,这里面藏着许多没放好的鞭炮,甚至还有大家伙。鞭炮声就是在召唤。商家也乐见此情景,藉此招徕了人气。大人牵着孩子,躲得远远的;旁观的人群,捂耳拍手叫好,演奏着春节收尾的欢乐颂曲。

捡回来的鞭炮,被男孩子视为春节期间最好的玩物。认真清理,把没引线的鞭炮挑出来,扔掉,再把溅了雪水的鞭炮在炉子上翻烤,确保不是“哑炮”,免遭其他小伙伴嗤笑。那时火柴点燃鞭炮显得太奢侈,有人偷出奶奶的细香棍,随用随点。

我们玩到极致:有的把鞭炮绑在木头鸭子玩具身上,放进盛满水的盆里,齐齐点燃,木鸭被驱使向前,甚至翻滚,引得围观的小伙伴大声喝彩;有的放进空纸盒里,点燃后,一声闷响,盒盖炸上了“天”。开学后,把自己珍藏的大鞭炮带到学校。放在操场地上,由身手敏捷的体育老师集中点燃,消除了小同学燃放时的安全隐患。伴随着“冲天炮”的声声巨响,女同学吓得捂起耳朵,发出快乐的尖叫声。师生们年兴未了,简短的开学典礼过后,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教学中。

那时燃放捡来的鞭炮有些“江湖上的规矩”:不能对老人放,虽然小鞭炮响声轻,但是还是有可能吓出心脏病;不能对幼童放;也不能对男性中年人放,一旦惹上火,追上来,弄不好会挨揍。再就是放冲天炮要找旷野地方,而且得有大哥哥或叔叔陪同。所以,我们专盯那些上、放学的高年级女孩子,还有中年妇女,冷不丁在身边丢只“炸弹”。一时间,她们吓得花容失色,尖声责怪,或招致老嫂子的一顿臭骂:“谁家的孩子,这么淘?逮住你,让你娘好好地管教管教。大过年的,欠扁哦!”我们早跑得无踪无影,笑得透不过气来。

文/戴烁滟

有一个女孩,她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一个挺高的鼻梁,一个不大也不小的嘴巴,两个突兀的门牙,一个红扑扑的脸蛋……她衣着朴素,同学们老是笑话她“老土”。她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我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还曾经获得过期末全级第一的好成绩,她是谁?你们猜猜!

她有着男孩一样的性格:不爱哭,不娇气,不怕疼。她经常去运动,做什么都要坚持到底。她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倔!

记得有一次,她和她的妈妈一起去参加茂名市第二届全民健身徒步节。刚开始,她和小伙伴们踏着轻快的步伐,哼着欢快的歌谣,不知疲惫为何物……她的妈妈气喘吁吁地在她的后面喊:“别走那么快,还有十几公里,到时就走不动了!”等来的却是她倔强、坚定、有力的声音:“我能行!我现在走得快,接下路一样走得很快,而且比现在走得更快!”她的妈妈只好把劝告她的话活生生地吞了回去。没过多久她的小伙伴们开始觉得筋疲力尽,上气不接下气了,都嚷着要坐车去下一个补给点休息一会再上路,可是她就不愿上车,她觉得这样没有任何意义,也称不上“徒步”。其他小伙伴见她不肯上车,只好自己先上车了……没过多久,她已经快走到了终点,她的爸爸却怕她累坏了,便专程驾车来想送她回家。她心里却一直有个信念——不到终点誓不罢休!坚持不肯坐爸爸的车,爸爸生气了,觉得她不听话,可是她仍然在倔强地走着……

她到底是谁?嘘,悄悄告诉你:她就是我!看到这篇文章后,你喜欢上我了吗?我愿意和你交朋友,结下天长地久的友谊!

飞翔的青春

文/陈金涛

丽水,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地势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被誉为“浙江绿谷”。那天,我和小伙伴们相约前往,去探寻那如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凌晨5点准时集合,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了山顶。这时小伙伴们都惊呼起来,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不可思议的美景,微微泛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绿意盎然的幽谷里云海浮动,更妙的是这一切的画面又倒映在湖水中,真实与幻境的交融,犹如置身于那人间仙境。在兴奋和等待的过程中,便诞生了这幅作品《浙中秘境——飞翔的青春》。

旅行中大家都想得到一张富有意义并且能记录当时情景的照片。日出的那个时段总是很短暂的,在太阳即将升起之前,我让小伙伴们事先在水池边站成一排,尝试着各种生动有趣又整齐划一的动作,当太阳露出山头,光芒万丈地照耀着大地之时,我便迅速地按下了快门……飘动的云彩、起伏的云海倒映在湖水中和小伙伴们修长的影子相映成趣,那一刻我被眼前这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深深地打动了。

我们都知道,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天时地利人和也必不可少。在完成这幅作品之前,我自己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以往的拍摄经验,为拍摄这次日出我准备了一个14-24超广角镜头和一个70-200长焦镜头。为了表现出当时的环境,人物、天空、云海、水面、倒影等,我选择用14mm焦段进行拍摄,记录下小伙伴们自由飞翔的同时,环境表现得更有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感谢摄影带给我们美妙的画面,用心去发现、耐心去等待,一幅好的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这些。让我们带着“摄影眼”一起去寻觅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景吧。

童年童趣

文/水心

晚饭后,我陪着儿子在小区外的沙堆边玩儿,看着儿子与几个小朋友一起开心的在沙堆上做着游戏,其中一个小女孩冲着我儿子喊着“‘老公’披萨做好了,快来吃吧!……”这样的情景与话语,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记忆的片段如电影历历在目……

入学前,我生活在农村,那时妈妈在本村教书,爸爸每天去县城上班,哥哥已经上了学,大人们各忙各的,我几乎成了没人管的孩子,每天和小伙伴们上树爬墙串房顶,妈妈下班回家后,住我家房后的那个拄着拐棍的老奶奶总是来向我妈妈告我的状“你好好说说你家丫头,她又和那几个小孩儿上我家房顶了,多危险……”于是,我又会迎来爸爸妈妈的责罚。那时的我受了责罚,心里自是不平,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中午趁她做饭时,偷偷的堵她家的烟筒(烟筒不在房顶,是露在墙外的)。堵完,我们撒腿跑开了,于是引来一阵阵喊骂声……

80年代的农村,不是家家有电视,也不像现在这样天天有电,没电的夜晚,我们就坐在自家大门口,听大人们给我们讲故事或是猜谜语,奶奶给我们讲《少年英雄放牛郎王二小》《雷锋的故事》《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还记得一个婶子讲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边住着一个白胖子……”尽管是没电的夜晚,但是我们依然是快乐的、明朗的。

有时候小伙伴跟着父母去地里,我也跟着去,地不远处有座小山,那是我们的另一个乐园。小山不高,因为外形像兔子,起名“兔儿山”,上到山顶,就像滑滑梯一样,往下出溜,来回几次,裤子上就会磨出好多窟窿,回到家里又是一顿批评。

那时冬天村子里家家生煤火,看到那个经常向我们妈妈告状的老奶奶一个人过,趁她不在家时,我们几个小伙伴时常把自家的煤球用簸箕给她端过去……

忘不了那时5分钱的小豆冰棍;忘不了那槐花盛开的季节,奶奶做过的槐花食品;忘不了我与小伙伴们晚上一起去村外砖厂看电影的情景;忘不了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偷桃子被追赶时的情景;忘不了夏天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河沟里摸鱼的情景……

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真的很有趣,让人回味无穷,儿时的伙伴很单纯,明澈的如同镜子,使人留恋不已……

我曾迷路

文/陈振林

我常记起五岁时迷路的那件事。

那时我跟着母亲去外婆家,和外婆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午饭时,小伙伴们要回家了我也走回到外婆家,家里却没有一个人。有个小伙伴说:“***妈回去了啊。”我立即认为母亲真的是回到三公里之外的我们自己的家去了。

我看不到母亲,只想着要回到自己家去。凭着一点记忆,我往回家的路上走。遇到小路被挖开约一步之距的口子,我蹦不过去。我想回到外婆家,却也忘记了归路。顿时,我号啕大哭起来:“我要回家,我要找我妈……”哭声惊动了一位田间的农人,他走过来问我是谁家的孩子,要到哪儿去。然后他引着我,又回到了外婆家里。母亲和外婆都在家,原来她们刚才是去了田里劳作。

我一直记得那位带我回到外婆家的农人,他是我一个远房的舅舅。我也记得他带着我走的那一段路,先经过的是田间小路,纵横交错,田地里是青绿的禾苗;后来走过的路是屋后的小路,路旁有高大的杨柳,参差的杨柳树下是潺潺流动的小河。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是去十多里远的一所乡间学校,那是我从没去过的地方。我担心迷路,心里有些退缩。父亲对我说:“男子汉了,出门满口都是路,你问一问,会有人给你引路的……”正如父亲所说,去往那所乡间学校的路虽曲折,但我只问了两个人,就顺利到达了。

后来的日子,我的工作曾经不顺利,我的生活也曾经不顺心,偶尔会进入迷路的状态。但我一直朝前走,不停下脚步,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引路人。

我也懂了。路途,你可能会迷失,但只要你向前走,就会遇见引路人。路,其实就在自己脚下,自己得向前走,才是路。

相约植物园

文/钟常昊

今天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参加了由市场星报社组织的小记者与合肥植物园相约活动。

早晨尽管细雨绵绵,但也没能阻挡小伙伴们寻秋的脚步,纷纷地来到植物园大门集合,随后班主任陶老师也冒雨前来为我们助阵,小伙伴们个个欢呼雀跃。

首先,一位老师教我们玩了一个叫“姓名叠罗汉”的游戏,就是由老师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后面的人一个个接着介绍下去。很快我们认识了全队小伙伴,并且知道我们带队的老师叫——香樟老师,真是个有趣又印象深刻的自我啊!

随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今日行程和注意事项,并且还给我们每人发了个塑料袋,接着小伙伴们便跟着指导老师井然有序地踏进了植物园。园内我们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一盆盆白色像雪球一样的菊花、黄灿灿的向日葵、火红的枫叶,我们蜂拥而上,捡拾那美丽的枫叶,还有青黄交替的银杏叶、青翠欲滴的四叶草、依旧翠绿的竹叶,更让小伙伴们兴奋的要数那些小果子了,有火红的火棘果、金黄的栾树果、迷你的老鸭柿,真想放进嘴里尝一尝。小伙伴们一边忙着欣赏美景,一边忙着收集各种秋叶,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很快,小伙伴们个个都收获满满。于是,老师带领我们来到科普教室,小伙伴们小心翼翼地取出精心收集的叶子,亲自动手制作。很快一幅幅生动、有趣、形态各异的粘贴画便出现在眼前,我给自己的作品取名“零零七”。看着自己收集,自己制作的手工,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最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和老师、小伙伴们依依分别。

父 爱

文/冬晨雪雨

小的时候,父亲对我来说,是一个慎言谨笑的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总是一丝不苟。

印象中,父亲总是在不停的忙碌着,工作是他生活中的最大热忱。那个时候,我很怕我的父亲,总觉得他过于严肃,对我们又太苛于严厉。这一切,让我自小就认为父亲不“爱”我们,甚至感觉他从来就不会去爱一个人。后来一场可怕的经历,才让我懂得父亲对我们那份刻骨铭心的爱。

那是我十岁的一个夏季,父亲带我们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收获的季节,农村处处充满了忙碌的景象。过惯城市生活的我,对农村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很快就有了十几个同样大的玩伴。我们脱离了大人的视线,在麦场躲起了迷藏。五六个小伙伴和我一同躲进了麦场旁边的库房里,那个屋子黑黑的,很大,很大。我藏进屋子高高的麦秸垛里,从麦秸的缝隙中,看着小伙伴四处寻觅着我们。天渐渐暗了下来,小伙伴们呼喊着我们的名字,走进了这间屋。有一个小伙伴划亮了火柴,突来得亮光,惊飞了屋里的山雀,扑楞楞的四处飞窜,吓的小伙伴不由得轰然而散,火也掉落在地上,呼的一下引燃了门口的麦秸。大火飞快的燃了起来,屋里的我和几位小朋友惊吓的哇哇哭喊着,被困在熊熊的大火之中。

正在这时,寻我而来的父亲跑了过来,他飞身顶破窗户,跃了进屋。一个、两个……小伙伴被父亲一个、一个从窗户送了出去,无情的大火迅速的燃了过来,挡住了原来的窗户,屋里还剩下我和两个小伙伴。我惊恐的望着父亲,不断燃烧过来的大火已封住了前面所有的门、窗,唯一的出口只剩下屋子后墙高高的透气窗口。父亲似乎犹豫了一下,他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其他人,伏下身子,用结实的双臂一把抱住我,然后,站起身,拍了一下我的头,嘶哑的喊了一声:“孩子,等着我!”说完,父亲扭过身子,抱起那两个小伙伴,毫不犹豫地向窗子攀去。就在父亲扭转身子的时候,在我惊吓的眸子里,我看到了父亲脸上,两行眼泪悄然的淌了出来。

那一刻,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的爱我们,多么的疼我们,只是这种父爱,深深的藏在父亲心里……

后来,乡亲们救了我。但父亲在危难之时看我的那种眼神,那流淌的眼泪,陪伴我一天、一天长大。让我真正懂得了父爱如山,父亲的爱,蕴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蕴藏在父亲那颗不善表达的内心深处,蕴藏在父亲无私的精神之中。正是父亲的这种爱,让我懂得了生活的真正含义,也让我明白了爱的表达来自于心灵的深处,来自于生活的所有细节……

端午的回忆

文/朱雪飞

小时候,小伙伴们的端午是这样迎来的——

还有个把月才到端午呢,女孩子们就开始寻找五颜六色的线,编小网袋,迎接端午节的到来了。

小网袋是用来装蛋的,有咸鸭蛋、鸡蛋、鹅蛋。端午节那天,小伙伴们要在自编的小网袋里放几个蛋,挂在胸前,到学校去比谁的蛋多,特别是要比比谁的咸鸭蛋多。为了这一天,家中的母亲提前好多天就开始腌制咸鸭蛋。孩子们呢,手也不闲着,一有空就编五彩的小网袋,编一个还不够,有时要编好几个,一个给自己,一个给弟弟,还有的,给要好的小伙伴。好像端午这天总有好多好多的咸鸭蛋等着我们的网袋来装。

网袋不容易编。一根线先结成圆圈,再用十几条长度相等的线对折后挂在圆圈上,每一条都打好结。线多了,就理不清了,编着编着,就把不相邻的两根线结到了一起。有时,打的结疏密又不一致,网袋的洞要么太小要么太大。我曾经编过这样的网袋,洞大的鸭蛋要掉出来。这样的情况往往是过后才发现,一个个结解开嫌太麻烦,只好放弃,重新找线再编。

线也是不好找的,特别是那种既结实又好看的线不容易找到。实在找不到了,就用大人插秧时用来间隔取直秧苗的墨绿色尼龙线,这种线编出的网袋结实极了。不过不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我们最爱那种用多种颜色的丝线编成的网袋。如果哪个女孩编出这么一个网袋,在端午节那天再在网袋里装上咸鸭蛋和鹅蛋,那是要羡煞别的孩子的。

除了准备网袋,还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掏咸鸭蛋的小勺子。做小勺子通常要请家里的大人帮忙。他们找来一根粗铁丝,用老虎钳截取一小段,用小锤子把其中的一端锤扁,用锉子磨一磨,砂子打一打,然后再用老虎钳把锤扁的一端折弯,就成了一把能掏咸鸭蛋的小勺子。

掏咸鸭蛋是有讲究的。找到咸鸭蛋的空头,轻轻磕一个小小的口子,剥掉磕碎的壳子,那把铁丝做的小勺子这时就有了用武之地。它可以从磕开的小口子进入蛋壳,在蛋内自由活动,那一点点的咸蛋白或咸蛋黄被我们掏出来,放进嘴里,慢慢品尝,好像是难得的人间美味。这样慢慢掏着吃的咸鸭蛋,吃完了,鸭蛋壳还是完好无损的。我们把这鸭蛋壳偷偷放在草堆或灰堆边,冒充真鸭蛋,躲在不远的地方看是否有人上当受骗。如果真有人蹲下去拾起来,然后失望地扔了,小伙伴们就哈哈哈笑着跑开了。上当的人往往在我们身后说一句:“这帮细路!”

江南端午吃蛋,并且用五彩丝线做成小网兜挂蛋,据说是为了驱邪避暑。小时候,我们没有多少蛋吃,会过日子的妇女把鸡蛋鸭蛋攒起来卖钱,给家中的孩子交学费、买文具。唯有端午节这天,父母最慷慨,鸡蛋咸鸭蛋敞开供应。

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在江南的孩子们,还有这么有趣的端午记忆吗?他们还会把鸡蛋咸鸭蛋装在自编的五彩小网袋里,挂在胸前,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吗?

不能忘怀的感念

在不知不觉中作别金色的少年时光,一晃就三十多年了。我们那时候的伙伴们不知是否与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时常想起那遥远岁月里的点点往事。

是啊,这是回忆。我知道回忆和怀旧是两码事。回忆未必就是衰老的表现。我想,这其中必定包含着许多对于生活、甚至对于生命的感悟。

我时常想起一个人来,一个我一生留作感念的人。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是我当时一个小伙伴的哥哥。

是在文革结束以后恢复高考的那一年,我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回想起来,我的学生时代是自由而苦涩的。父亲被关了许多年,在那崇尚武力、不断斗争的年代里,我时常被别人欺辱。因为还有象我这样的孩子,所以小伙伴们不自觉地组合了一个战斗团体。记得最大规模的一次战斗,敌我双方竟然各有二、三十人,场面十分壮烈。在那次群殴中我受了伤,脑袋被打开了口子。送到附近军区医院,医生也就消毒处理一下,说:知道你是打架的,不缝针了。有功夫让它慢慢长好吧。

后来的日子就难过了,伤口感染化脓,我又不敢告诉早出晚归辛劳工作的母亲,自己一手拿镜子、一手拿蘸了碘酒的棉球,站在穿衣镜前,靠镜面折射来为自己清理伤口。虽然痛得瑟瑟发抖,但感到自己挺英雄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学习成绩自然好不了。

78年的春天,小伙伴的当知青的哥哥从农村回来了。我们知道他考上大学,是哈军工。大家自然很羡慕,也很景仰。

有一天,小伙伴说,晚上我哥哥要给你们开会,到我家里来。

我们去了。

小伙伴的父母那时还没有从农场回来。看到他的哥哥,俨然是家长的样子。

他哥哥说:我明天就要走了。想和你们说几句话。

他指着墙上大大的世界地图,说:给你们每人一分钟,在地图上去找我说的城市,找到了,我们就散会;找不到,就认真听我的话。

我们各自领了地名满墙地找。一分钟,我们谁也没有找到那些从未听过的、古怪的地名。

他哥哥起身把灯关了,房间里顿时一片漆黑。

在黑暗中,他哥哥说:我只是让你们在一张纸上去找世界上的一些很大的城市,你们没有找到。如果这样,你们以后更看不到那些美丽的地方!从今以后,不会再有靠拳头打天下的机会了。回到学校里,好好学习吧。记住我的话,以后是要靠知识的。不然,你们的眼前就象现在这样一片漆黑。好了,我的话讲完了。不许开灯,你们自己摸黑出门,回家。

我们没有人再说话,感到背后凉嗖嗖的。大家摸黑走出了他的家。

我们各自回家,相互没有道别。大家好象都明白,是不用道别了。

那天晚上,我们的战斗团体就这样瓦解了。我去了很远的一所学校,每天要坐火车上学、回家。我用这样的方式告别了以前的环境,没有再戴军帽,也解下了腰间的、还是我父亲的军用皮带。

高中毕业之后,我独自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并未感到骄傲和欣喜。而那一年,学校考上大学的只有两个人。

那位哥哥和我们相处太短暂,他的相貌如今早已模糊。我的小伙伴们也因为各自家庭落实政策或其他原因而各奔东西。我想,他们现在一定也很好了。

写这篇文字,我的眼里始终含着泪水,是因为我深怀着感恩之情。因为那天我们摸黑走出了他的家门,在第二天,我看到了一轮崭新的太阳。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