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焋的糕

作者: 邢砚斐 2016年02月19日心情随笔

春节前焋糕是松江的一种传统民俗。《沪谚》曰:“实米于甑而熏蒸之曰焋,音‘壮’”。《嘉定县续志》记载:俗谓炊粉餈曰焋糕”。“

妈妈今年九十四岁,已多年不焋糕了。我的同学、朋友,但凡尝过妈妈制作的“桶甑糕”者,至今仍啧啧称赞。临近春节,想到吃糕,也回忆起家中以前一幕幕焋糕的情境。

焋糕前半个月,准备工作就开始了。最早是从市场上买来猪油膘,把整片油膘切成一块块麻将牌大小,用白糖腌制后,存储在瓷罐内备用。

接着是用清水把糯米淘干净,然后用七八十度的热水浇透淘箩中的糯米,但不能用沸水冲。再将毛巾捂住淘箩口,等米冷却后晾干,据称用热水冲淋过的糯米易磨。

米晾干了,家里石磨就会叽叽呀呀地响起来。磨粉的工作很简单,一手推磨,一手将糯米拨进石磨眼,石磨不大,每次只能拨进四五粒米,拨多了石磨会跳,出来的不是粉而是小颗粒。我们兄妹三人轮流着,要用几天时间才能将糯米全部磨成粉,磨出的糯米粉需用筛子筛一遍,筛干粉尼龙网眼漏孔很小,筛出来的粉极细。

焋糕前三四天,准备糕馅。先把赤豆煮烂,用淘箩去皮成浆,把豆浆倒入棉布袋过滤水分,提取出成型豆沙,再放在铁锅中加红糖、熟油、糖桂花,翻炒成豆沙馅后,装进盘子晾凉。

然后还要挑选垫在糕底部粽叶,用热水泡煮一遍,洗干净后浸在盆里待用。

最重要的是将隔年使用过的甑糕桶取出洗净。我家的甑糕桶是杉木制成的,圆形直径约20公分,高20~25公分,木桶两侧有两块板,半腰中间突出部分,外侧的方便提取,内侧的作用是搁放垫板,垫板则是镂空的。桶口到垫木的形状,上大下小,微微倾斜,这样便于米糕出笼,深约3-5公分,这个深度就是代表着米糕成型的厚度。

到了焋糕那天,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搓糕粉。妈妈会将糖溶化,把温热的糖水掺进糯米粉,先用筷子调和搅拌,等冷却后再用手搓,搓出糕粉也要用筛子筛,那竹筛子用藤条编成的网孔较大,筛出的糕粉也就比干粉粗。检验糕粉,是把竹尺插入糕粉,挑起来,尺上堆的糕粉不散落,就算合格了。

焋糕是妈妈的活。用碗将糕粉扌岂(hai)进甑桶,先铺一半糕粉,然后一小勺豆沙,上面加一块腌制过的猪油,馅放均匀了,再填满糕粉,用竹尺沿桶口刮平,即可搬到锅中蒸煮。煮糕必须旺火,一气呵成。等到米糕熟了,厨房间飘散出阵阵糕香。

焋糕还有许多规矩。譬如甑桶垫板是镂空的,不能询问会不会漏,一说漏,那糕粉一装进甑桶就从镂空的垫板中掉下来;还有甑桶进锅时,假如有陌生人进家门,这甑糕必定是夹生的。这其中的奥秘我至今仍未解开。

将蒸熟的糯米糕从甑桶中取出叫作出糕,出糕时用一块平板,形状如同锅盖。把甑桶倒在平板上,先糕底朝天,用粽叶铺垫好,再翻转过来,糕面用木章敲上红色的花纹、图案,边上用红丝、绿丝蜜饯围嵌。

我家制的糯米糕,品种也不少:有猪油夹沙馅、百果馅(核桃、松仁、红枣、蜜枣、)清水糕,红糖糕、赤豆糕,糕粉搓到最后,筛剩下晶莹的圆圆的大颗粒,每年只能焋成一甑,我把这叫着“珍珠糕”,咬在嘴里又甜又韧,味美异常。

大年初一,清早起床,望着桌上的玻璃杯,两枚蜜枣在糖茶中起起落落,青花瓷盘里一片片洁白的糯米糕热气腾腾。新年的喜庆即此开始。

春节吃不完的糕,用绳串其起来,挂着等到二月初二再吃。《清嘉录》记载:“二月初二,以隔年糕,油煎食之,谓之撑腰糕。”清代的蔡云在《吴歈百绝》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糕的香甜,家的温暖,莫过于此。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