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日读满春

作者: 轻风流水程维[文集]2023年03月22日心情随笔

春分时日,读到徐满春先生的美篇《千岩之上》,让我在烟雨迷蒙、春花烂漫之中,又闻得了一把暖阳氤氲、亲切可人的芬芳。

满兄——徐满春老兄,是我在休宁海阳中学的老同事。他的这篇《千岩之上》,说的是其府上所在的鹤山新村小区,在休宁县城大概算得上是"资格"最老的小区了,小区房屋间距小,影响日照与采光。一到冬天,其家居之别墅楼的一楼就显得特别寒冷。进入深冬,走进一楼则更是如入冰窟;爬上二楼楼顶平台,方能晒到冬日暖阳。但有时阳台上风又大,坐不住。房子是2000年入住的,如此这般熬过了二十多个寒冬。满兄夫妻真不想再熬了,于是起意在二楼平台之上建筑一间"阳光房"——足足地享受一把冬日暖阳,而又可将凛冽寒风拒之于门外;还可以在那里面喝喝茶、听听音乐、看看书、聊聊天。添加一处活动场所,亦可提高一下生活品味。构想既定,说干就干。去年秋天,满兄请了一家装修公司前来设计、施工……前后一个月,脑海里的"阳光房"就呈现在眼前了。再配之以"阳台茶桌椅"一套,茶具若干;躺椅和逍遥椅各一把,理想中的沐浴日光与阅读休闲,便已然化为现实:坐在这轩敞的阳光房里,头顶蓝天白云,坐观云卷云舒,手捧经书画卷,室内温暖如春,如同"千岩之上",该是多么的享受呀。

至于满兄将其"阳光房"命名为"千岩之上",是有来由的。据其所云,早在"阳光房"尚在构想时,他某日晚间读书读到宋代诗人萧德藻——其号 "千岩老人",便一时对"千岩"二字若有所思。继而灵机一动:千岩之下是寒冷,千岩之上必温暖;若以后在二楼顶上加盖一间"阳光房",干脆就取名"千岩之上"吧。

有了"阳光房",家里养的花也好了许多。因为一楼阳光少,曾经养育过的茶花、海棠、天竹、茉莉、牡丹、长寿花等等,多少年不开花。去年冬天,一盆养了近十年的牡丹花搬入了阳光房,享受了一个冬天的温暖阳光;前几天花开了,惊艳了全家,满兄高兴得拍了照,题词道:"千岩之上居,十年牡丹开。"他进而联想到,其实花和人一样,多么需要阳光。他记起,自己曾在一篇随笔中写道:"这么多年家里养过的花,若能有更多阳光照射,更多的细心呵护,不致花死了一茬又一茬,不致年年养花,年年不见花开。我从事的事业,多半是遗憾的事业。这么多年教学,回过头看,若年轻时能多读点书,多一些教学技巧,教得好一些,也许学生学得更轻松一些……"退休中后仍念念不忘自己的不完善,如此归咎于身、刻己自责,满兄为人师表的人品师德由此可鉴。

文章接下来写的是:敞亮而简朴的"阳光房"里,夫妻闲坐,暖日可亲。文中的几幅插图,呈现的也正是这样朴实而温馨的画面。沐浴在这梦幻般的理想境地里,恩爱的老两口相对而坐,品茶话聊抚今追昔,可谓暖融融、乐淘淘:想当年举案齐眉追逐嬉戏,你侬我侬做足少年夫妻;曾记否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相携同行挥洒奋斗激情;到如今老夫老妻相扶相助惺惺相惜,相亲相爱同展夕阳魅力。尤当记赖得老家兄长鼎力相助,方得购地建别墅居住至今。四十年"一路辛苦过来"的确不易,理当感恩珍惜。思之想之,宜乎寄情于众乐乐:常在"千岩之上"邀请亲戚好友前来,喝茶聊天感念曾经,共话沧桑品味人生——生活定将因此而更有滋味,更有创意,更有诗意。

文末谈及,满兄还给其书房题写了匾额:"载石堂".——来处:一是他曾在河滩拣了一些黄腊石,家里有了一堆石头;二是古人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藉此自省多读书以为乐,不致醉心于饮酒垂钓玩物丧志。煞尾曰"写下这篇随笔,可谓乐中之乐了。"

读罢,甚觉此美篇的确值得一读:真是文字之功藏于书库之底,思悟之力穿透故纸之厚——谈吐无不见文史,一方名师方能焉。由此,我想到了"满兄其人".

满兄出身农家,那个年代农家的孩子通常吃过的苦头,他都吃过;那个年代农家孩子通常会干的农活,他都会干。满兄自幼聪明好学悟性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他一路学习成绩都很好,深得老师喜爱。而他那深藏于内心深处的根深蒂固的自立自强、自励成才之心,则尤其令人肃然起敬。他曾经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也让我感触极深。

1977年春天,满兄高中毕业回乡。过了几个月,他读初中时的母校海宁初中找他去代课。某日,他偶尔经过一位年长老师的办公桌时,看到桌上放着一本老舍先生的《月牙儿》,便不由停住了;侧过头来打量了下桌前正在埋头伏案批改作业的老师——不认识,是自己初中毕业后才来的。片刻过后,满兄还是鼓足勇气声音低低地开了口:"老师好!……这本书能不能借给我看一下?"老师抬起头来望了望眼前这个十七八岁、黑不溜秋的代课小伙子,简简单单地回了句:"这书不是你看的吧,你能看得懂吗?" 满兄一脸通红,知趣地离开了。此后,他深深地记住了这件小事。藉此而发奋努力,一举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藉此而发愤苦读,博览古今中外名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功底。无论求学时期还是工作之后,满兄都一直以读书为乐,寄情于浩瀚书海,搏击于知识海洋,积淀了丰厚的文史素养。如此,则才思敏捷易生灵感,经纶满腹口若悬河;唯此,文字才会有思想,文章才会有精魂,讲课才会有魅力。

在海阳中学,满兄历任初中、高中班主任和历史教师;多年担任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他三十多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是"黄山市名教师"光荣称号的获得者。他学识渊博学养深厚,课堂教学独具特色,教学艺术炉火纯青,深得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周围同事的广泛认同。他那自然亲和的教态,循循善诱的教法,有教无类的师德,因材施教的智慧,深得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他那温文尔雅的举止,谦谦君子的风度,满腹诗书的气质,幽默风趣的谈吐,早已在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中传为美谈。他那生生不息的进取心,永不泯灭的事业心,则早已成为一拨又一拨年轻后辈自觉看齐的标杆和奋进努力的方向。由此,我又想起了满兄的一本书。

十年前,满兄曾主编了一本书《砥砺前行》。这本书是海阳中学历史教研组听课评课活动的教学实录,亦即作为指导教师的满兄与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之间,严格按照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的要求所进行的互动实录。这本书是他呕心沥血、倾心奉献的见证,也是培养对象积极进取、渐趋成熟的见证。按满兄的话说,书中的教学设计和评课资料,都是"原生态"的,较为忠实地保留了听课评课时的教学风貌。它是指导教师与培养对象同样的师德师风的载体,是指导教师与培养对象共同的心血结晶。在满兄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热心扶持下,一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日臻成熟,先后在省市优质课大赛取得可喜成绩;程胜燕、张媛媛、吴晓芳等青年教师,日益成为海阳中学历史学科的主力骨干。

翻开这本书,满兄对教坛新秀的热心扶植、细心浇灌和精心呵护,全然体现在这本书中:他对每位培养对象个性之熟悉、特点之把握,他在进行教学指导时的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深入浅出和妙趣横生的风采魅力,还有他课堂教学中公认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培养对象的"原生态"风貌,皆可一一从中领略。

满兄的事业心、进取心、亲和力和感召力,的确值得崇仰思悟,值得借鉴趋从。

海阳中学是满兄和我共同的母校。满兄长我一岁,早先在海中读高中时比我高一届。1985年秋天,我们同时来到海阳中学工作,此后一起同事三十多年。跟很多人一样,临近退休之时,我们都怀有一种"断舍离"之情。2019年开春,我写了《冬去春来》一文,抒发的就是这样一种"别绪".文中曾有叙述:"一冬一春,又是一年。一日,在校园里遇到名师徐满春。满兄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们真的是要船靠码头车到站了啊!’‘是啊!你是今年年底,我也只比你晚几个月。’"到了2020年6月,我尚有三个来月的工作时日——"离情"更甚之时,又发了《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一文尽情倾吐。文章发表后转发到了朋友圈,满兄点赞后感慨道:"能理解!我们都是海中培养出来的,都是一辈子服务于海中的,对海中有深厚的感情。不能说我们为海中做了多大的贡献,但可以说我们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我们热爱的海中。我很想再为海中做点事,但没有机会了;愿你‘只争朝夕’,能做一点是一点。"殷殷之情可见一斑,拳拳之心尽在其间。

如今,满兄已经退休四年。四年来,他一直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壮心不已,时有美篇问世,且篇篇耐读,促人思悟。咀嚼之回味之,总是令人感怀于心。

春分时日读满春,满眼青绿,满目光亮,满腹舒畅,满身活力——内心深处时时涌出来的,是认同与钦佩,是仰慕与崇敬,是思悟与激情,是近之趋之的自觉与感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