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文章

2023年03月23日优秀文章

粽子文章(必读6篇)

粽子飘香忆亲情

文/曹桂田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快到了,端午节是思念与怀念的节日,更是亲情的节日,端午节的粽子更充满着无尽思念。常常在城市在街头欣赏那些风景树那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叶绿叶黄中感受季节的轮回,在城市的花园里,感动花谢花飞的默语轻诉,在鳞次栉比的大楼和滚滚车流的红尘中。怀念乡村五月,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在浓浓的亲情里,我们在感动的亲情中渐渐长大。年龄的增长不一定能加深人们慈悲的胸怀,只有经过艰苦磨难的心灵,才能感同身受别人的遭遇而倍加同情。譬如我对粽子的感受。

月缺月圆,难忘思乡之情,特别到了节日,思乡的情结便愈加浓厚,儿时那些温馨的记忆,在我思乡的情怀中永恒。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始终还担当着关心与呵护下一代的责任。国槐的白花如撒满街头山坡的大米,随风刮聚在一起,让人体会到了什么是落英缤纷的神奇。母亲为我送来了几十个粽子。她欣慰的脸上带着做粽的辛劳繁琐、转乘公交还得走一段路的风尘与疲惫。一进门就说给我倒碗水,随即大口地咕咚咕咚喝了下去。为了感激母亲煮粽包扎的苦情,满足她关爱的幸福感,我立即打开一个粽子没蘸糖就吃了起来。望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欢喜惬意地咧着嘴角笑了,像一串槐花微笑轻飏在薰风里。妈,您不必这样辛苦的,超市什么都有,我们想吃解馋就去买了嘛!您六十岁的人了,血压又那么高……我心痛母亲这样劝说道,她没等我说完就打断了我的话接着说,什么话,超市能做出我的粽子味儿来?你们吃超市的饭能长这么壮实?……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对故乡有着浓厚的深情。在父母慈祥清澈的目光里,我愿做永远不更世事的孩子,尽情地享受她做的美味,用热烈的咀嚼来回报她的深情操劳。望着母亲耳根染发剂也掩盖不住的白发,深浅纵横刀刻般的皱纹,浮肿泛着明光的脸颊,我的情思在掩饰的泪光里闪回到了小时候。

那时候农村的人家都很穷,我又特别嘴馋,大概是饿的缘故吧。我看到别人手里拿有好吃的,就敢要敢夺过来吃。同院大成那混小子,有一年拿了个粽子撩逗我,让我摸杆跳高一样乱蹦一气,却怎么也够不到手里。母亲赶来了,气得骂了大成一通,对我说,你小不懂事,你跳他的手抬高,怎么会够得着呢。她的语气中充满了愧对我的自责,我如今仍能清楚地追忆起母亲眼里含着的晶莹泪滴。抚往昔望眼前,我的鼻子不由得一酸,心头哽咽起一丝苦涩的酸楚,随即弥漫到眼上,感伤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草长莺飞的五月是美丽的,因为这时不仅有对屈大夫的思念寄托,更有一脉相承的家族血缘亲情交汇。槐香正欲逝,槐荚将结籽,她们将领受使命去延续下一个美丽的五月天。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承上启下的地位,不禁还在安享着挥之不去与生俱来的父母至爱,还有义务用先辈的事迹、自己的经历去指导子女,让五月的粽香飘满今日的世界,承接千年的文明。

我爱端午的粽子香,因为那里边盛满了浓厚甜蜜的父母大爱。

美味的粽子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这是一个难熬的节日。因为这是一个会让我想起娇妻亲手包裹美味的粽子的日子。真的严格算起来,我已经六七年没有吃过粽子了……

我翻开了已布满灰尘的记忆……记得每逢端午,娇妻就会亲自包粽子,而且这长脚粽的手艺只有奶奶会,连妈妈、娇妻都不是很熟悉,只是跟着奶奶学小脚粽。端午节的前一天,娇妻把准备好了的散发着清香的粽叶和扎棕子的麻绳、拌好调料的糯米、浸着酱油带着几分肥肉的猪肉块一一搬到家中,我呢也搬个小板凳坐在她旁边看她包粽子。只见她拿起三张粽叶整齐地叠好,然后娴熟地把三张粽叶折成个漏斗形状,放上三分之二的糯米再放一块猪肉然后再放三分之一的糯米,最后见她把粽叶这么一折那么一折,再用牙齿咬着麻绳的一头,用手拿着麻绳的另一头三下五除二就把粽子包好了。奶奶说,粽子可以包成很多形状,有长脚形、短脚型、三角形、枕形、奶奶包的是长脚、小脚粽,顾名思义,形状象旧时女子缚小脚的样子。看着看着,我手痒了,也想学着包,于是就选张小的粽叶,让我先学着用一张小粽叶包小粽子。记得那时包了拆,拆了包,折腾了好几回,直到把粽叶全弄裂开无法再用。可是却没责怪我,又继续给我。要知道那时家境并不宽裕,舍不得买大的粽叶,所以只能买些中型的甚至小的粽叶,虽然用这种粽叶包起来没大粽叶那么快……弄坏了一张又一张。当我把我的处女作小粽子与娇妻的粽子比美,认为合格的时候,我是那么兴奋!她坐在凳子上弯着腰不停地包,一坐就是几小时,当看着一盆粽叶,一大碗猪肉,一锅糯米变成一面盆可爱的小脚粽时,脸上浮现出一种满足感!接下来,就是煮粽子了,而我当然是想着把自己的作品一起放到大锅子里。大约一小时后,阵阵粽香飘了进来,真是诱人啊!我以为好了,想着能马上吃。娇妻说还没熟呢,要煮3到4小时才能吃。记得那一晚我一直等到粽子煮熟,4小时后迫不及待地去揭锅盖……

当边嗅着粽香边心急地解开蜡绳层层剥开粽叶时,那份期待和欣喜是难以言表的!这种感觉也许今后是无法体会的了。那是个物质溃乏的年代,就盼着那一年仅有的几个节日,只因可以吃上点荤食……"真香!真好吃!"我边吃边满足地开心笑着跟她说,你没吃,可看到我吃得那么香,好象比她自己吃还觉得香。记得自己总是先把糯米先吃完,最后慢慢吃肉,舍不得吃呢!那晚,一连吃了两个,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处女作,很有成就感呢!还想吃时,妈妈不让了,说吃得太饱马上睡觉会不舒服。望着那锅喷香的粽子,只能作罢。第二天一早,发现锅里的粽子少了很多,原来她分了几堆,要送给姐姐、分给妹妹、还有几个阿姨。好开心、好快乐!呵呵!接下来的几天早餐天天吃粽子,一点也不觉得腻,想着最好一直有粽子当早餐。那时,看到娇妻总是吃白米粽,最多沾点白沙糖,就问她怎么不吃肉粽,她说她喜欢吃白米粽,自己傻傻地信以为真……

粽香,粽香,如今的粽子也有粽香,如今的肉肉比那时要大,如今的粽子一年365天都能买到,如今的粽子已经不需要自己去费时费力的包,如今的粽子包装得越来越精美,可是,为什么我却闻不到儿时的粽香呢……也许,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走进大卖场,各种食品琳琅满目,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也许,好吃的东西吃多了,已经不在乎那锅肉粽了。也许,如今也经常能收到别人家买的粽子,也许,一切来得太容易了,也许,是没有了娇妻亲手包的充满爱怜的馨香……如今的粽子也成了我的相思之物了……!

一页复一页,撕下的日历,直奔阴阴日,五月初五时,届时泪漫流。门前挂艾叶,未嗅粽子香,娇妻何处在,香粽几时还……

粽子飘香忆祖母

文/江边一郎

端午节来了。看着超市冷藏柜里刚上市的粽子,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母,想起了她缚的粽子。

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缚粽子用的芦苇叶子全是祖母从江边或河边亲手打回来的。先把叶子煮一下,再洗一下凉干,同时把大米用水淘洗一下。接着在祖母的带领下,家里会缚粽子的人便全部行动起来了。先用三到四片叶子相互重叠着摊成一排,再把叶子头部卷成圆锥状,用勺子将米把里面填满,再用叶子的剩余部分将大米裹好密封,最后再用一片叶子沿粽子四周缠绕一圈,用手指摁住余留的叶子尾,用穿针从粽子中间插进去,再把细长的叶子尾穿进针孔里,从另一面把穿针慢慢拔出来,这样就把那细长的叶子尾带到了粽子的另一边,再用手慢慢把叶子收紧,一只又大又好看的粽子就完工了。我总爱捏着那细长的叶子尾,把粽子拎起来看,就像欣赏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有时粽子里还要放些红枣、红豆、花生等,使得粽子的品种更加丰富。

粽子一般都是头一天晚上缚好,端午节一大早祖母就起来煮,煮粽子时还要放些鸡蛋或鸭蛋一起煮。等我起床时,灶房里早已飘出粽子诱人的香味了。因为缚的粽子较多,多余的粽子总要放进大瓦缸里用水养起来,吃较长一段时间。我之所以了解如此多的细节,因为那时我是祖母的小帮手,专做插穿针、数粽子之类不需技巧、不用费力的小活。

不仅是粽子,祖母包的包子,捏的馄饨,擀的面条,煮的红烧肉、红烧鱼……,哪一样都是我无法忘怀的美食。但在那艰苦的年代里,这样的美食当然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尝一下鲜。不过祖母腌制的自家产的咸菜、萝卜、酱豆等,倒是每餐必备的小菜。

我从高中寄宿学校以后,就再也没有时间看祖母缚粽子了。随着八年前祖母辞世,让我今生彻底失去了这样的机会。那全家乐享天伦的情景,只能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再现……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还是公社化的生产队时代。年近五十的祖母已不再参加集体劳动了,挣工分养家糊口的事情,就由父亲、叔叔和姑姑们继承了下来,还有后来嫁进门来的母亲、婶婶们。不是祖母不想出工,而是繁杂的家务让她离不开家。那时我们家十好几口人,祖母在家洗衣、做饭,打理菜园,饲养猪羊和鸡鸭,家务活一点不比出工轻松。因为人多,我们家自留地也多一些,祖母总是随季节变迁周而复始地播种、采摘,总会让全家人吃上时令新鲜的果菜。

再后来,就像分田到户一样,我们家也由一个大家分成了几个小家,祖母被安排由二叔家赡养。但平常她依然过着独立的生活,继续着忙碌的家务。不愿给别人添丝毫麻烦,这是她一生未曾改变的性格。但她对家人的牵挂和关爱,总是默默地落实在行动上。无论农忙还是平时,只要有空闲,祖母常去地里帮忙;未分家时,中午吃不完的饭菜,总是夏天留锅里,冬天装进碗罐焐在灶堂里,等在地里做体力活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傍晚回来当"晚茶";分家后,她经常做些自己舍不得吃的好菜,等待寄宿在校的孙子孙女们周末回家改善一下;到我们上班拿工资了,给她一点生活费,她也从来不肯要,说我们要结婚,要买房,在外面出门就要用钱,云云。总之,就是不肯让我们为她花钱。

祖母长方脸,慈眉善目,一看就是那种让人信赖、容易亲近的人。即使生气时也常是脸上带着笑意,换句话说就是她不是真心生气。她从不羡慕人家的富裕,也不嫌弃别人的贫困,把子女们调教得温文守矩,知书达理。在生产队里,她从来没有争过份外的利益,倒是经常在生活上接济队里那些困难的人家;那时候家里很难得开个荤,每逢此时,她都要盛一大碗米饭挟些荤蔬菜送给左右邻居家;有时菜比较丰盛时,则送一碗米饭一碗菜;把大家都安顿好后,留给她自己的只有那诱人的香味了。

祖母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但她没有缠过脚,一双勤劳的大脚踏遍了她生活的这方土地。年轻时在生产队挣工分,年老后仍在自家地里劳作,操持家务;自己种的多余的果菜,还一早起来赶到集市去卖;空闲时自己编制鱼网,到河里钓螃蟹和河虾;上世纪九十年代,七十高龄的她也曾到江边去捞过鳗鱼苗。晚年的祖母还信了教,每次礼拜她都风雨无阻,赶往路程不近的教堂。有时年轻的教友骑车带着她去,大多数时候则是自己来回走,路上走累了就歇一下。她那双没有缠过的大脚,有力地支撑着虔诚的她。

生活中,祖母也是非常"讲究"的人。每每走亲戚出远门,都要洗涮梳理一番。那时候牙膏牙刷还没走进农村,她总是先用食盐涮涮口,然后洗脸,再把长长的头发梳理一下,绾起来,用黑色的网鬏网起来,用簪子一插,最后换上那身洗得有点褪色的蓝布衫,腰间别一条小手绢,臂上挎个小竹篮,遇上下雨天时手里还要打把油纸伞。这身打扮总给人一股净雅、清爽的感觉,就像她调理的菜园一样,一行行、一垅垅,整齐有序,一丝不苟。

祖母的身体状况向来挺好,除了血压有点偏高,并无其他患疾。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我立刻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因为平常都是我往家里打电话,不是重要的事情父亲一般不主动打电话给我的。

因为得的是"中病",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她突然之间便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医院抢救治理一段时间后,就在医生无能为力的目光中从医院转回了家。自从"中"了以后,祖母便不能吃东西了,除了不间断的输液之外,只能通过导管灌输一点奶粉、米汁之类的流质食物。在祖母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我总算挤出时间陪着她度过了几个日夜。我坐在床边,紧握着她的手,希望她能感觉到身边的我,更希望她能睁开双眼,像往常一样询问我在外面的情况。但从脚开始慢慢往上体漫延的冰凉告诉我,与祖母的诀别快到了。

那天雨夜的那一刻,恰巧就我一个人在祖母身边,目睹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瞬:她突然睁大了双眼,咽喉间发出一声闷响,就像平常打了一个嗝,然后就慢慢地合上了双眼。短暂的数秒,祖母的生命之旅就停止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没有呼天怆地的痛哭,甚至忘记了痛苦。我平静地拨打着电话,把祖母走了的消息通知已经疲惫的亲人们。因为我知道,祖母这次真的要出远门了,是去那她一直为众生祈祷的天堂。

端午前夕忆起祖母,是因为身体里流淌着的血脉亲情,是为追忆淳朴的乡风习俗,更是盼望代代传扬那勤劳、善良、宽容的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此文已酝酿月余,但因忙于几个计划外的事务,以致延至端午方才成文。我相信天上的祖母是不会怪我的,因为她从不轻易责怪别人,更何况我是她疼爱有加的长孙呢!

妈妈的粽子

文/汤银泉

端午节要到了,又临一年粽香时。看到超市里处处推销粽子的专柜,想想买回家加热后仍然硬硬的口感,我还是摇摇头,叹口气走开了。心里升腾起妈妈在老家时包的香甜软糯的粽子的滋味,那味道浸润心头,挥之不去。

那时,我们全家住在乡下老家,我和妹妹都未成家。爸爸妈妈很重视每个节日。每到端午节妈妈都要包上一大锅粽子,除了自己吃,还要送邻居好友,妹妹读大学时要捎些给同学室友。分享粽子的快乐,温馨的家庭氛围现在想来常令我泪湿眼眶。粽子好吃,做起来却很麻烦。我粗略能想起妈妈包粽子的过程。前一天要把糯米、大黄米分别淘好,放上清水泡在两个大盆里一宿,新买的粽叶绑绳也要洗好泡上水,再备好洗过的大枣。第二天,妈妈把粽叶按宽窄差不多三四个一起,一张压一张排整齐,够包一个粽子时,拿手上从中间折一下弄成漏斗形,托在手里,另一只手捞米放进去,丢上大枣,把剩余的粽叶折好,捆上绑绳,一个漂亮的三角形棕子就包好了。全部包好后,锅里放上水,把粽子一个个码上,在空缝放上洗好的鸡蛋。然后在所有粽子上压上重物,盖上锅盖,锅盖上也压重物。烧火时急火烧开锅,慢火再烧很长时间,直到粽香满屋,停火后要煨一下午。

到揭锅盖时,我和妹妹都跑到锅旁看,我们垂涎的粽子马上要出锅了,怎不令我们兴奋!妈妈捡给我和妹妹一人一个,我俩把它放手心,剥开粽叶,哦,黄澄澄,亮晶晶的粽子呈现眼前,急不可待地撒上红糖开吃,那味道啊,妈妈粽子的味道至今萦绕心怀。再吃一个带有粽香的鸡蛋,好口福啊!把送人的粽子分拣好,剩下的粽子凉透了放冷水盆里,我家有冰箱时就直接放冰箱里。

妈妈包的粽子软硬合适,大小适中,外形漂亮。一直以为妈妈包的粽子就是标准。以后我吃过各种各样馅的粽子,总觉得还是妈妈包的粽子才是正宗的。

傍晚,妹妹微我去她家拿粽子。搬到开发区后,妹妹把妈妈的手艺学过来了,并加以改进,她包的砂锅煮的粽子个头稍小,但口感和妈妈的一样。虽然搬出了老家,没有了妈妈包的大炕锅粽子,但能吃到妹妹的砂锅粽子也不错啰!孩子们心里都有老家的味道,爸爸妈妈美食的滋味。妈妈的粽子是我记忆中的美食之一。

满屋粽子香

文/祝宝玉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母亲教我的歌谣,每到这个时节便会想起。

我想母亲,母亲也想我。上周末,她从乡下来到我家,我去车站接她,见她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袋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苇叶、藨草和糯米。我告诉母亲这些东西超市里都有,何必大老远从家里带来。母亲却说,家里的不花钱,超市里的还要买。

见奶奶来了,小儿嚷着吃粽子,我告诉他奶奶累了,要休息。小儿挺懂事,不闹了。可母亲怜惜孙子,不顾车马劳顿,决定下午就包粽子。

还是那个老程序,先把苇叶上的污渍一点点地清洗干净,然后连同藨草一起放到沸水里煮一煮,这样既可以杀菌消毒,也可以让粽叶和藨草变得更柔软一些。煮好的苇叶放进凉水里镇一镇,一家三口便围坐在母亲身边,包起了粽子。母亲是包粽子的老手,只见她把苇叶轻轻展平,灵巧的手指一翻一折,折出一个三角形的漏斗,灌下糯米,为了照顾小家伙的口味,她还在里面放了蜜枣、葡萄干,捏严实了,再把剩余的苇叶折翻过来,用藨草绑紧,一个粽子便包好了。

想起自己第一次学包粽子的情形,老费劲了,手忙脚乱的,浪费了十多张苇叶,拉断了几十根藨草,洒了一地糯米,吭哧了半个多小时才包好一个粽子,一点形都没有,简直就是个四不像。看看自己包的粽子,再看看母亲包的,自惭形秽。我强烈要求拆了重新包,母亲却说第一次包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包得多了就好看了,那个你不吃我吃……现在,母亲年龄大了,可包起粽子来还是那么娴熟,她包五个我才包一个,她包的粽子棱角分明,有模有样,可我包的粽子说圆不圆、说长不长。这么多年了,包粽子技术一点没进步,叫人情何以堪。

妻子有另一种包法,是岳母教的。捻开两片苇叶,两只手齐上阵,食指中指并用,夹住苇叶前端,再轻轻地往内一弯,左手里便出现一个可爱的圆锥体,她别出心裁地在糯米里加入了小米、红豆、黑米等好几样杂粮,美其名曰让美食与美容同在。再把苇叶翻折,盖住米,握紧,系牢。小儿惊叹,嚷着就吃***妈包的好看的粽子。那模样,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

忙乎了两个小时,我们包了满满一大盆,旁边的小儿准确了报了数字,48个。看他认真的样子,我们忍俊不禁。在煮粽子的等待中,小儿给我们唱了一首幼儿园教的歌谣:"转眼又逢端午忙,泡盆黄米煮苇秧。小小粽子母亲手,飘得满屋粽子香。"他一边唱一边做动作,萌萌的样子把大家都逗笑了。

前两年过端午,图省事从超市里买了几个粽子,不好吃,都扔了。今年吃了母亲包的粽子,不禁令人感慨万分,这就是母亲的味道,也才是真正的端午味道。

槲叶粽子

文/冯敏生

端午节到了,见超市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粽子,唯独没有槲叶粽子,心里颇觉遗憾。

我想念家乡的槲叶粽子,它是豫西大山深处一种独特的食品。端午节前的一个早晨,父亲从屋背后的大山上挑回来一担新采的槲叶。大片大片的槲叶像一只只绿色宽大的手掌,上面还挂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儿。母亲把新采的槲叶放在屋里晾干后,入锅煮沸。当槲叶的颜色由绿变黄的时候,母亲就把槲叶捞出,放在竹筐里,到河边一片一片清洗干净。母亲提前一天将糯米、黍米放在大缸里泡好,然后把槲叶放在左手掌上,右手诗意地摆放着糯米、花生、栗子和大枣,接着将槲叶四角对折包好,再用马兰草细长的叶子将粽子捆绑好,就可以下锅了。当锅里倒满水后,粽子们像一叶叶小舟似地停泊在水中,盖上锅盖,在上面压一块石头,再加干柴烧煮。煮粽子的时候,母亲不断地前往灶台添柴,用木瓢添水,火焰把母亲慈祥的脸庞映得通红。

此刻,在这个夕阳下的小山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弥漫着槲叶粽子的缕缕清香。我和小伙伴们闻着这股香味,一个个馋得直流口水。槲叶粽子煮熟之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清香扑鼻的槲叶粽子,拌上红糖或者蜂蜜,就吃起来了。槲叶粽子爽口滑润,那种味道成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长大后,我在山村小学任教,白天与孩子们一起上课、做游戏,下午放学后,我们几个年轻的教师便到山上摘野果或挖野菜。有一年端午节学生放假,因为交通不便,大部分教师不能回家,面对空荡荡的校园,我们心里不免有些惆怅。可是,就在端午节那天一大早,可爱的学生们来了,淳朴的家长们来了,他们给我们送来了许多槲叶粽子,还有花卷馍、红糖馍馍和熏肉。办公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山,大家感动得热泪盈眶。品尝着香喷喷的槲叶粽子,我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