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艺术的文章

2023年03月24日优秀文章

有关艺术的文章(必读6篇)

艺术生活,智慧人生

文/尺牍几梦回

每每漫步书海中,都会感到身心愉悦舒适自在的欢乐,读林语堂,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的那个高雅世界之中。舒缓而有灵气的文字,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喜欢林语堂,非常欣赏他的"自我"和"闲适"以及"旷达"和"幽默",喜欢听他说起安卧眠床的舒适,坐躺椅中的安逸,听他烹茶煮酒,在雪茄的烟雾缭绕中款款讲述庄子、陶渊明等一切淡泊名利、体察真谛的名家。从听他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渐渐了解,享受悠闲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林语堂是漳州人,是一个走着看世界的漳州人。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一个失散于太平天国战火的家庭的后裔,一个出生于暗淡年份的婴儿,一个出自于天宝农民牧师家庭的孩子。生于乱世,有走世界的嗜好,喜欢玩味某些生活细节,不愠不火的调侃,淡淡的幽默。于是,那个年代的战争、死亡、疾病、饥饿也就不远了。林语堂算得上一个生活的大人,力挺中国文化中细腻的情思表现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林语堂是一个谦和的学者,用散文的形式来陈述一些人生见地和个人观点,带着我们感受生活的奥妙。

林语堂的散文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亦庄亦谐,深入浅出。于灯下,于窗前,于旅途,静静地翻看他的书,不知不觉中就会被文字中洋溢的智趣及练达的闲适深深地感染。无孔不入的机智与幽默,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加以揶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为这种生活式的幽默平添了灵魂,轻灵,通透,散发着智者的光芒。语堂先生的哲学并不是彰显自己学贯中西的理论知识,而是把自然主义由哲学的高度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潜移默化而成为人们日常的常识和习惯,对人们的思维和习惯以及行为进行一种自然自觉的指导。以一种近乎平淡的心境闲适地生活,然而这种"淡"并不是提倡以消极颓废的心态看待人生得失,而是崇尚本身、洁身自好、纤尘不染。

喜欢语堂先生的一句话,"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更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地生活。"语堂先生并不是让我们放弃追逐理想,而是强调对理想的追求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自己内在的欢乐为基础的。如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诱惑纷至沓来,人之本质的东西渐渐在寻寻觅觅中丢失。在人们汲汲于功名的同时追逐使人香气四溢的财富、地位、美貌,灯红酒绿的下面或许是心灵的苍白,欢歌笑语的背后或许是难言的孤独,豪华奢侈的下面往往是精神的贫穷,辉煌灿烂的背面可能是深深的空虚。长嘘短叹,纷纷叫嚷,"活着真累",然而这种累并非汗流浃背、腰酸腿疼或是头昏脑胀、两眼昏花,而是精神上的负累,我把这种"累"归结为四点:交际过多,苦于应酬;受制于人,唯唯度日;迎合社会,失去自我;欲望过高,心为行役。也许我们在"累"的同时失去的不仅仅是纷纭世事中对自我品味的坚守,而且是一种谢绝繁华、回归简朴的生活情趣。

纷繁杂芜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习林语堂先生闲适的从容的生活态度,保持一种淡然的心境,返璞归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抽点时间看蓝天缓缓移动、白帆在蓝湖缓缓移动,抽点时间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适境而生,适境而居,从容达观地活着,乐天知命地活着,也许这时更能领略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更能意会到水木清华、似水流年的气度和妙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堂先生洞明了世事人情,怀揣那一份心灵的从容在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以一种近似庄子、陶渊明的隐逸者的姿态禅悟人生哲理,实现清纯明净、练达无争的独步气韵,保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的谦虚者的姿态,至少不要让世风渐下、人心不古成为世人的慨叹,不要让"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成为生命的一种警示。

读林语堂是一种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宜坐,宜卧。正如禅师所说,活在当下,于是许多人果然活在当下。为自己活着,为自己的心坦率地活着。正如曾经看过的一段话,"生活开始物化的时候,非物质的愉悦,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精神逸出。即便简单的生活,也总能过出层层叠叠的意思来。"试想古人尚能饮酒品茶,诗意栖居,别让这种简单地生活情趣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倒成了一种奢侈。

或许,我们应该偷得浮生半日闲。笑笑,看日光一点一滴从窗外移入,在窗台或茶几上留下一片一片的黄,又一点一滴地移出,窃喜。活着,端一本语堂的书,或坐或卧,任凭思绪无声地氤氲,去留无意,我自云淡风轻……

空白也是一种艺术

文/袁亚红

学校结合安全教育的主题,举行的一次以"安全教育"为主的展版展示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至今难忘。

记得在展板展出的前一天,当我来到一块主题为"我们身边的安全标记"的展板面前,我看到板面上留有一大片空白,我自然就以为他们的板面还没有布置好,于是就忍不住去问布置这块板面的老师。结果老师很轻松地回答我,板面已基本布置好了,只差几个字还没贴上。当时我不由皱起眉头:这块板面上,明明有一大片空白的地方,贴上几个字就能完全布置好了吗?老师见我这副疑惑不解的表情,就过来解释:"这空白的地方是我们特意留的。我们想试着让小朋友自己在空白的地方画安全标记,从而了解他们究竟知道多少安全标记和安全知识。我们要在空白的最下面贴上‘你还知道哪些安全标记,请你把它记下来’这一句话,再在边上的口袋里放几支画笔,就全部好了。"我恍然大悟,感受到老师那份良苦用心,也领略了老师的大胆设计与聪明才智。

一些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会运用空白手法,这样可以使他们的艺术品产生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有人说: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你看,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可见,空白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然而我怎么就没想到,空白也同样可以被借鉴运用于我们教育教学中,发挥它特有的艺术价值呢?这展板上的空白,分明就是老师对板面的一种艺术化处理。

展板展出时,那块展版前别提多热闹了:家长和幼儿都在参与,没多久,空白的地方就很少了,而且家长和孩子的脸上还漾开了快乐的笑容。

此情此景中,我再次为老师的巧妙设计而赞叹:简单的布置,既留给了幼儿思考和自我学习的空间,又增强了孩子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既轻松了教师,又快乐了孩子;既促进了家园沟通,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板面上的空白,是老师对"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理念的理解,更是老师对"给孩子留点空间、留点时间,让孩子自主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行为实践。

说话的艺术

文/张建云

与女儿交流一些事情,她时常会把"我知道"挂在嘴边。我与她讲苏格拉底临终前悟出的七个字——"我知道:我不知道。"她一下心领神会。

对成人来说,爱说"我知道"的人,基本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很容易走入自以为是和独断专行的死胡同。还有人喜欢说"你知道吗",而且频率很高;把"你知道吗"当成口头禅,说一句话就问对方"你知道吗"?听得人起火落火。也有人喜欢把"你懂吗""你明白吗"挂在嘴边。更有甚者,以"你不知道""你不懂""你不明白""你错了"开头,直接打断别人的话。好像这世界就他一人逍遥,就他一人正确。

这些话语虽然是口头语,但它会强化一个人的行为,每说一次就给大脑发一次信号。久而久之,会影响你的行为和别人对你的印象。

你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有些时候某些不好的口头语,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所以,孩子如果把如上话语说成口头语,不仅是不好的自我暗示,也是情商低的表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孩子有个约定:1.把"我知道"改成"您说得对".2.把"你懂吗""你明白吗",换成"您看,我说明白了吗""您看,我这样说对吗?"3.戒除"你不知道""你不懂""你不明白""你错了"这类直接否定别人的说法,一定要戒除。这类语言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拦路虎,凶恶得很。

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多赞美他人。这方面,我们当父母的,不妨带个头。我家有个规定:吃饭之前定要赞美一下做饭的人。赞美,让彼此的心情愉悦,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所以,教会孩子真心赞美别人,是放下自己的傲慢和发现对方优点的好方法;而且,时间长了,孩子会有不错的人缘和机会。

当然,家长对孩子也要多赞美。但是,你在赞美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在赞美孩子的同时提要求,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的赞美藏有深意,或者像个计谋,让人不敢接受;而且,不要明褒暗贬,如"你做得比我预期的好多了",这样的话基本上不是赞美,它可能会让对方感到窝心。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收起好为人师的倨傲,前方的风景才会愈发美好。

艺术需要追求极致完美吗

文/灵遁者

很多人问到了这个问题,但其实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艺术是用来表达人的想法和感受的。那么艺术就不需要追求极致完美。人本身也不是极致完美的,人的艺术怎么达到"极致"呢?放眼整个世界,你能举出一件"极致"艺术品吗?蒙娜丽莎?《日出》?《红楼梦》?《百年孤独》?显然这些都不是最好的答案。因为没有最好的答案,最"极致完美的艺术品"还没有诞生。

我前几天与西安青年画家侯鸣,邢皓,参加了庆祝人民政协70周年大型书画展览后,一起在咖啡馆聊天。我自然要向他们问一些艺术上的困惑。聊到赵无极和张大千,邢皓说:"张大千是国家级大师,但赵无极是世界级大师。"

我问他:"你临摹过赵无极的作品没?"他说没有办法临摹,你不知道如何下笔的。邢皓和侯鸣两位青年画家,都是美院毕业,他们的基本功和技法可以甩我10条街。

早在之前,我和侯鸣就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也是这么认为。我试过去临摹,但是临摹的很凌乱,也就是失败了。通过别人回答,通过自己实践,我发现还得做我自己,才能画好画。

但是还有另一个启发,为什么赵无极是世界级大师?为什么他的画能被市场认可?上面所说的,不就是原因吗?无法临摹啊,无法复制啊!那这个原因不应该成为我的方向吗?

你仔细去想,艺术市场很奇怪,艺术收藏者也很奇怪。赵无极的抽象画,你能看懂吗?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的,相信我。那么收藏家是傻子吗?肯定不是!

艺术收藏家虽然看不懂画了什么,但他能感觉到这画不错,这画不是普通美院毕业就能画的。这就行了,他不是艺术评论家,通过直觉来进行艺术投资,有时候比听评论家的更靠谱。就好像你去相亲,你是相信媒人的介绍词,还是相信你自己的感觉呢?

所以这也是看抽象画的方法,你不一定要懂画中的每个色块和元素。但你知道,赵无极这幅画空间安排得当,感觉画是会呼吸的,是有生命的;然后又看到颜色绚烂,非常吸引人,不仅有生命力,生命力还旺盛!这就是一幅好的作品。好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感情的。

你试着去画,你就懂了。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作品。然后你再去看一些艺术作品,你会发现虽然画的很好,但作品缺乏生命力,缺乏饱满的热情。而且同质化非常明显,这就是一些系统学习培训所带来的。

就像我之前说的,我永远不希望我像冷军那样去画画。冷军式的极致不属于我,虽然那也是艺术的表现和表达方式,值得钦佩,但也不该属于大多数人。好好去想着去表达想法,感情就可以了。

莫奈的一个草垛能拍出几个亿,靠的不是"极致写实",而是对"光",对"温暖"的追求,就好像我们看到这幅画,我们自己正坐在草垛旁休息,或者懒洋洋的晒太阳。

最后一句话说给我自己,也给所有爱好艺术的朋友。美是我至美的追求,但追求美的方式永远不单一。你无法复制我,就像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我。

艺术生活

文/谢永帅

这几天一直在背默千字文,其实千字文才一千多一点的字,可能对于那些年轻的小朋友来说,花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记住,可如果用草书把它完全到位的写出来,可能会有难度。

而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花这么多时间去默写,我也觉得值得。一来锻炼一下自己的记忆,让脑子不致于生绣,二来经典的东西永远值得膜拜和学习。

虽然智永的千字文也写了和学了一点,但总感觉还只懂皮毛,对于智永四十年如一日练习,才写出这样千古绝唱的经典书法,我们只有膜拜的份,我们也不曾想到,古代的和尚会有如此坚韧不拔之精神和意力,令我们为之动容。而我们现代人,处在繁华纷扰的世界,整天忙碌无比,要为生活酱油醋而劳累操心,很难能静下心来,好好思索人生该怎样去过、去活。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有时候生活让自己感觉就像天上飘着的风筝,如果不是一根线和拉着线的那个人,就有可能飘走了,虽然天上的云采很漂亮很诱人,但飘的再高终会落地,人也终要回得现实。

生活有时候过得有些无奈,但无奈之中总得给自己一些目标,如果人生没了目标,那就如同行尸走肉,也跟孤舟飘在大海没什么区别了。

我们有时候感叹命运的不公,想着出身既含着金钥匙的命运,想着出身非富即贵的地位,也想着一步登天飞皇腾达的时候。可如果在到达顶峰突然摔来了,那种痛苦的滋味,还不如脚踏实地来的稳当些。

想想生活生活就是要好好的活着,平安的活着,健康的活着。这才是真道理,失去这些生活将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也愿周边的人和朋友都能在忙碌工作中开心健康每一天。

假如读书是一种行为艺术

文/林颐

诗书传家的世家门楣,经常雕刻有"敬惜字纸"此类教诲。在乡村传统的教育中,长者们也告诫小辈,若是看到有字的纸张碎页,"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

古人还有"焚香夜读"的习惯。案头置一香炉,夜阑人静之时,洗手更衣,于缕缕青烟、郁郁芳香之中展卷阅览,真是风雅之至。

在古腾堡印刷术发明之前,读书于欧洲人也是一件极奢侈的事。古希腊时期,贵族家中经常养着会识字读书的奴隶,晚宴之后听奴隶诵读书中的故事,这是当时一项很有品位的社交活动。

中世纪的欧洲,是文盲与武夫的世界,连国王都没几个能认字的,文化只能残存在修道士的手抄本里,这些手抄本往往都是厚重的羊皮卷,并且还装饰以绿松石、紫水晶等各类宝石,与其说它们是书籍,毋宁说是供人瞻仰的贵重财富。

读到这样的记述,总是会想:书籍之于人类,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读书是一种行为,不过很多时候,它更表现为行为的艺术。如前文种种,很难说就是"为读而读".还比如,砖头精装书,装的是门面;康夏散书,卖的是情怀;最近流传的阅读占领地铁"丢书大行动",秀的,则是集体姿态。

这个活动源于之前 HP 电影系列赫敏的扮演者 Emma Watson 发起的一个读书分享活动。但是,人家那是英国伦敦地铁啊。据说伦敦地铁网速太慢,很难刷游戏,聊天也掉线。更重要的是,伦敦人有在地铁读书的习惯;北上广的地铁,有安静读书的空间和氛围吗?

从行为艺术本身而言,其目的往往为了传达某种理念。当杜尚拎着马桶进入博物馆,并用安格尔的名画"泉"为之命名时,他是以"生活就是艺术"的宣言向主流艺术发起挑战,这个马桶因此成为了名闻遐迩的艺术品。但是,第二个、第三个敢拎着马桶进博物馆的人,大概只会被当作疯子收押。

从"丢书大行动"的出发点来看,想必是为了唤醒公众的阅读习惯。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时间挤挤就有了。我的一位朋友,她在包里随时放着一本书,在所有等待的碎片时间里,当其他人在刷手机的时候,她在刷书,就这样,她一天能比别人多看一百多页。对于真正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已经化作了一种本能。对于不读书的人,你丢再多的书也没什么用。

在"丢"书之前,你得让人有"想读"的念头。明星站台,主意是好的,当然了,如果前期多营造一些读书的氛围,后期进一步深化、持久,不是一阵风吹过了无痕,那才是实现了活动的真正价值。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读书传统的国家,为什么要低劣地学别人呢?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王羲之就是一个行为艺术大家。"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他写的这副对联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是不是很有文艺范儿?"东床快婿"的典故几乎无人不知。换种角度看,"曲水流觞"也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一场很炫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不是模仿,不是兴之所至。庸俗的复制通常缺少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也绝无可能成功。如果想要把读书当作行为艺术,未尝不可,但请在形式包装和实际内涵方面多下点工夫吧。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艺术",只要"行为".翻开书,读!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