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记忆

2020年02月07日情感美文

炎炎夏日,突然停电了。妻子赶紧翻箱倒柜,找出一把旧的竹篾扇,一下又一下不停地扇动,脸上的汗珠子还是不断冒出来。在我的印象里,扇子过去是人们夏天必不可少的防暑工具,家家都有几把不同种类的扇子。

扇子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商代就发明了扇子,但只是用以遮阳、挡风沙,直到西汉,才用来扇凉,种类也多起来,尤其在东汉,一改单一的羽毛扇为丝绸、绫罗扇,就扇子款式,是个飞跃。传说中济公活佛、铁扇公主,诸葛孔明、乾隆爷,手里都有一把非同寻常的扇子。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这首像绕口令似的扇子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记忆扇子有很多种,蒲草扇、麦秸扇、竹篾扇、芭蕉扇、鹅毛扇、折扇,至于丝绸扇,尤其是雁羽扇,就不是寻常之物了,难得见到。

家乡扇子的形状,多为桃形和圆形。质地和大小不同,会扇出不同的风。比如芭蕉扇、竹篾扇的风清凉解热;纸折扇、蒲草扇、鹅毛扇的风柔和舒适。扇子,不仅带来凉风,还能驱赶蚊虫。夏夜纳凉,乡亲们聚在一起,除了说话声,就是扇子的摇摆拍打声。

从前我的母亲和邻居大娘们喜欢用麦秆芯做扇子。先是将麦杆芯做成不足一寸的平整的草编带子,做好了然后用棉线剪接处缝纫起来,编成一把圆形的草编扇子。然后再拿一条竹片夹住,好了,就是一柄麦秆扇子了。整把扇子,金黄如谷物,像一件难得的工艺品。

不知道母亲一生编了多少把这样的扇子。麦熟时节,酷烈的阳光洒在麦场上,母亲瘦弱的身影游走在阳光里,小心翼翼地掐下一根根麦秆,扎成小捆。闲暇时,坐在门墩上编织。光亮洁净的麦秆,像一根根琴弦在她手里弹拨、跳动。我总了忘不了母亲那专注的神情,还有那时不时在额头发丝里蹭一蹭针的动作。

无数个酷暑的夜晚,母亲的扇子一下一下轻轻拍在我的头上、身上、脚上,顿时蚊虫逃跑,凉风袭来,一片清爽怡人,舒畅了每一个毛孔,不一会儿我就进入了梦乡。睡了一觉醒来,夜里一片静谧安详,母亲的扇子还在一下又一下,轻轻地在我的身上摇曳。

很多的时候,扇子显得悠闲舒缓,即使蝉鸣能叫出火来,还是不紧不慢,一扇一扇,仿佛与夏日默默叫板。但扇子也有急的时候,劳动的人汗流浃背从地里回来,一进门,顾不得洗手喝水,打起赤膊,急急忙忙抓起扇子,就是一阵猛扇。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高科技的突飞猛进,扇子被人冷落,风扇、空调成为宠儿,在城乡慢慢普及。只有偶尔停电,或者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人们才会拿出蒲扇,边走边摇,一阵凉风扑面而来,勾起心底一抹关于扇子温情的记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