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散文随笔

2023年04月03日优秀文章

冬至散文随笔(必读6篇)

又是一年冬至日

文/公付龙-蔚蓝幽灵神兽

又到一年冬至日,需给去世的父亲上坟,因此,安排2015年年休假的时候特意留了两天假。提前向领导请假,和领导实话实说,冬至日需要到父亲坟前缅怀一下,领导特别给力,欣然准假。

冬至日,有点潮湿,在父亲坟茔的周围,铺满了落叶。大概是冬天来临的时候,风吹树上的叶子,掉落到坟茔上,顺着坟茔的斜度,在重力的作用下,树叶滑落到了坟茔的四周。层层叠叠,似乎有一双无形的大手精心的摆弄,把那些大杨树叶子、栗子树叶,一层层一层层的码的整整齐齐,静静的拱卫冬日轻风中的坟茔。

我用铁锨拨开坟茔附近的落叶,露出清新的泥土,虔诚的似乎是整修一件艺术品,整修父亲的坟茔,让蕴藏在冬日落叶下泥土的清新铺满坟茔。

整修完毕,冬日的清冷似乎轻了许多,带上母亲亲手做的三样小菜,准备好的水果、馒头、酒水等物品,到父亲的坟前,向父亲诉说。

父亲的音容笑貌又浮现眼前,父亲虽托体同山阿,但父亲对我的言传身教时刻不敢忘怀。

"雁过留生,人过留名。"是父亲多次对我说过的话,现在品味这句话的深意,泪不由自主的又涌了出来。

父亲声情并茂的《穆桂英挂帅》、《薛顶山征西》等等古代英雄故事,成为了童年夜晚的精神食粮。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一段不知珍惜,却十分奢侈的拥有,又充满温馨,又令我时时不能忘怀的生活。

父亲睡梦中充满激情的京剧唱腔,诸如"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不时在我的梦中出现。

父亲大字不识一箩筐,但利用其超强的记忆力,在走街串巷、赶集上店的劳作之余,跟走街串巷的说书人,学得了说唱功夫。父亲的说书故事,梦中的京剧唱腔,成了我国学的启蒙。

在父亲的坟前,瞬间回忆起父亲的言传身教,对自己实则是一次心灵朴素的净化和洗礼。

父亲,您在那里还好吗?

又是一年冬至到

文/素波银涛

又是一年冬至到,穹顶之下霾沉沉。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古人对于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于是,又想起了十多年前一家三口去登封游玩的事来。那是一个五一假期,而且是在登封的大学室友陪伴下,当然也去了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是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观星台内,有一"测景台",它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姬旦修建的,是古代祖先测量日影、验证四时的仪器。周在灭商之后,建立了周王朝,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周王朝因此要在中原建都,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也为了寻求营建东都洛阳的准确天文依据,周公姬旦修建了"测景台".中国传统节气的划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正是周公姬旦通过在测景台的实地观测划定的,从此便有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划分。"测景台"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可见先人智慧的卓越。

冬至过后,白天则一天天地变长,"过一腊八,长一杈把,过一年,长一椽";"冬至暖,烤火到小满";"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这些都是儿时常听大人们说的。

冬至,意谓着最冷的时刻来临,刚刚泼出去的洗脸水,为一片土壤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护肤霜,钟情的池塘怜爱地凝结成冰为鱼儿挡住了刺骨的寒风。

面对同样的寒冬,出现不一样的命运。古时的富户人家常常是"朱门酒肉臭",而穷苦百姓则是"路有冻死骨".至于"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那应算是幸福人家的生活了。

而一些士大夫们则常常搞一些所谓的消寒活动,最雅致的当数九九消寒图中的九体对联了。上联"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不知细心的你是否读懂了这幅对联?该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添一笔,从冬至日开始至九九八十一天结束,可谓是"创作"时间最长的对联了。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古人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地记录了气象的变化。回顾世间诸多语言,除了我华厦的方块汉字,谁能为之?

而我童年的寒冬呢?

小时候,在那些呵气成冰的日子里,一群小伙伴总是不惧寒冷,在外面蹦蹦跳跳,嘴里还念叨着"腊七腊八,出门冻煞"等一些民谣农谚。男娃子们玩洋火枪、滚铁环、打纸包、抽陀螺、顶拐架、冰上打出溜,女娃子们则是玩跳绳、跳圈、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老鹰抓小鸡,男女共同玩的要算是囚在屋檐下挤油了……一切都是为了运动,一切都是为了袪寒。孩子们经常玩得忘了吃饭,大人一遍一遍地喊,那些还玩在兴头上的伙伴们依依不舍地离队回家。有时,傍晚前玩累了,倒头便睡,连衣服也懒得脱,朦胧中,被父母揽在怀里,脱去棉衣棉裤,旋即进入梦乡。

次日一睁眼,窗户玻璃上开满了美丽的冰花。一片片茂密的森林,一丛丛密实的青纱,一块块成熟的稻谷,一处处粼粼的水塘,好像朵朵白云,犹如剔透菊花,又似细腻雾凇,美妙别致,巧夺天工。有时,等不得融化,便将嘴巴对准一处呵气,直到融出一块透亮的"天窗",借着这"天窗",了望外面的世界,看冬日清晨的安详。

那时,乡村的冬天,冷得纯粹,道路都冻裂了口子,过了夜的水桶里,常有冰坨子可以玩耍。老屋里的柴火炕,厚实而温暖,带有烟火味的饭菜,寡淡却不失温馨,着实让人记忆犹新。

冬至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无论是以前就已度过,还是现在方才明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寒冬摧垮不了意志,心中的意念便拥有一切。

如今,夜深独自静坐在电脑的旁边,透过窗户遥望那浩渺的夜空,给回忆打分,任心灵松绑。儿时真好,尘世的所有喜乐哀愁都与己无关。在父母的庇护下,感觉天空永远都是蓝蓝的,没有别样的异彩,每天总是洋溢着一张初访尘世的笑脸。那个时候,总是无法逃脱与邻家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愉悦,现在想起,那也许是己世间最美最纯的一段记忆吧!

后来渐渐地长大了,逐渐经历着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那些成分,儿时的梦想依旧丰满,只是现实太过骨感。就这样一天天地与平常的日子为伴,几乎没有故事的发生,所以也注定了多年以后的自己,极为普通,极为平淡。

很是遗憾,红尘一遭,聆听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自己从来不曾认真地去追逐一份过分的东西,或许注定自己只是一颗没有色彩的流星,即使长空划过,也未留下美丽的痕迹。这些,是否都是因为自己太过平凡?

已届不惑,回望岁月。来时的路上,一点一滴都让自己相信世事的难料,也就坦然地去接受和面对人生的悲欢。生活因为美好而存在,也因其变化莫测而令人遐想。

回望岁月,感谢岁月给自己的磨砺;回望岁月,感谢岁月给自己的成长。

又是一年冬至到,究竟是朱颜辞镜?还是孕育新生?

美味姜饭过冬至

文/梁惠娣

一年一度的冬至又到了。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个令人盼望和难忘的节日。

冬夜读书,读到有关冬至的诗词,惹人无限遐想。喜欢杜甫的《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里面一句"冬至阳生春又来",给人带来春的期盼;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

自古以来,我国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冬至习俗,如北方有的地区有冬至喝羊汤吃面条、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汤圆、冬至长线面和糯米饭的习惯。在我的家乡粤西,过冬至,家家户户必做美味香甜的姜饭。

每到冬至,家乡的大街小巷就摆满了各种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姜,有沙姜、辣姜、风姜、黑肉姜、黄姜、紫姜、红姜、白姜等不下十种,平时难得一见的各种野姜也出现在冬至的市场上。这个时节,又适逢腊肉、腊肠、腊鸭等各种美味腊味上市。在冬至这天,人们就会买来各种各样的生姜片和腊肉、腊肠、腊鸭,煮美味可口的腊味姜饭。

每逢冬至,母亲都会亲手给我们做鲜美可口的姜饭。母亲先把各种姜片洗干净,晾干后捣碎,然后用武火把锅烧热。加油,待油烧开后,把姜碎倒进锅里爆香,再把已洗好的糯米倒进锅里,与姜碎一齐用武火炒。两三分钟后再一起倒进电饭锅里,加进少量的水去煮。待米饭煮开一会儿,把切成片的腊味铺在半熟的饭面上,再煮几分钟后即成。

家乡的姜饭,可谓色香味俱全。它的色泽鲜艳美观:米是白色的,腊味是红色的,而混杂在米饭里的姜碎则呈现五颜六色,给人愉悦的视觉享受;它的香味浓郁,风味独特:既有糯米的醇香,又有生姜的清香,也有腊味的浓香。当你打开锅盖,那一阵带有生姜的清香和腊味油香的饭香,简直令你垂涎欲滴。

在冬至节吃姜饭,具有御寒滋补的功效。所以家乡冬至腊味姜饭经久不衰,越煮越香。在冬至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香甜浓郁的腊味姜饭,那情景,多么温馨,令人难忘,令人回味。

冬至

文/邬俊峰陈欢芳

冬已经很深了。

轻笼在暗黄小草上的霜已由浅白转为深白,厚浓而不凝重,线条分明间,不失悠悠飘逸。

暮冬的早晨干冷,少有行人。夹杂着微微寒风的气流从指尖、颈间滑过,冰凉冰凉。可我却喜欢这种透骨的冰凉,让人静心、彻底。

哼着小曲,吐露的白气在空中清扬,又瞬间与周遭融为一体。一路走来,头发上已沾有些许晶莹的小雾珠,喜欢对着镜子数着一粒、两粒

……

院里的常青树看上去永远都是那么葱郁,仿佛不曾老去。可在青翠、年轻的同时,又算不算生命的一种缺憾呢?

也有屹立在寒风中不倒的传奇。在秋风无情扫走大把大把的落叶后,寒风又不遗余力地刮走仅存的几片残叶。可就算凋零光秃,也要坚强挺立,来年春天,不又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么?一种生命完美的体验。

在冬至的早晨,我也能勇敢地向前迈着步子,踏实,一步步走下去。

心是暖的,在哪都不会寒冷……

冬至

文/书文

今年怕是见不到雪花了。

虽说家乡的雪也是越来越少,但一年至少还能见到一次。去年回家,还遇到很惊喜的一场雪,好像又回到小时候,夜黯下来,雪地里或明或暗,清寒宁静,开心地蹦蹦跳跳,得瑟地给告诉这个告诉那个。一岁又一岁,家乡冬夜里的满天星光还是那么清冷又温暖,只是有些人已不在,有些事情已成过往,记忆慢慢折磨吞噬还怀恋它们的人。

冬天似乎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安宁人心的。明天是冬至了。天也要渐渐更冷了,在异乡记下前些日子写下的一篇文字吧,只当是留下些琐碎的陈迹罢。

[又下雨了,不知上次是什么时候,隔得太久,忘记它的样子了,仍旧是被四方建筑分割的天,被坚实水泥所倾覆的地。疏疏落落的小雨,偶尔檐下落下积攒已久的几滴。近处的并不分明,稍稍远望了,才见如丝的细雨在花木前无声地蒙蒙落下,像小家碧玉闺阁门前轻淡如烟的的绣帘。南方的冬天还是温和得多,这雨有些像北方的秋天,同样的肃清幽冷,却还未达到严冬那般的使人根本观摩不了的肃杀冷酷。清风朗日见的多了,偶尔来场小雨便觉得是极大的恩赐。大概是两年前或是更早时候,在武汉,夜里,也有一场很安宁的幽明夜雨,室友都睡了,躺在床上,格外的清静美好。大概是那段时间正学习古代文学史的缘故,也诌了一首并无格律的小"诗",现在记得的是这样:

室外清雨冷,铺上轻盖寒。

心境听珠落,无念怀别牵。

徘徊夜已深,游移闻息安。

纵使觉花鸟,也须逐梦还。

题作《安宁夜雨》,惭愧的很,完全没有诗词的韵调,只是根据自己模糊的一点印象和当时自己的心情而没有去认真学习诗词的具体做法写出的这点东西。 现在看时,追逐之心也还是有的。尽管并不很明白自己要走哪一条路。

后来些日子,迷惑了,倦怠了,只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了,好友提醒道"现在还没到休息的时候,能拼的时候就拼一下",是啊,还如此年轻,怎能轻言安于现状。尽管要拖着粗笨的身体,能飞的时候还是不要忘记飞。

万在空间上记过一句话,我记得不大清了,零乱的拼凑起来大概是"男儿不负凌云志,空负天赐七尺躯",且不论这"凌云之志"意指何志,又怎能才称得上"凌云",只是说他当时的志气还是很远大的。他曾经自信满满地说过"以后我当了教育局局长一定把现在的语文老师提拔去做下校长"之类的话。现在还记得历史课上讲到宋朝"靖康之耻",老师问我们谁愿意起来背一下岳飞的满江红,他站起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许是年轻人的心中太纯净,那时候激发的豪情至今难忘。如此大志之人,日后必不安于过庸庸碌碌的生活而是要按自己的想法辉煌闪耀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选择问题罢。

就是这样的豪放之人却又含有婉约之心。他也曾记过"倚楼听风雨,淡看世间路".年轻的人因为太多的不了解,也许多半会多感善愁,在常人面前不会那么轻易表达,但无意中却流露出来,自己或者并不知情 .还记得他所写下的《蔚蓝的天空飘着雨》、《伤心太平洋》等文,这些文字甚至只有这些标题曾多次被我们"讥笑",连他所敬爱的语文老师阅之之后,因其中的"爱情文字"而评之为"不健康"……可是他似乎毫不为所动,依旧如故,笔耕不辍。我为当时和现在的"讥笑"向你表示深深的歉意。

檐上的雨落下来时已像透明爆竹爆破的样子了,淅淅沥沥的雨奔涌着冲向被水泥板所阻断的大地母亲。

青涩的年代,似乎矛盾似乎合理的我们莽莽撞撞,迷迷蒙蒙,谁能在我们的黑暗中点燃哪怕是半点的星火。师长们教会我们该怎样去生,却并没有教我们怎样去活。

年纪轻轻的谈什么情说什么爱。学生们似乎懂得了"男女授受不亲",老师们也格外的敏感。有一次,晚自习下了。路上偶遇一位女同班,也就没在意的和她说了些闲话。男女宿舍是邻近的,又是晚上,快到宿舍门口了我们也没有躲躲闪闪还是直截了当地往前走。哪知刚要到宿舍了,一位老师骑着摩托车疾驰而来,大概路过看见我俩的"距离"如此之近,没有遵从"男女之大妨"的戒条,还有说有笑,大吼一声,"不要脸的男生"!乍听此话,知道说我,见他来势凶猛,又是惊又是笑的一溜烟跑开了,那瞬间我仿佛听到了鸡鸣狗跳的声音,啊呀,了不得。

如果可以快乐,何必选择伤感。迷茫的依旧迷茫,刻苦的依旧刻苦,瞌睡的依旧瞌睡,老师的厉声中,我们似乎醒了,但要不了多久又睡下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个站立起来的人而不是"被毁掉的一代",为生活所奴役四处飘荡的浮萍…

路漫漫,故乡遥,心安何处。

选择,每个人都要面对,愿"扫除腻粉呈风骨,退却红衣学淡妆".

或是秋天。草枯黄了,叶子落了,河水冷了。万、王和我在校内的河边小土坡坐下,也不知在闲侃些什么,总之是安心惬意的异乡之中,一两位好友,虽只有些凄风凋木相陪,随便聊点什么,时间不长却也还是好的。或是夏日,太阳炙烤的地面炽烈得使人不敢逗留不久,我们在树荫下,密草中坐下,无聊赖的打打扑克,做小小的憩息。或是与久别的老友们相聚随意走走,吃吃喝喝;或是冬日去王那里自己做饭;或是去肖家喝喝他父亲酿造的老酒;或是去万那里走走峭拔的山路去一个塘心岛上看看那残存的山石,与虽不浩然却足以让人心惊的肃然寒塘……

永远记得来学校看我为我瘦弱不堪的病躯落泪的女孩;永远不会忘记万圣夜已很深了,你调皮地打通你想到的所有人的电话,道一声,"万圣快乐",又忙着给另一位朋友打过去;永远不会我们一起有过的愿望,并携手的壮志,虽然因为我的顽劣而落空;永远不会忘记你担忧的声音与最后的话,我会好好记得;永远不会忘记虽未曾谋面却亦师亦友的你新年时候总是第一个给我空间留言问好;永远会记得你为我前程担忧所给与的殷殷教导虽我多次无理,你依然坚持,真心为我的好意……

请恕我不能一一记下。

真的好感激自己能有这样的经历,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谨以此文谢谢你们,谢谢我所有的朋友,谢谢所有走近的我生活和生命的人。]

夜深了,暂记在这里罢。

冬至随想

文/竹影清梦

冬至,据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似乎很多,到极处,便会峰回路转,属性回归。月盈极处,缺开始;花到盛时,便凋零。古人曰: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矣。

冬至后,气温真的下降了许多。昼夜的长短,似乎并不能明显觉察。但天气的寒冷,对于我这样一个本身畏寒的人来说,感觉尤甚。

早晨起来,披一身寒雾,走进灯火四明的教室。学生已经陆续到齐,抖索着拿出书本,开始晨读。清冷的一天,便从这些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启---此时,天色尚黯淡,西边苍穹,一弯斜月浅浅,三两颗星,孤寂地闪烁着微光。寒雾,如飘动的轻纱,萦绕着校园的房屋、树木,飘来飘去。

"十年寒窗苦",说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吧?自古以来,读书人大多都是从"苦"中读出学问,读出功名,读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人生的种种况味来。

冬至起,也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九九"之中,三九四九最为寒冷,川地冬天气候比较干燥、阴冷,气温在-3℃到7℃左右。比起冰天雪地的北国来说,我们这里,似乎还算温暖。可是就是这样的气候,每到冬天,我心便惶惶。行走风中,总感觉寒凉如影随形,想逃,却无处遁迹。

我是怕冷的啊,这样的怕。常常握着自己凉凉的手指,跺着冰冷的脚,想寻一个安静温暖的角落,像青蛙或者蛇似的蛰伏起来。将生命的锐气,在寒凉萧瑟的冬日里,敛聚起来,积攒成团。安定,泰然,从容,无欲无求,万事不扰。只待喜欢的春,喜欢的暖,喜欢的美到来,再张了眼,点了心之焰火,释放激情,照亮生命。然而,想法只能是想法,我非青蛙或蛇,不能蛰伏,避过冬天的寒,只能选择面对。尽管,无法强迫自己去发自内心地喜欢。只能将自个儿穿得厚一点,遮得严实一些。

冬天会过去的,只是需要时间,需要忍耐。就如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总有太多不喜欢面对的人事,无法逃避,你只能面对、接纳。

实质上,寒苦虽是不受人待见。但,生命,还必须接受这样的冶炼。春天的盎然,体现了生命的力量;夏季的炽热,展示了生命的强大;而秋冬的寒凉,却是对生命的历练。"梅花香自苦寒来",那荒寂苍凉之上的香韵,之所以沁人心脾,弥久难忘,就在于梅花傲然冰雪,煎心魂之韵,让枯燥蓬勃,寂寞吐蕊,寒苦为香的精神品格令人敬仰。虽然八月的桂花,一点也不输于香韵。无论如何,同为香气袭人,我们总是对前者致意更多的欣赏和敬意。可见,能在枯寂之中保持内心鲜活,能在苍凉之上亮耀生命暖色,是需要智慧和胆识的。也正因为这智慧和胆识,才更令人欣赏和钦佩。

冬天的模样就是这样,人生的本质就是这样。惆怅什么,畏惧什么呢?

寒凉总要过去,苦难终会消失。

冬至过后,白昼不是一天天长了吗?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