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五月农忙时

作者: 寇玺2020年07月04日人生随笔

农历五月到了夏季的正中,又称“仲夏”。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梅雨季节,加上日照少,空气非常潮湿。洛阳最近虽然雨下得不多,但体感还是有些闷热。天气湿热,灾害频繁,一些“防五毒”的习俗随之而生。

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东汉时在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印“朱紫五色桃柳”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也有人用五彩丝系在胳膊上,据说能让人不生瘟疫。这些旧俗一直传承至隋唐时期,又加入了竞渡、采艾、聚饮雄黄酒等习俗。到了近代,流行清晨在门上插艾叶、柏枝,贴钟馗像;住在河边的人则用河水洗脸和手脚,传说可以明目去手足病;也有人给婴幼儿穿上绣有蛤蟆、蜈蚣等图案的花鞋,有“避五毒”的意思。

五月十三还被洛阳人称为“关老爷磨刀日”。这天,远近善众聚集在关林庙内,为关公唱经,内容多为劝人节俭行孝、敬老爱幼。

端午过后没几日,便是芒种节气。“春争日,夏争时。”此时,正是“三夏”大忙高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的叙述,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成熟,抢收十分急迫。不过,洛阳不同地区因为气温的差别,麦收时间也有差异,嵩县、栾川、洛宁等县小麦的生长、收割,晚于偃师、伊川和孟津。

芒种再过15天,就是夏至日了。这时,麦收秋种已结束,转入秋田管理时间。芒种种下的玉米进入三叶期,农谚说得好:“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过了夏至,太阳开始南移,北半球白天也会逐渐变短。

夏至三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振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了。

夏至还被称为“夏节”“夏至节”,人们常在这天通过祭神的方式求福消灾。《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清朝时“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关于夏至,民间流传不少顺口溜,如“夏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汗水湿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食俗,各地虽有差异,但吃面是共同的。夏至面包含几种说法:首先是用长长的面条比喻最长的白昼时间,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时品尝用新麦面做的面条,有尝新的意思;最热的“三伏天”快要到来,面条可以做成凉面,也叫“入伏面”,提醒着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