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散文

2022年12月21日经典文章

改变的散文(精选21篇)

记忆中的味道

记得儿时,一个老人,一架老式手摇爆米花机,一群围观的孩子,构成难忘的场景。老人悠闲摇着,孩子们一边玩耍,一边等待着。终于爆米花要出锅了,放炮了!老人扯着嗓子喊了几声,砰!随着清脆的一声,刚才还远远躲开,捂住耳朵的孩子们一拥而上,顾不得烫了,抓起一把就把嘴里放,吃的那么香甜。那时还没有什么牛奶味的、巧克力味的,只是天然、纯正的玉米的味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性,老式的手摇爆米花机因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铅,铅在高压加热的条件下,很容易吸附在爆米花表面,经常食用,对人身体危害较大,所以逐渐被淘汰掉。街上再也难以看到,儿时那熟悉的场景。

现在,不少人喜欢用微波炉制作爆米花,用买回来的专用玉米,按照个人口味加入黄油和糖,用不了几分钟,香气扑鼻、金灿灿的爆米花新鲜出炉了,让人垂涎欲滴。而家庭版迷你式爆米花机,因小巧、时尚外形设计,操作简单,备受人们的喜爱。看着一颗颗金色的爆米花吐出来,让人吃到美味可口的爆米花的同时,更是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老式纯白色爆米花真的很难见了,偶尔遇到了,真的很兴奋,颇有几分“众里寻他千百度”味道。买了一袋,信手抓了几粒放入口中,感觉更多有点苦,吃不出来记忆中的味道,那深深怀念的童年味道。也许爆米花没有变,变的只是自己。

时间也能改变一切,却改变不了童年的记忆,那段纯真的岁月。

那一天,让一生改变

文/黄宇辉

19岁那年我参加了高考,高考后的日子特别漫长,我既盼望着成绩揭晓的那天,但又害怕它的到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偏偏使我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以3分之差被拒在大学门槛之外。看着别的同学纷纷拿着高校录取通知书欣喜若狂的样子,我却独自躲在家乡黄土塬的一隅,悄悄地落着泪。

我无法面对父母,父亲为了我们姊妹四个人上学,没黑没白地在塬上那片荒芜的土地上刨着黄土,还不到五十,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我的落榜无疑是给父母酸楚的心上又撒了一把盐。

作为姊妹中老大的我,一定要为父母分担点责任,我暗暗地下了决心。于是我偷偷地与村里的几个同伴在离家8里地外的公路上截了一辆大货车,来到省城西安,经熟人介绍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干些搬砖、和灰的力气活儿。对于我这个平时在家很少做家务的人来说,干这些重体力活显然有些稚嫩,一天的活干下来,简直感觉脱了一层皮,每天晚上身子一挨床就“呼呼”地睡着了。但月底,当我看到自己用汗水换来的微薄工资时,就把一切都忘了。

正当我为自己能自食其力,还能为家里救济点而高兴时,突然有一天,父亲那佝偻的身子出现在我的面前,要我回家继续复读:“娃呀!十多年都熬过来了,只差一点,难道你不可惜吗?做任何事情都讲个‘恒’字,你年岁不大,再复读一年,只要你肯复读,爸爸就是拆房子卖地、砸锅卖铁也要供养你,别做出让你以后后悔的事,人生的道路很是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啊……”父亲的话,诚恳里透着质朴。

那天晚上,父亲又把我领到最繁华的大街上。街上人流如织、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人们个个神采飞扬,气质非凡,我不免觉得自惭形秽,心头掠过一丝自卑的寒酸。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趁热打铁地又开导我了,“虽然种地也不丢人,但你是想过土里刨食的日子,还是想过这样的生活?望你掂量着选择你以后的人生。”

父亲的话以及眼前城市的灯火辉煌,深深地刺激了我。第二天我卷起铺盖就跟着父亲回了家,重新拾起书本。经过自己的努力、父母的鼓励,终于在第二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考取了武汉一所中专学校。

现在我也成了“城里人”了,但回想起父亲和我一起上街的场景以及对我苦口婆心的那番说教,我仍历历在目。如果没有那一天父亲对我的耐心开导,就没有我走另外一条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莫道故人心易变

文/陈姓名人

下午收到一位多年未见老朋友的信息,说:“兄弟常有,而知音不常有”。我看着信息呆了几秒钟,却没有回复,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是本能地想到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刻回忆初衷,回忆起最初的美好,有时候甚至希望彼此可以回到初见时的状态。但人总是会变的,或好或坏,或高或低,改变的轨迹谁也无法预知,好与坏的标准也无法去评判。至于彼此间的关系,忽近忽远,亦或是分分合合,更是说不清的,所以更加无法去衡量。情感情这种事情是无法去衡量是否改变的,也许只是改变了一种交往方式,却不见得改变了彼此的初衷。就像我和初中朋友,以前上厕所都要同行,如今却已然三十年未见,甚至几乎断了联系,可我仍会在很多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他们,那么谁又能说我们的感情和关系已经淡了、没了?

关于朋友,每个人心里的定义不同,衡量的标准也不同,然而每个人心里都放着一把尺子。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把尺子的标准在发生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有朋友,不喜欢独来独往,尤其是现在的人喜欢成天把人脉挂在嘴边,张口闭口就是“我某某朋友”,仿佛没有朋友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可实际上遇到大事一起扛着上的却不见得有几个。不过人始终是有感情的,朋友中也有一少部分是放在心上的,不过很少称呼他们朋友,而是叫这些人“兄弟”。但是男人天性不细腻,所以兄弟往往只是兄弟,而不是知己。就像老哥说的,兄弟常有而知音不常有,事实上兄弟之中也的确少有是知己的。

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人,达不到自己心里所期望的标准就对此报以失望,毕竟情感这种东西永远不能平等,且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皆是如此,总有个人付出的多一些,有个人得到的多一些。而且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在你任何失落的时候与你分担苦楚,亦不可能随时随地与你共享快乐,能够分担是福分,能够共享是机缘,倘若把这些顺其自然的东西压在朋友的关系上,那么这份关系所承载的显然不是情感而是压力。

或许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现在的朋友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不再关心,甚至显得有些冷淡。在初遇时彼此相互照顾和关心似乎总是那么适合时宜而且恰到好处,现在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种感觉,仿佛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可其实谁都没有变,只是时间磨平了很多激情。要知道,大家每天都过着平凡的日子,悲伤与快乐也无非是因为那么几类事情,时间久了,分担与共享的内容也自然少了可圈可点的地方,翻来覆去的安慰亦或是赞赏也渐渐少了新鲜的词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时候彼此的情绪也变得不能相互回应,甚至渐渐有了生疏的感觉。但是也要知道,尽管零零碎碎的琐事将一切磨平,但最后剩下的却是彼此互相依赖的习惯,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这就是感情的积累,也是挚交的沉淀。

正如纳兰容若的那首词,“等闲易却故人心,却道古人心易变”。世事变迁固然可以改变故人的心意,但其实往往是我们先以为故人早已见异思迁。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自己在心里对朋友的关系设置了条件,觉得朋友就该相濡以沫,就该相知相依,却似乎忘记了那一场相遇原本来之不易。当然,既然来之不易,自然该相互坚守,如若某天其中一方感觉到了不安或失落,那么另一方也该反省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忽略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琐碎的生活不是友情的全部,毕竟“生死与共”也仅是出现在生死之时;“天下知交老更亲”,友情的可贵贵在于信任与坚守,所以更不要轻易说“等闲易却”……

2013.5.4.

故乡之恋

文/墨海顽石

沿途风光无限,我却归心似箭;一路高速前行,心中依然嫌慢。这就是我这次回故乡时候最初的心情。其实早已经过了不惑的年龄,对于异地与故乡之间的关系,早已经在心中比较衡量了千百次,总是满怀激情而去,有些失望而归。坐在大巴上,虽然极力想用某些不愉快的回忆浇灭这急不可耐的热情,却依然花解不开对故乡的浓浓思念热恋之情。我早已明白,如今世风变迁,人世沧桑,故乡早已经不是我心目中的故乡,人情早已经不是我童年记忆里的人情。这故乡虽不是那故乡,但心中的那份执着与纠结却依然像常青藤一般挥之不去,解之不开。虽远隔千里之遥,却常常日思夜想,魂牵梦萦。有时午夜梦回,仿佛仍然生活在童年的故乡时代;有时仰望一轮明月,禁不住心像插上了翅膀,不知不觉之间,仿佛又一次回到了故乡。

我的故乡就是这么一块神奇的土地。那里是一望无际的美丽大平原,那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人情朴实简单却充满真情,不仅盛产小麦玉米,而且还有大豆高粱、芝麻花生,即使是田间地头的巴掌大一小块地方,也会盛开几簇鲜花,或者长出一株大树。故乡是掩映于绿油油树林之间的充满古朴气韵的红墙碧瓦,故乡是村头碧波荡漾的悠悠池塘,故乡是充满着浓浓亲情的不改乡音,故乡是饱含着关爱与依恋的写意画卷,故乡是记忆里永远飘扬而不散的袅袅炊烟,故乡是永远长不大一直都天真无邪的少年少女,故乡是夹杂与古戏与歌剧之间的民间小调,故乡是那些越来越远却越来越容易激起无限回忆的亲人无限牵挂的乡愁和那些永远也不退色的一张张印在心头的笑脸……

来不及细想,来不及回忆,来不及眷恋,来不及吐露我感慨万千的心事,我总是风尘仆仆而来,匆匆忙忙又离去。

如今的故乡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有些改变让人欣喜,有些改变令人叹息。正如那日夜不息滚滚向前奔流的黄河,载着梦想,载着希望,也载着泥沙,载着岁月,飞速向前,一日千里。站在村头,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回顾当年其乐融融的老屋,竟然像怀念一部古书一样,里面有许许多多简单却不舍而且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渐渐都随着一个个老年人的离去而渐渐消逝,正如最伟大的文学巨着《红楼梦》没有后三十回一般,虽然留下巨大的缺憾,却无人能够传承,无人能够继续,无人能够改变这悲剧的结局。站在明月之下,仰望故乡的星空,一时间我竟然融化在这洁白如银的月光之中,不知从何处而来,不知到何处而去,无需强求,不须进取,只是如夜空里的点点繁星,仿佛原来就是如此,今后也会如此,仿佛从未曾离开,今后也不会离去,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的微小的心而已。  

故乡的一声问候将我从冥想中拉回,望着儿时玩伴鬓角的丝丝白发,突然心中就想起席慕容的一首诗来:乡愁是一曲缠绵在心头的短笛,偏偏在风清月白的夜里响起……

莫道故人心易变

文/い崎寻う

莫道故人心易变

文/崎寻

QQ:417173025

下午收到老哥的信息,说:“兄弟常有,而知音不常有”。我看着信息呆了几秒钟,却没有回复,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是本能地想到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刻回忆初衷,回忆起最初的美好,有时候甚至希望彼此可以回到初见时的状态。但人总是会变的,或好或坏,或高或低,改变的轨迹谁也无法预知,好与坏的标准也无法去评判。至于彼此间的关系,忽近忽远,亦或是分分合合,更是说不清的,所以更加无法去衡量。情感情这种事情是无法去衡量是否改变的,也许只是改变了一种交往方式,却不见得改变了彼此的初衷。就像我和高中朋友,以前上厕所都要同行,如今却已然三四年未见,甚至几乎断了联系,可我仍会在很多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他们,那么谁又能说我们的感情和关系已经淡了、没了?

关于朋友,每个人心里的定义不同,衡量的标准也不同,然而每个人心里都放着一把尺子。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把尺子的标准在发生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有朋友,不喜欢独来独往,尤其是现在的人喜欢成天把人脉挂在嘴边,张口闭口就是“我某某朋友”,仿佛没有朋友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可实际上遇到大事一起扛着上的却不见得有几个。不过人始终是有感情的,朋友中也有一少部分是放在心上的,不过很少称呼他们朋友,而是叫这些人“兄弟”。但是男人天性不细腻,所以兄弟往往只是兄弟,而不是知己。就像老哥说的,兄弟常有而知音不常有,事实上兄弟之中也的确少有是知己的。

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人,达不到自己心里所期望的标准就对此报以失望,毕竟情感这种东西永远不能平等,且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皆是如此,总有个人付出的多一些,有个人得到的多一些。而且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在你任何失落的时候与你分担苦楚,亦不可能随时随地与你共享快乐,能够分担是福分,能够共享是机缘,倘若把这些顺其自然的东西压在朋友的关系上,那么这份关系所承载的显然不是情感而是压力。

或许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现在的朋友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不再关心,甚至显得有些冷淡。在初遇时彼此相互照顾和关心似乎总是那么适合时宜而且恰到好处,现在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种感觉,仿佛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可其实谁都没有变,只是时间磨平了很多激情。要知道,大家每天都过着平凡的日子,悲伤与快乐也无非是因为那么几类事情,时间久了,分担与共享的内容也自然少了可圈可点的地方,翻来覆去的安慰亦或是赞赏也渐渐少了新鲜的词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时候彼此的情绪也变得不能相互回应,甚至渐渐有了生疏的感觉。但是也要知道,尽管零零碎碎的琐事将一切磨平,但最后剩下的却是彼此互相依赖的习惯,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这就是感情的积累,也是挚交的沉淀。

正如纳兰容若的那首词,“等闲易却故人心,却道古人心易变”。世事变迁固然可以改变故人的心意,但其实往往是我们先以为故人早已见异思迁。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自己在心里对朋友的关系设置了条件,觉得朋友就该相濡以沫,就该相知相依,却似乎忘记了那一场相遇原本来之不易。当然,既然来之不易,自然该相互坚守,如若某天其中一方感觉到了不安或失落,那么另一方也该反省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忽略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琐碎的生活不是友情的全部,毕竟“生死与共”也仅是出现在生死之时;“天下知交老更亲”,友情的可贵贵在于信任与坚守,所以更不要轻易说“等闲易却”……

文/张雨

在大山深处,有一座村落,不大。十几户人家,零星的点缀在半山腰的树林里。山脚下有一条傍水蜿蜒曲伸的小路,唯一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多少次我往返于繁华和贫瘠之间,从这条路的起点出发,只是好像从未抵达过终点,或许,这条生命之路原本就没有终点。

有了山,也就有了谷。黄昏时分,风就顺着山谷走来了。山里的风很轻很鲜,有一股刚刚翻过的泥土的味道。味道是从北山坡传过来的。每到立秋时节,二婶就催着二叔把北山这块旱地翻好,用牛拉着犁翻好。再施些牲口的粪便,撒下白菜、萝卜、大蒜的种子,即便是寒冬,依然能看到一片绿色,生机盎然。

风看似无形,却并不散乱。仔细听,风里有山里娃嬉闹的笑声;有狗子妈喊他回家吃饭的呼喊声;有柱子他爹的叫骂声,不知是哪家淘气的娃娃偷摘了他橘子树上的橘子。还有鸡鸭回笼共同奏起的和鸣声。一种声音牵来一种声音,一种声音伴着一种声音。自然和谐地在黄昏的山村蔓延开来。

山里的黄昏来的很快,也很短暂。暮色中,有庄稼汉子疲倦的身影。肩上扛着耕地的犁耙,吃力的走着。身后是一头牛。老黄牛时时低吼着,头一直抬着,向着天空。那低沉厚实的吼声,久久在山谷里回荡。往往最美的是最短暂的,最短暂的也是最长久的。所以要去珍惜,要去懂得。

山里人很好客。不管你来自何方,是何身份,只要你肯在火塘边落满烟灰的板凳上坐下,他就笑了。倾其所有。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鸡杀了,就着刚刚从北山坡采回的青菜,大碗大碗的请你喝酒,不醉就不放过。你醉了,他的笑容更加憨厚。山里的酒是自家粮食酿的。不烈,很香醇。喝的再多,也不头痛。酒很清澈,也很暖人。每一滴酒,浓缩了山人里的质朴,每一滴酒,蕴含了山里人的勤劳和乐观。仔细看,酒里有山里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倒影,有山里人开怀的笑脸。山里人和你交流不用语言,用酒,用他的心。酿酒的水取自那口老水井,日子久了,水井里的水就有了酒的味道,酒的甘醇。

醉了,不要紧,就睡,倒头呼呼大睡。山里的夜很静谧,只有些许几颗星星挂在天空,大部分星星都去陪娃娃睡觉去了,都在山里娃娃的睡梦中。偶尔也传来几声狗吠声,在空空的山野回响,一直传到山的那一边。

夜再长,始终会亮。天刚刚破晓,那条石板路就热闹起来,忙碌起来。男人们就开始挑水,把大水缸挑得满满的,足够一天用的。水缸是泥巴烧制的,很粗糙。山里人不在乎是否精致,坚实耐用便宜就行,这,过日子还得精打细算。水挑满了,女人们就醒了。背上背篓,打开牛圈的门,牵着牛走在前面。男人扛着锄头走在牛的后面。脚步如此默契,不近也不远,紧紧跟随。一直以来都这样走,一直是多久?一辈子。

地里的草多了,该锄锄了;院子里柴火慢慢变少了,该砍些了。山里没有面包,没有牛奶,也就没了吃早餐的习惯,就只是喝上一瓢井水,匆匆上路。女人们身材很小,很矮,很瘦。矮小也许是遗传的。祖祖辈辈被背篓压矮的。山里人不懂营养搭配,一直都很瘦。但也有一些好处,至少不用减肥,因为没那闲工夫。男人们皮肤很黝黑,很皮糙。晒的,磨的。可以抵御蚊子的叮咬。本来血就不多。血管流着的是,红色的,鲜红鲜红的血。

山从未改变过,一直伫立着。人也从未改变过,一如既往的简单实在。

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不管走多久,什么都可以改变,唯一不曾改变的,是那种精神,山魂。

在时间里爱着你

文/百合皎皎

在每个人爱的时间里,都会有像秋后落叶,在金色的阳光中,静静的,悄无声地散落在地。在这秋的时间里,那一片落叶会成为这个秋最美的哪一片叶,这只有时间会告诉你。在爱的田野里,每个人都想成为自已所爱的人今生最美的哪一个,谁能成为哪一个,这也只有时间会告诉你。

静看秋叶飘落悄无痕,谁是谁今生的魂,谁又是谁生活里的转轮,今生认为你是心中的独特,无论你是做什么的,我都喜欢,无论你身边有多少个红颜轮回,我都不在乎,因为,我喜欢的是你,今生相遇,那是前生的修行,也许,前生修行不够深,换来我今生的单相思。也许,是自已在时间里忘了自已。

在梦里,神说:我只有不为人化成蝶,停靠在你肩膀的那一瞬间,你才会回头望我一眼,于是,我来到那一片深林,传说中的那一片深林,那里是妖魔鬼怪修行的地方,我历尽艰辛。终于,我化成了一只彩蝶,一只美丽的彩蝶,为了再让自已成为彩蝶群中的独特,我又比其它彩蝶多花了一段时间修行,春去冬来,我终于成了彩蝶群中独特的那一只。我乘着微风,来到你身边,却发现你肩膀上已停靠了另一只蝶。

梦醒,突然明白,与你之间的缘份,只是一个时间距离,更加醒悟的是,原来时间并不等人,而是我忘了在时间里跟你走。

在忙碌的生活里,总会有缝隙,那一道缝隙就是你,你无时无刻悄无声息地钻进我的世界里,听说:在爱的世界里,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你会为他而改变,改变生活方向,改变兴趣爱好,改变一切的一切只要能为他改变的都会为他而改变,改变成自已认为是他心目中的那一个独特红颜。可能因为这样,因此,很努力去学自已本来不想学的事情,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也许,因为如此,总觉得自已不够完美,不够勇气,站在你面前说:我喜欢你。

时间如无声的年轮,在我向那个自认为完美的我慢慢靠近时,时间悄悄的在我身边走过。某天,当我觉得有勇气对你说:我喜欢你。在那阳光普照的美丽日子里,我驾着小船,来到你的港口,却发现你的港口已停靠了别人的船。

突然明白,原来时间并不等人,而是我忘了在时间里说爱你。

学会改变自己

曾经以为我们可以改变身外的所有。曾经以为我们可以长相拥有手中的温柔。其实,我们所能得到的,只是那段岁月,我们所能拥有的,也只是那段在我们手中妖娆过的光阴。

随着光阴的荏苒,随着世故的变迁,终于明白,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们什么也拥有不了。徒留那份无奈与伤感。终于知晓,我们能改变的惟有自己。

身外的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掌控无法平衡的。美丽的花蕾不会因为自己的驻足而不会凋零。温暖的瞬间更容易走向寒凉。我们最难割舍的东西,总会轻易地在指间溜走。

最沉迷的缠络总是在猝不及防时化为冰冷的剑。

我们惟有改变自己。

心底像清透的细水,一切了然,一切回归自然。所有的措辞总会有着最美丽的裙袍来遮掩,浅浅笑,是淡淡的黯然。

看着季节的转换,看着花开花谢的宿命变迁。或是改变自己才是最美好的眷恋。喜欢将一道屏障轻轻的放在身与身外之间。不走近亦不疏远。许是一种动物性的自觉。

一个喜欢裙裾飘飘的女人,夏季里,总是一袭的裙。或是因为了自己心底不能将自己肯定。即使爱极了长靴,爱极了软软的冬裙,却不能够去真正的尝试。

看到美丽的裙翩翩于落叶纷飞的秋天。在无可倾诉的季节里,或是惟有美好着自己的生命才是一种切身的温暖。买来裙,穿上靴。原来,可以在萧瑟中平添一抹惬意的暖。给自己,给自己的心谷一线春天。原来,自己薄凉了自己的一路美丽。原来,改变自己,才是真正的走远。

镜中,一份淡定,一抹悄然的伤感。在冷意幽幽的风起的岁月,总会有一缕挥之不去的忧伤,轻轻的,萦绕心头。美丽着自己的生命,是一种完美的转身。

悠然雨思

文/淡月清风

一场雨畅快淋漓的倾盆而下,风声,雨声,伴着雷声,在这个立秋后的早晨尽情的发泄着。似乎它酝酿了太多的委屈,太多的苦恼,唯有以这样的方式倾诉,才能获取长久的平静。这样的日子,只适合独坐窗前听雨,观雨。短刻的狂风暴雨过后,天空终于恢复了平静,而一颗随雨沉浮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

此时,干旱许久的大地正开怀大笑着,久旱逢甘雨,便是此刻最真实的写照。或许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也需要这样的宣泄吧?

习惯了一种生活,久了会沉闷乏味;习惯了一种工作,久了会厌倦无奈;当任何习惯成了一种惯性,都会觉得生活无波无澜,毫无新意。于是,总想找一个出口宣泄一下,或是用一种方式改变一下。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任何改变都要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如果某种决定改变了现有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会给你带来快乐,欣喜和安宁,便是一种成功。如果这种改变让生活变得一团糟,失去比得到的多,便是一种失败。其实,所谓的成败只是人生某个阶段的改变,并不能彻底的改变生活的本质。因为人生中总会有无数的变数,这些变数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前几日,去医院看望好友的母亲,阿姨因脑中风瘫痪在床。帮忙照顾了大半日,感慨颇多。想想这病来也是如山倒,前一刻还能行走自如,谈笑风生的老人,只因突然的脑血管堵塞便瘫卧在床,这也算是人生的一种残忍和无奈。

尽管老人家行动不便,头脑却异常清晰。她告诉我,怕将来受罪,怕以后的日子不好过,看着她哭泣的泪眼,体会着她的无助,我只能耐心的开导劝慰。在这一刻,只要她能坐着,将来生活能自理,便是她最大的梦想。

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如何保养,防患于未然。而在失去的时候追悔莫及。对人如此,对情感和健康更是如此。

不要在失去的时候才知悔恨,不要在生病的时候才知健康的重要,更不要在平常的日子里挥霍健康和幸福。因为有些东西一但失去了就是永久的失去,再也回不来了。

一场雨后,世界又恢复了原有的状态。一场病后,却需要勇气和毅力来面对生活。

珍惜生命中爱你和你爱的人吧,其实,最真实的爱就是关心,理解,懂得和陪伴。以一颗平静的心淡然的生活,把握生命中最真实的拥有,就是幸福。

花殇

文/谭婷

成长不仅是把哭泣声调为静音的过程,更是将痛苦化为动力的节奏;生活不会为任何人改变,只有你自己去改变生活…

——题记

这一个季节,寒风刺骨,营造了无限的颤抖,那一抹烟雨,朦朦胧胧,打湿了温暖的牵挂与思念,数不清的伤,定格着说不出口的疼痛。冬日的腊梅花,在这个落叶飘零的时节,拥抱着消瘦的树梢,那些金灿灿的花朵,虽不是零星点点,却遮掩不住骨子里的疲倦,只是微微的流露无关紧要,笑靥依然,一阵微风拂过,一股股清香是怎样的沁人心扉呢?

曾几何时,是那么地喜爱腊梅花,总觉得它和梅花一样,不畏寒冬,是百花之中的生存强者,然而我只铭记了它的坚强,铭记了它的清香与绽放的美丽,且以此作为它的特征。在这个世界上,会有那么一些真实的存在是抽象的,是肉眼看不见的,于是后来才发现那些所谓的坚强,是一个被动的赋予,只是个体还没有触碰到心灵最柔弱的地方。一个雷电交接的雨夜,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黑夜,雷电带来的恐吓,也不知道,该如何述说在风雨中的挣扎与痛苦,泪水比雨滴还大,落到脸颊就分不清什么是雨水,什么是泪水。

有些人,有些物,一旦存在失去,就永远地失去了,再怎么地努力都无法挽回,任你怎样地不相信,怎样地不接受,怎样地挣扎,哪怕是在痛苦中死去,也终究不能改变一切,是事实也不过如此,这时候“自欺欺人”成为了一种慰籍,开始信神,信佛,信灵魂,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一种信仰,深信自己的身边存在着一种无形的陪伴,并尝试由此抚平种种伤痛。

感情从来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此起彼伏,时而勾起幸福的片段,时而翻出忧伤的过往。昔日,要么大笑,要么大哭,跟随着时间的脚步,走着走着开始看淡了,不再流泪了,忧伤还在,只是不知道哭给谁看。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你怎么地受伤而为你改变,只有你自己努力去改变生活,毕竟未来的日子那么长,未来需要你的那份坚强和如花的笑靥。

说不清的故事,如梦如幻,梦醒幻灭,雨停泪止,黑夜会成为白天,风雨过后会出现彩虹,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改变我命运的老师

文/左军山

让我终身受益的,是我校园外的老师——刘子振先生。

198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照例来到位于马路街的东方红小学市工会第三联校职工文化补习班上课。

这天,登上讲台的老师换了。联校的韩主任给我们介绍说,这位老师叫刘子振,是邢台一中的语文教师。刘老师穿一件蓝色的中式上衣,胸前的扣子是传统的布盘扣。一节课下来,我们似乎听得还不过瘾,第二节课结束时,竟有同学说:“老师,你讲的真好,再加一节课吧!”联校别的班都已经人去屋空了,唯有我们班还灯火通明,刘老师真的又为我们加了一节课。就是从那时起,刘子振的名字便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同学的脑海里。

历尽千辛万苦,河北省第一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开学了。这个班没有名字,只有一群嗷嗷待哺的求知学子。这些学子中年龄最大的邢发华53岁,最小的解娟只有19岁,142个学生中只有三、五个高中毕业生,大多数都是“文革”中初中的底子。我是班里学历最低的,只上了八个月的初中,就被留校当老师的红卫兵打了出来。面对这样一群参差不齐的所谓“学生”,这课可怎么教啊?无奈之下,刘老师采取了分类教学的方法,一边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大纲讲课,一方面在课下个别补课,我就是在刘老师家补课最多的人之一。有时候补课忘记了时间,在老师家吃饭是常有的事。其实,在老师家补课吃饭的又何止我一人,我们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

三年的高自考,要完成十门课,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刘老师在自己担任学语文、古汉语和古典文学教学的同时,还从邢台市的各个学校为我们请来了一流的教师,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这些老师都是邢台市教育界在本领域有着崇高威望的学术泰斗,他们为刘子振老师的精神所感动,没有一个人提及过报酬,学生们交的学费都是象征性的,每学期结束的时候,扣除水、电、房租等费用,剩多少算多少,象征性地给老师们一点少得可怜的课时费。

在办学的过程中,刘子振老师最累,他累得让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中历年高三的班主任,白天要教高三的课,晚上要给我们上课,他备课的时间都在下半夜,每一个周末都是在书桌前度过的。1985年暑假期间,心力过度交瘁的刘老师病了,除了妻子,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对两个儿子说是去北京旅游,那时,我们自考班也不得不停了几天课。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晚上,所有的同学按照与老师的约定来到课堂上,却没能见到刘老师。当我们到了刘老师家的时候,才知道他正在从北京返回的火车上。当师母从火车站的公用电话亭打来电话的时候,我们兴奋不已。已经近四十岁的刘新英抓过电话喊了一声:“老师,在车站别动,我接你去。”这时我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刘新英已经将一辆四十几座的大巴车停在了学校门口。在车站,我们见到了老师和师母,老师是那么的憔悴,尽管是在夜幕下,我们依然看得出来他的脸是那么苍白。其实,他到北京是做了一次前列腺手术。当大巴车开进校园的时候,同学们不让老师上课,劝他休息几天再说。刘老师则说,是我约你们今天开课的,我这么晚才来,已经失约了,不能让大家白等这一晚上。就这样,他拖着虚弱的身子走上了讲台,从师母手中接过他在北京病床上做好的教案,对同学们说:“对不起,让大家久等啦”!

这就是刘子振,一个知识分子一诺千金的光辉形象。

父亲的改变

文/李职贤

父亲从乡下老家出来,每天躲在屋里看电视、喝茶和看报,哪里也不肯去,叫他有空到花园里遛弯,权当运动,锻炼身体。他说没有什么好遛的,不想遛。我每天下班回来,饭前饭后跟父亲聊聊天,看看电视,然后顾自要么去朋友家喝茶、聊天或打牌,要么躲进书房看书或上网。

一天,父亲突然病倒了,发着高烧,又是吃药,又是打针,好不容易恢复健康,被病魔这一折腾,整个人瘦得快脱了人形。我估摸着突如其来的疾病,可能与父亲长时间不运动,导致免疫力下降有关,再这样下去,迟早人像纸扎似的,风吹即倒。可是,他平时又不爱运动,咋办?

几天后的傍晚,我下班回来,经过会所门前的广场,看见几个和父亲年纪相仿的老人,穿着统一的服装在打太极拳,一个个生龙活虎。回来吃完饭,我把父亲领到广场上,问他想不想和这些老人一起练太极拳。

父亲大摇其头:“我笨手笨脚,学不来!”

我试图说服他:“通过练太极拳,既可以增加生活情趣,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可以强身健体,多好的事情呀!”

“不,我不学!”父亲再次断然拒绝了。

往前不远,有一群男女老少在跳广场舞,我问父亲想不想学广场舞,然而回答我的是长久的沉默。我知道,父亲是个大老粗,听不进什么大道理,他不想干的事,谁也勉强不来。我叹了口气:“算了,走吧,咱们到小区花园里散步去。”

我陪父亲沿着花园的幽僻小径,走了一圈又一圈,走了近40分钟,父亲兴致甚高,有说有笑。后来我觉得时间不早,提议回去休息,他提议再走一会儿。

往后的日子里,我每次要求陪父亲散步,他总是爽快地答应。有时,他甚至主动提出要我陪他散步。再后来,我提出陪他一起练太极拳、跳广场舞,他居然一口应承了。一个月过去了,我陪父亲学会了太极拳的一些基本动作,广场舞也跳得有模有样。看着父亲的精气神一天比一天足,我十分欣慰。

为什么父亲自从有了我的陪伴,马上判若两人呢?真是纳了闷了,无论如何,我也无法洞察他内心世界的变化,毕竟,我们之间横亘着不可逾越的代沟。

真相很快浮出水面,一天,我无意中听到父亲打电话给母亲时,用欢欣的口吻说:“孩子一有空就陪我出去散步、练太极拳或跳广场舞,哈哈,太开心了。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只要孩子陪着我,无论让我做啥学啥,我都绝对没二话,坚决不认怂!”

我恍然大悟!

原以为,把父亲接出来,只要让他吃好住好就行,从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父亲来说,亲人的陪伴,比吃好住好重要多了。

这一季的冬雨

文/赖鹏

那些天里,天空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它是这个冬天的第一场寒雨,对于我来说,虽然不够酣畅淋漓,但也算是有滋味有味,情调悠扬。

对于冬天,大部分人可能喜欢阳光普照,能够有洋洋暖意。我可能比较特别。我喜欢这冬天里的雨,虽然它没有春雨的生机勃勃,没有夏雨的气势滂沱,没有秋雨的情意绵绵。但我就是喜欢。这或许是习惯,有些习惯注定无法改变,就像有些事注定无法改变一样,或许你曾经期待它可以改变,可现实告诉你它不能改变。

在这样的雨天,有太多的事情不能做,但利弊互生,于是乎也就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读几页书,想一些人,发会儿呆,写几个字,挥霍一些时间,让忙碌的生活有个隔间;放一些思绪,存一些想念,留一些想法,让它酝酿、发酵,可以有清远的幽香,不流于腻俗,又不超脱于尘世。因为它诞于人间,必然属于当下。时光流转,恍惚间,那些郁郁葱葱都不在这个属于寒冷的季节出现。但是有些人在心里自始至终,不曾离开。哪怕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抑或沧海桑田,海枯石烂。雨滴叮咚,就像那些韶华里的青春,曾经谱写了那么多的乐章,然而每一章都有一样的身影,那样明显。就像那五百次的回眸,就像我与你前世的擦肩而过。

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但是不可否认那些还在月光下的流苏中闪烁的,你,模糊的那么清晰。这或许是这样的天气才能带来的福利。对于这些,我怡然自得;间或,甚至有些痴狂。打开往昔,小心翻看过去,原来过去只是现在的倒影,虽然缺少了些许节奏,但往日昔时依旧鲜活如昨。

雨珠纷飞,思绪便随着水滴流转飘落,洒向这料峭寒冬的大地,万物均沾,不偏不倚。在那些留下记忆的地方,沁入。然后,化作脚下的一掊土,滋养着这片土上成长着的人。

在寒冷的空气中,一丝骚动的声音都尤为清晰。窗外偶尔穿入的繁华喧闹,慢慢似从未听闻般的陌生,那些曾经羡煞许多人的委婉歌声,现在却不再有一丝感动。岁月弥久,时间漫长。洞藏了许久,需要压榨,才能散发出应有的芳香。

这一季的冬雨,没有停歇,它,叮咚叮咚,下个不停。

父亲的马灯

文/钱新华

夜晚的城市,被霓虹灯妆点得更加妩媚。每当我徜徉在灿若繁星的街头,便油然地想起了童年光阴里父亲那盏马灯。那一幕幕马灯的故事,仿佛如一幅幅画面始终飘荡在眼前。

小小的马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尚未通电时,可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呢。它是农家生活中一件不可或缺的移动照明用具。父亲喜欢它,或许是因为这东西经济实惠,长久耐用吧。从外观上看,马灯结构貌似简单。灯底有个如倒扣着碗状的圆形油箱,可容纳五百毫升煤油。油箱上方有个酒瓶口大小的油嘴和一根不太起眼的小小旋钮,是分别用来上煤油和调节灯光大小之用。油箱上口设有两根打衣针粗细的环形钢丝,其职责是拱卫着那脆弱的玻璃灯罩。灯罩上口被一块似香粉盒盖的铁圈扣住。这铁圈除了能上下活动,四周留有多个通气孔,圈顶中点有个可容得下一根中指出入的拉环,那是方便擦拭或调换灯罩之用。最显眼的还是那连接油箱与提手的“冂”形外框架子。这“铁架子”,看上去挺威武,其实也只是徒有空心铁皮的外表而已。

父亲每当夜晚出门,总是离不了这盏马灯。夏日,暴雨连连,村前那口古老的岗塘泄洪口悬挂着一丈多长的瀑布。夜里,父亲便悄悄地点亮小马灯,穿上蓑衣,带着网具,披着电闪雷鸣,摸到轰鸣的泄洪口,布下围网。此时,那些憋得正慌的鱼儿,都想趁着老天下雨的时机,搭上泄洪的“便车”,争着逃离久居的村塘。当我还在似梦非梦时,就隐隐地听到堂房中传来鱼儿拨弄出的“啪,啪啪”的嬉闹声。我眨巴着惺忪的睡眼,吃惊地看到地上两个澡盆中挤满着尽是两寸长的鲫鱼和弯钩钉儿。这一夜,父亲彻夜未眠!天亮,雨住了,父亲留下一点卖不上价的小鱼家里食用,而那些上色鱼都挑到街头集市变现,换回一些生活用品。

小时候的我,没少淘气,给父亲添了不少累。我家老屋后西边有棵保温瓶粗的两丈高桑果树,树主是一位五保老人。她男人走得早,两个女儿也不到婚嫁年龄就送出去。解放前后,受族人照顾,让她看管“田间公亨堂(即明末清初,着名诗人和大文家钱澄之的家庙,也称作‘钱家五房亨堂’)”,大人们背后都习惯地称她“亨堂二娘”。我们这些晚辈,一个个亲热地喊她“二奶”。每年桑葚成熟季节,我们如一个个嘴馋的泼猴,蹭的几下,便藏进了浓密的桑树荫里,与那些贪嘴的白头翁鸟争抢着树上的美味。慈眉善目的亨堂二奶见了,便在树下柔声细语地叮嘱着我们:“伢勒,小心点,可别掉下来着!”我们三天两头地爬上爬下惯了,哪里还听得进这些忠告?只顾在树上任性嬉闹。突然,一同伴惊呼我脖子上有只毛毛虫。情急之中,我慌手慌脚,身子一歪,掉落下来。幸好被树下一座不大柴垛挡了一下,再从柴垛滚落到地面。人并无大碍,只是左胳膊肘关节脱臼。天快擦黑时,父亲从生产队收工回来,顾不上歇息,提着马灯,徒步去十几里外的九龙山庄一许姓老郎中家请医抓药。老郎中年事已高,当晚不便上山采药,也不便出诊,只是向父亲交待:用陈年茅草屋上面盖的稻草烧灰,以桐油调拌成药膏敷贴在脱臼处。夜里,父亲到家时,手里的马灯没有了一丝光亮,或许因来不及带伞被雨水浇灭,浑身上下淋湿得没有一根干纱。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本是一起很小的外伤,也并不难处理,但最终还是在我的胳膊上留下了不该留下的后遗症!也正是这个后遗症,才使我有了刻骨铭心的教训,更使我忘不掉父亲在那个月黑风高的雨夜,孤身奔走在几十里崇山峻岭间的场景。

每当开学的前夕,也是父亲最纠结的日子。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筹足我们几个人的学费。唯一的办法,就是无奈地挑着下锅米,乘小轮到江南贵池集市上去变卖。那时候,大米价贱,每斤也只有三毛钱左右。每次出门,他都是在下半夜鸡叫时动身。黑夜里,陪伴他的唯有那盏昏暗的小马灯。

六十年代的冬天,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天。那时候,人们并不知道有”暖冬”这一说。尽管一日三餐食物难以保障,可是办法总比困难多!隆冬的下半夜,我常在梦中被父亲叫起。他让我提着鱼笼子,跟在他身后,捡拾着用“虾探”(一种简易渔具)捕获到的小鱼小虾。夜里,一弯冷月遥挂在天际,散发着阵阵寒光,坝埂上的枯草顶着晶莹剔透的冰霜,踩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父亲就着昏黄的马灯光,在三四米宽的沟渠里不断地重复着那“推、收、倒”特定的捕捞动作。我一手拎着鱼笼,一手不停地在打捞上来的腐烂水草堆中,翻捡起裹着冰冷泥水的鱼虾。天还未放亮,鱼笼已满得装不下,父亲才肯带我踏着马灯照耀的路回家……

时光,可以改变山川河流,也可以改变人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人的情怀。如今,父亲已逝去多年,他的形象却透过马灯岁月的浸染而日益鲜明……

努力改变命运

文/惠子涵

今天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这是张天翼爷爷最具代表性的童话作品之一,他笔下的人物鲜明、深刻、栩栩如生,真不愧被誉为“中国的安徒生”啊!

这个故事在很早以前奶奶和外婆都给我讲过,可是,自己细细去阅读,却是另一种心情,另一种快乐!故事的主人公王葆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他一直渴望得到一个宝葫芦,拥有一切想要的东西,有一天,终于梦想成真。宝葫芦给他带来了许多零食、可爱的金鱼、名贵的花草、崭新的自行车……王葆得到了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快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难忘更难受:“越是亲密的人,越是爱我的人,我就越是得提心吊胆地防着他。”因为,宝葫芦的秘密不能让第二个人知道,宝葫芦成了王葆的包袱,甩不掉,毁不了,同学把他当成了小偷,老师认为他神经有问题,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终于认识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我真的庆幸,这只是一场匪夷所思的梦,宝葫芦让我们得到的,都是去偷拿别人的,是最可耻的行为。朋友们,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宝葫芦,只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努力,才能实现愿望,这才是最最可贵的、受人尊敬的。

什么是青春

文/大鹏

前段时间,有人问我青春是什么?我当时不知所措。

现在回思,青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远破不了的梦,我老想着世界会沿着自己的脚步顺势而流,却往往不知这世界的 繁杂与纷扰。我也天真的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只要沿着路走,道途的花儿将会为你不断绽放。我曾怀着这样激荡澎湃的心,妄图去改变整个世界,可现实无情的一刀刀的割断了我的梦。当梦醒时分,才发现自己满身是伤在虚无缥缈的彷徨,一度呐喊,那声音却久久回殇。

常想起好友我两经常说的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每每深思,何为能改变,何为不能改变,而自己又可以改变些什么呢?面对这不知所措的恐慌,我再次彷徨。

深夜人静,躺在床上,一味的辗转反侧,我曾想,是不是也有人在像我一样。

翻出手机不明就白的在翻看,找什么好似自己也不知道,收件箱里的短信永远是那么几个人发的,偶尔听到短信的声响,谁发的,也大多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通讯录里的号码也一直都是一尘不变的,偶尔闲时,想找个人聊聊,拿起的手机却不知道该拨向何方。我不知道该用哪个词来形容这种心境。也许会有人说是孤独或是寂寞,我自认为不是,却找不到反驳的语句。

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毫无凝问,大学是我实现理想的地方。我从边远的大西南一路一个人狂奔到北方一个小城上大学,我还清晰的记得一家人送我离开的那个情形,孙然他们的表情不一,但那目光里是一致的,我没勇气让他们送我很远,我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睛,尽管我认为自己已经很坚强,很独立。对于自己的处境怎么样,我很清楚明了,可面对家人总却装出副信心十足的样。

我总在想是不是该说点什么,还是该做点什么了,可我没有说也还没有做。自己的情况只有自己知道,我自认为我是个叛逆学生--我只对自己所学专业之外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成绩的好坏由此便可得而知了。对于自己的喜好,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认为我是本末倒置,而那也是我管不了的。我让自己的行动随心而流着,而很少考虑现实的存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青春的一种践踏,毕竟我没能让自己的物质跟意识保持着统一性。然而,我一直没有认为我这样做错了。感于此情,不由使我想起电影《我们都是坏孩子》里的一句话--我们的优点是我们知错能改,我们的缺点是我们永远不认为自己错了。

看窗外天空星月美满,观自己青春一片朦胧。我总在想,是该做点什么了,也必须做点什么了吧,可我能做点什么,又该做点什么?饶了一圈,我好像在做圆周运动,总在围绕原点再画圈。我知道这是我迷失了方向。

我很喜欢毛泽东的沁源春*雪,回想走过的路,我也曾经以青春的义气,也挥斥方遒过,我曾经也抱着指点江山的梦,只不过,随着岁月变迁,那只能算是我留在青春路上的吉光片羽,而现在却是梦醒时分罢了。

谁的青春都曾有一个梦,也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能实现那个梦。大多数人的梦往往构如乌托邦样,结束于欧亨利试。

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甲:看你这么努力,以后有什么打算啊?乙:唉,不知道了,以后的事谁也说不清,走一步看一步喽……

青春我们迷茫,我们失去方向,如若有人在问我:青春是什么?我只有回答我自己的答案:是不可知的下一步。

青春是什么?这是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有答案的存在,那也是个只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别做过期的奶酪

文/刘志伟

我们都知道,奶酪会由于时间长而慢慢变质。殊不知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只享受幸福而不寻求改变,会被淘汰。

中国是东方巨龙,也是亚洲雄狮。它拥有过秦、汉帝国的强大,唐朝的繁荣,还拥有过疆域辽阔的元朝,我们拥有灿烂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但是这些都是奶酪,过时了也会变质。

我们的四大发明,闻名于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我们中国领先世界。但是,当我们用火药制成烟火,供帝王娱乐时,西方国家正在用火药制造先进武器,可怜的是当西方来到中国展示西方火器时,清朝大臣还在讨论帝王座位的高低问题。当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清政府才意识到天朝上国的幸福已茫然无存了。

我们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但是我们的指南针却大多用在那些算命先生看风水上,而当指南针传入西方后,却广泛用于航海,以致于当西方国家用大炮轰开国门时,我们还陶醉在有造纸术、印刷术的幸福中,并用它来制做“四书、五经”,束缚文人的思想,而西方国家却用它来传播自然科学。当我们深醉于这些快过时的奶酪时,西方列强已经寻找到了另一块奶酪——工业革命。在经过二次工业革命的洗礼,西方列强已经控制了世界的经济,而我们的奶酪宫殿已经变质坍塌了。当我们意识到应该寻找新的奶酪时却已经来不及了。

然而,我们并没有被淘汰,因为我们改变了,洋务运动便是这种改变的前凑,虽然失败了,但却成为了改变的开始。随后辛亥革命加快了改变的进程,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便已嗅到了新奶酪的气味,特别是改革开放让我们找到了新的奶酪,让中国这条巨龙重新腾飞。

然而,我们要记住历史的教训,不要被眼前繁荣、安宜的生活所陶醉,因为世界是发展的,奶酪终究会变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我们不想着进步,那么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没有忧患意识,不思改变,不求发展,最终也会被淘汰。

感恩与改变

文/杨艳波

父母是沙漠中给予我清凉的甘露,是沙漠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父母是挫折时的一阵春风,吹动我失落的心弦……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离不开父母的关心、疼爱。是父母把我带到人间,教会我在成长中如何走过沟沟坎坎,父母的爱如此伟大,却是不求回报的,父母的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情感,是我奋斗中的一种动力。

小时候,我们总是在母亲温柔的手臂中倾听着娓娓动听的故事酣然入梦。当我饥饿的时候,总能吮吸到母亲甘甜的乳汁,吃到父亲一碗香甜的米粥。

长大了,父母把我们送进学校,让我们不断求知求学,他们教我做人的道理,教我诚实守信,教我严谨做人,诚恳做人。是父母让我们学会认识世界。父母对我的恩情,我虽不能回报,可我却懂得感恩。

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老师给予我知识;感谢朋友给予我快乐;感谢……世上有太多的人需要我去感恩……

感谢有多种方式,一声小小的问候,一次简单的行为,一句亲切的祝福,一杯暖心的茶水。

当父母辛苦劳作回来时,你是否向他们说声:“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是否真诚地递上一杯水?是否为他们捶过背?是否为他们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

因此,我要改变,改变个人态度,改变个人心理,改变个人行为,改变个人方式。如果想法改变,态度就会改变;如果态度改变,行为就会改变;如果行为改变,习惯就会改变;如果习惯改变,人格就会改变;如果人格改变,命运就会改变;如果命运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大爱无言,感恩在于行动,行动在于改变,让我们用行动去感恩,去改变,去承担我们的责任吧!

幻觉

文/庞白

大海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它像无边的磁场,吸引和排斥同时存在。

我不太相信有谁能够抗拒大海的诱惑,谁能够经受得住对大海的恐惧。多年之后,我仍感受到大海对我强烈的吸引和给我的忐忑不安。我知道这种感受是一种矛盾,明知道是矛盾,却又无能为力。

显然,大海不是梦想或者恶梦,大海只是大海。

有时我想,在海上听风声,看落日,晕浪或者喝酒,可到头来却只是一种幻觉。

我愿意相信那是幻觉。

是幻觉吗?不是。那又是什么呢?

岸上的一举一动,一物一事,到了海上将会被改变,改变其原来的前和后,改变其原来的快慢,甚至改变其方向和内容。

在幻觉和现实中穿行,渴望、兴奋、绝望、无聊就产生了,对崖岸,一定会有无法压抑的期待和冲动。人,于是变得木讷或者清醒无比,但是谁又能知道木讷和清醒意味着什么?

在辽阔的大海里,谁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君王,谁也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阎王。

原来生活就是如此

文/迷离

一天起床后,和往常一样,打开电脑,点击网页,进入……每天周而复始着,不知待何会想,这样的生活,你不会厌倦吗?

没有激情,没有渴望的生活无疑是没趣的, 每天重复着一件事,生活的节奏都是围绕此来展开,试问自己,你累不累?

有的人乐此不彼,而大多数人还是很疲倦,想改变它,获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只是有个疑问,就是当你改变后获得一种新的生活,之后呢,会不会对它也产生了疲倦,想改变,再……如果是这样,未免太过于浮夸。其实在我看来,与其这样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感受生活,回味生活的每个细节,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别有一番收获。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五分感性外加五分理性的人。当然,作为男生,更多的应该是理性。但是对待生活,我觉得这样的我已经很好了,无需可以去改变什么。因为现在的我更会用心去感受生活,每当我心情不好或是难受时,我就会点击进入我喜欢的范围圈,在那里我能发现能让自己开心起来的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时只是偶尔的一幅图或是一句话,都能让我心动不已。因为我在用心去享受生活带给我的快乐和美好。

对待生活,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人心思更加细腻。他会更加的关注生活本质,而非一心求“改变”.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样生活态度。如果有一天内心世界发生了改变,或许我也就失去了追求生活真善美的心态。

生活本就如此,要改变的不是它,而是我们的心态。生活本就美好,只是缺少发现美好的“眼睛”.

当能做到这点,生活自然就会和谐很多。

原来我从未走远从未改变

文/江亲莲

记得有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唱的真好听,仿佛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当时的我们听了这首歌后真的是热血沸腾,早早的就把这首歌的歌词看了好多遍,越看越觉得歌词写到了心坎儿里。的确,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匆匆几十年的人生眨眼即过。留给我们回望看看的时间并不多,留给我们认真审视自己的时光更不多。可,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那就是学会珍惜、学会把握,学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学会把简单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和有价值。

其实,我是个从小就很独立的人,因为家庭条件的有限,爸爸妈妈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对他们的责任和担当,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劳作,换来一家人的简单祥和,也换来孩子们的求学成家与立业,所以就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过问我的学习与生活。可是,我从来不想让爸爸妈妈为难,我一心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让他们开心,让他们放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宽慰他们艰辛的付出。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我会自己先端条长凳放在堂屋门口,坐在小板凳上写作业。写完作业,就立马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不到十岁的我,可以自己洗衣服洗头发扎头发,还可以踩在小板凳上做饭煮菜。随着自己的慢慢长大,又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力所能及的干些重一点的家务活拉。比如,喂猪、种菜、挑水、挖红薯、打谷子、掰包谷、割麦子……现在想想,呵呵,好像家里的农活我没有几样是没干过的。

家庭的清贫,爸爸妈妈的嘱咐,让我越发的想要好好学习走出家门,增长见识,再回报父母,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古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加上身边遇到的良师益友的指引,我顺利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生涯。一心想要走出家门看看世界的我,选择背井离乡,来到了千年古城陕西西安,还没来前就被历史书中的文人故事所吸引。当来到这里的时候,觉得那里的四川人真多,还有很多的美食,像肉夹馍呀、羊肉泡馍呀、胡辣汤等等,更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像大雁塔、兵马俑、华清池、大明宫、明城墙等),瞬间觉得特别的亲切,来这里是对的。四年的时间里,为了节省家庭开支,我一边兼职打零工,一边在校学习,临近毕业的时候,荷包里还存了几千块钱,沉甸甸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我圆满完成了对自己的交代和对父母的交代,能轻松的收拾行囊,背上书包,回家乡了。

其实,回望求学之路,爸爸妈妈太忙了,再加上没有知识文化,不识字,他们对我教育更多的是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个有用的人。他们甚至不愿踏出家门,生怕迷路,也害怕晕车,更觉得会给自己的孩子添麻烦,所以从我上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爸爸妈妈没有送过我,也没有来接过我看过我,我好像也少了些现在00后、10后孩子们的撒娇范儿。上学期间的每一步转向(比如,高中时文理科的分班)、每一次的抉择(比如,是上县城的高中,还是上市区的高中;亦或是上本省的大学,还是上外省的大学),基本都是自己一个人扛过来的。

然而,我并不怪爸爸妈妈,也从来没有生气,因为我知道他们的不容易,懂得他们的艰辛,更明白他们的无私与伟大。或许是年少时的这些经历,所以我一直都比较独立自强,大学毕业后我就忙着找工作,想着先就业再择业,毕竟我们家需要一个孩子先工作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上天的眷顾,我先后辗转了几家私人公司后,通过多次努力赶考,进入了如今的编制单位,开始了为人民服务的职业之旅。工作之余,特别的缘分到来,我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家庭,成为了一个母亲,才更懂得父母要养育一个孩子的长大,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辛苦。非常感谢爸爸妈妈在那个还不算开放的年代,摒弃了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用爱养育我长大,用心教会我做人,用行动指引我做事,让我这三十年来都过的很充实很有意义。

现在,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想办法解决,哪怕解决不了,我也觉得不遗憾,因为我已经尽力了。而在爸爸妈妈心中,我也一直都是那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泥土房的家里,也是一墙的荣誉奖状,每次只要谈起我,爸爸妈妈脸上都会自然地流露出开心骄傲的表情。今年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我曾几次提起笔,拿起桌边的键盘,想要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虽然这封信寄不出去,但是那就是我对他们这份生养恩情的寄托,更想对爸爸妈妈说“这么多年,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谢谢你们陪我长大,未来就让我陪你们慢慢变老吧”。可是,这封信,我一直都没有写下来,每天总是不停的忙碌,有时我多想停下脚步,回头望望,仔细的想想,自己曾经许下的承诺和追逐的梦想,现在都实现了吗?还有哪些没有做到呢?然而,时间匆匆,总是让我们有些力不从心,每天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忙于学习考证,忙于热爱的活动,更感“三十而立”不是一句空话,那是更加沉重的责任与担当。

网上曾有人这样计算过:倘若一个人,按100岁来算,一年365天,100岁需要36500天;按80岁来算,一年365天,80岁需要29200天;按70岁来算,一年365天,70岁需要25550天;按65岁来算,一年365天,65岁需要23725天。我的时间还剩下多少呢,我不知道。尽管,时间在一点一滴的流逝,我们也在一天一天的变老,可是,不管岁月如何变幻,我都始终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未来的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自己,干好本职,多利用缝隙的时间,提起笔来,把身边感动的人和事用心的记下来,用自己的微小力量,以铅字的形式,传递人世间的真情与温暖。等哪一天,自己年迈写不动的时候,在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那些沧海桑田,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呀。(江亲莲)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