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的忧思

作者: 杨小雅2020年10月03日生活随笔

忽一日,一朋友长吁短叹。我奇怪,问何故?答曰:干了多年媒体工作,居然也被“算法”蒙住了!

原来,有一阵儿,在碎片时间里,朋友常用某个手机APP看新闻。一天,看了一则某演员与老婆闹离婚的消息。第二天,点开同一个APP,立马看到该演员的老婆与经纪人之间暧昧的新闻。第三天,又看到该演员前经纪人涉嫌诈骗的新闻。之后,该演员如何告上法庭,老婆如何回应,律师如何评价,粉丝如何吐槽,等等,连续剧一般“上演”。

看了多日,朋友忍不住跟同事说,某演员真是个大牌啊,离个婚居然能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好多天一直是热点新闻。同事说,哪有那么多的关注?那只是你的“热点新闻”,你掉进APP“算法”的坑里了:你看过一条新闻,它就给你推送同类新闻;你越看,它就越推送。

朋友愕然,从那一天起,不再点击某演员的新闻。过了很久,才终于在手机APP里“挥别”这名演员。朋友细思,感觉极恐:自己一个媒体人,怎么也想不到会不知不觉被所谓“算法”控制了。

朋友的故事,让我沉思良久,也想起一个新闻传播的观点。新技术让人们可以依照癖好定制消息,比如,在微博中“关注”谁、不“关注”谁,个人说了算;同时,网络也可以做到投其所“好”,提供人们偏爱的信息,比如,APP会自动、持续推送某演员离婚的新闻。如此主动、被动地跟着兴趣走,久而久之,一个人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美国学者以一个概念概括此类现象——“信息茧房”。

不过,出于困惑,我上网查询,居然看到截然相反的观点。国内某知名APP的支持者坚称:没有什么“信息茧房”,只有你“作茧自缚”。有学者态度鲜明:正是“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这位学者举了个颇为典型的例子。一大学生因好奇,在某手机APP上点击了一条平台推送的强奸类犯罪新闻,结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APP每天不断向他推送各种不同的强奸类新闻资讯,令其不胜困扰。究其原因,正在于互联网资讯服务平台APP的“聪明算法”。

理论是抽象的,现实却是真切的。我曾养过春蚕,看过结茧。蚕儿一刻不停地昂头绕圈,吐出几乎不可见的丝儿,首先织出茧的轮廓,继而茧壁渐渐见厚,像透明的纱变成不透的布,而蚕儿也终于将自己囚于一个与世隔绝的茧室之内。如果想象一下,各种网络信息如同蚕丝,一圈圈一层层将我们缠绕,如一个个“茧室”囚了我们的思维,是否会突然有种窒息的感觉?

蚕儿吐丝结茧,是自动而为;我们受“信息茧房”所困,却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身处信息时代,桌上台式电脑,掌中智能手机,但真的不可自视高明,信息如丝,而你我或许正坐“茧”观天。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